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戲舞用物部 > 戲裝 > 紮巾 > 包巾 包巾 bāojīn 包巾bāojīn❶元明时期宫廷舞乐者、武士、兵卒束发用的一种以纱罗等制成的头巾。后泛指纱罗制成的各类便帽。《元史·礼乐志五》:“旌纛四人,青绣义花鸾袍,县紫插口,平冕冠二,青包巾二。”《明史·舆服志三》:“永乐间……奏平定天下之舞引舞、乐工,皆青罗包巾,青、红、绿、玉色罗销金胸背袄子,浑金铜带,红罗褡搏,云头皂靴,青绿罗销金包臀。舞人服色如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你道他怎生打扮?头戴包巾,脚蹬方履。”《水浒传》第七十六回:“约有三十余骑哨马,都戴青包巾,各穿绿战袄。”又:“褐衲袄满身锦衬,青包巾遍体金销。”《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十三回:“蓝靛包巾光满目,翡翠佛袍花一簇。”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八:“王莽头秃,乃施巾。时人云:‘王莽秃,帻施屋。’是皆包巾。” ❷传统戏曲盔头。即扎巾。为武将所戴的包头巾。有软、硬之分。软扎巾,为缎制,上绣花纹,前圆形,后有一板竖起(内以铁丝为骨),饰有大火焰(即绒球架子),用时或加面牌,或加额子,有红、黄等色。《定军山》里的黄忠戴黄扎巾。硬扎巾又名“扎巾盔”,上有火焰,配大额子,有黑、红、绿、蓝等色。如《黄鹤楼》里的张飞,戴黑扎巾,《辕门斩子》中的孟良,戴红扎巾。
.jpg)
京剧包巾 包巾〈名〉包头的布;头巾。也称包头。 《醒》八: 若是做了道姑,留着好好的一头黑发,晚间脱了那顶~,连那俗家的相公老爹、举人秀才、外郎快手,凭咱拣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