运动与钾、氯化钠的需要量
钾是细胞内重要离子,它对维持细胞内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促进酶反应等均起作用。钾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体内钾的移动与水份、钠和氢离子浓度有关。糖的分解、乳酸的异生和ATP生成等过程中都需要钾作为激活剂。体内每合成1g糖元和蛋白质分别需要0.15和0.45mEq的钾离子。钾对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作用。
钾缺乏时,糖的利用受抑制,ATP的合成和氧化磷酸化受干扰,肌肉的血流量减少,造成相对性的缺血。所以钾缺乏可以引起肌肉无力、心脏的过早搏动和其他异位心律,甚至引起肌红蛋白尿等。
运动引起血钾过多症罕见,后者可引起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和收缩力减弱等表现。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汗钾的排出量明显增多,这和组织分解代谢加强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醛固酮分泌增加有关。有人报告,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在气温22~32℃条件下训练,尿钾的每日平均排出量为1.3~1.9g,汗钾的排出量每日可达到0.4~4.4g,汗钾占全日钾排出量的49~69%,为尿钾的1.4~2.5倍。一日总钾的排出量最高者可达5.9g。有人报道,在气温29~30℃,相对湿度40~48%下跑步,体内钾的丢失量每日可高达6g。
运动员的钾需要量取决于运动负荷强度和外界温度。一般训练情况下,运动员的钾需要量和非运动员常人无明显的区别,每日均为3g。钾在食物中分布很广,一般进食下不容易发生钾缺乏。大运动量训练尤其在大量出汗时,钾的需要量每日增加到4~5g,不适应者出汗多时,甚至每日可达到6g。
在训练或比赛中,由于糖元分解,钾由细胞内释放至血中,所以,此时血钾浓度不致降低,不必补充钾盐。但运动后糖元合成时,为了预防低血钾症需要补充钾盐,钾盐的补充法一般是多吃水果、蔬菜、牛肉和鱼等食品,必要时可口服含电解质的溶液或无机盐片剂。
氯化钠对维持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保持正常体液量和防止水分丧失起重要作用。碳酸氢钠是体内重要的一种缓冲物,用于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运动员尤其在高气温环境下训练时,氯化钠的代谢旺盛,大量出汗使体内氯化钠丢失,汗中氯化钠的浓度随运动强度的加大而增加。有人报告,当气温为25~35℃时进行4小时长跑训练,运动员的汗氯化钠浓度为0.57±0.15g%,汗中氯化钠的丢失量为24.77±2.31g。
人体对钠的排出具有有效的控制能力。长期不摄食氯化钠,尿中可以几乎不排氯化钠。资料表明正常人24小时尿氯化钠的排出量在6g以上,表示体内不缺盐; 24小时尿氯化钠的低限值约为2g,安全低限值为5g,根据尿氯化钠的排出量,可大致判断体内的缺盐情况。
运动员在常温下训练时,一般不会发生氯化钠缺乏,在高气温下进行大强度训练,氯化钠的排出量大,若又不及时补充,才会发生缺乏。
运动员缺乏水或盐的情况多数是轻度的,此时可出现肌肉软弱无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较严重时,可有恶心、呕吐、头痛、腿痛、腹痛及肌肉抽搐等症状; 严重缺乏时可发生血压下降、心脏排血量减少以至虚脱。血钠过高时,造成体内水潴留,体重增加,心脏负担增加。高血钠可能与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有联系。因此,运动员的氯化钠供给量应当适宜。常温下训练时,运动员的氯化钠需要量每日约为15g。高气温条件下训练时,一般每日为20~25g。
氯化钠的补充可采取多吃咸菜、菜汤、咸鱼等含盐较多的食品,也可供应含盐饮料。一般都不主张采用盐片补充的方式,因为盐片对胃粘膜的刺激性大,不容易被肠吸收或造成一时性的血钠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