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煤炭
全省已探明煤炭储量为67.267亿吨,保有储量65.478亿吨,尚难利用储量0.864亿吨。煤炭资源种类较齐全,但配比不均。在已探明储量中,炼焦用煤占8.84%,非炼焦用煤占91.16%。其中以长焰煤、弱粘结煤和不粘结煤为主,占到84.45%,是良好的民用和动力用煤,也是理想的气化和化工用煤。内无烟煤仅占总储量的1.68%。
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华亭、靖远、兰州三个矿带,约占总储量的79%,其次是武威、张掖两地区。根据详查和普查,全省共有9处含煤区,即平凉—庆阳含煤区(华亭为甘肃最大煤田,含量占全省总含量的38%)、靖远—景泰含煤区、窑街含煤区、阿拉善含煤区、北山含煤区、北祁连—走廊含煤区、肃北含煤区、北秦岭含煤区、陇南含煤区。按经济区划分;陇东占总含量的62.58%,陇中占24.67%,河西、陇南、甘南分别占12.43%、0.28%和0.04%。
甘肃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较早,据史料记载,兰州之阿干镇“环山俱出煤炭,州人取资利赖无穷”。靖远“宝积山,在县一百二十里,下有泉水,出石炭。”华亭县西“一至干窑头,土咸垩,为炭以植器”。由于明清时代,是甘肃人口增长最迅速的历史时期,农村生产生活用能仅用薪柴已不能满足要求,煤的开采利用便发展了起来,当时全省已有重要产煤区40余处。但受生产力水平所限,直至抗战时期,才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煤矿,而由于采用原始落后的高落采煤法开采,产量仍一直很低。1949年,全省第一煤矿(皋兰阿干镇)只生产原煤1.77万吨,第二煤矿(窑街)只生产原煤0.15万吨,加上华亭砚峡、平凉土圪堆、崇信新窑等煤矿,全省煤炭总产量仅17万吨。近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省属和统配煤矿采煤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及地方小煤矿的增加,全省煤炭产量直线上升,1980年为776.23万吨,1985年为1 184.53万吨,1988年为1 375.73万吨,1994年为1 916.01万吨。原煤产量的增长依然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现全省煤炭的净调入量仍占总消费量的1/4左右。其中农村消费量占消费总量的比例不到1/3。目前全省年产1 500万吨的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华亭矿区正在建设中,建成后不仅可实现省内自给,而且还可出口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