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量资源
1. 气温分布。全省年平均气温,低海拔地区从南到北为17.0—21.6℃, 其中福州以南沿海平原为19.5—21.6℃。全省海拔700米以上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7℃以下,其余地区为17—19℃。全省气温、积温等值线均围绕着地形、地势的变化而变得迂回曲折,基本上勾划出气温与热量的地理分布趋势。
春季(4月)平均气温为17—21℃;夏季(7月)为27—28.8℃; 秋季(10月)为18—23℃;冬季(1月)为6—13℃。根据张宝方自然季节划分法(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全省春秋季各长2—3个月;夏长4—6个月 (鹫峰山区2.7个月);全省冬长差异较大,北部3个月,鹫峰山区4个月,中部2—1.7个月,南部基本无冬。
2.最冷、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为6—13℃,一般出现在1月,而一年中最冷时段多出现在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0—28.8℃,一般出现在7月,而一年中最热时段多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中旬。
3. 日较差。全省年平均日较差在4.1—10.7℃之间,其中平潭以北沿海和岛屿在5.0℃以下。南平、三明两地(市)为10.0℃左右。其余各地在5.0—10.0℃之间。总的分布趋势自沿海向内地逐渐增加。4—10月日较差的变化有明显的两个阶段:4—6月各地均小于10.0℃, 是一年中日较差最小时期;7—10月是一年中较大时期。
4.地温。据测定,全省地表年平均温度20—25℃,地表极端最高温度63—74℃, 地表极端最低温度-2—-14℃。
5. 生长季热量资源。全省≥0℃积温为5 400—7 700℃;≥10℃积温大都在5 500—7 600℃,其中武夷、鹫峰、戴云等山地800米以上的少于5 500℃;福州以南沿海在6 500—7 600℃,其余各地在5 500—6 500℃。稳定通过10℃的初日是早稻开始播种期,终日是喜温作物停止生长期。南部初日在2月上旬,终日在翌年的1月中旬,持续天数最长达299—355天;北部则推迟到3月上、中旬,终日在12月上、中旬,持续天数长255—290天。
全省10—20℃的活动积温为4 500—6 500℃,持续天数为200—280天。历年间≥0℃、≥10℃、10—20℃积温的年际变化不大。但是,积温最多年与最少年之间的年际极差较大。
从全省热量分布上看, 热量最丰富地区分布在福州以南的沿海一带。年平均气温可达19.5—21.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2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13℃,平均极端最低气温1—5℃。≥10℃积温为6 500—7 600℃,持续天数299—355天;10—20℃积温5 500—6 500℃,持续天数230—280天。热量分布趋势, 自沿海向内地, 自南向北逐渐减少。
热量较少地区分布在武夷、鹫峰、戴云等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5—17℃以下, 最热月平均气温19—25℃;最冷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低气温-8.0—-12.0℃以下; ≥0℃积温小于6 500℃; ≥10℃积温小于5 500℃; 10—20℃积温武夷、鹫峰山地小于4 500℃, 戴云山地小于5 000℃。
6.冬季热量资源。从11—4月≥0℃积温看, 海拔700米以下, 北纬26°以北的地区为2 100—2 500℃,北纬26°以南各地2 600—2 900℃。海拔900米处北部仍有1 500—1 600℃, 南部有2 300℃左右,可见福建冬季热量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