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环境变迁的历史过程与原因
造成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其中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经济活动带来的林草植被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考察全省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状况,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
❶环境保护的黄金时代——先秦;
❷第一次恶化时期——秦、西汉;
❸相对恢复时期——东汉至隋;
❹第二次恶化时期——唐至元;
❺严重恶化时期——明清以后。
据古籍记载,先秦时期,特别是西周前后,整个黄土高原林茂草丰,气候湿润,地势平坦,黄河水也是清的,陇中、陇东高原与相连的渭北平原一起成为我国黄河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当时除了人口不多外,周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管理机构, 所以不愧为古代环境保护的“黄金时代”。但秦汉以后的三四千年,特别是唐宋金元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毁林毁草开荒,水土流失加重,沙漠化速度加快,整个环境质量开始下降。明清至现在的几百年,是甘肃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时期。如明代时兰州皋兰山一带还是一派苍翠葱郁景色,几代战乱,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水土流失达到空前严重程度,近二三百年已陷入了干旱、贫困与环境的恶性循环之中。1876年清总督左宗棠由南方调甘肃,看到陇中连年干旱,赤地千里,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辖境苦瘠甲天下”,请求豁免田赋徭役。并在西征时, 率部在古丝绸路驿道广种树木, 赢得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赞誉(杨昌诗《左公柳》)。但河西走廊上昔日曾一度繁荣昌盛的玉门关、阳关城、寿昌城、桥湾城……也被淹没在了滚滚黄沙之中。据专家考证,这里曾是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当年与寿昌城相望的有一个由许多沙漠泉水汇成的“寿昌海”,是这内陆河水孕育了古阳关的文明,而这些城池之所以变为“废墟”,就与周围水资源的耗竭与土壤资源的破坏有关。纵观几百年来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农业生态环境的变迁历史, 除了不可抗拒的气候条件变化外, 围垦、战火、毁草、伐林等人为的过度“践踏”,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干旱、风沙之所以会构成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与复杂的自然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