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带、亚热带农林牧业
云南农垦的热带、亚热带农林牧业是在发展橡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农场的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巩固和加快橡胶发展的同时,加快了茶叶、咖啡、水果、蔗糖和畜禽等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供、销体系,为市场提供了大批农牧业生产的商品。1995年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 102 866.5万元,比1978年增长2.4倍。
1.橡胶生产。云南农垦橡胶事业开拓初期,都是以未经选择的实生树和从这些实生树中选择出的优良母树建立的初生代无性系作种植材料,因而产量很低。1961年开割的66.7公顷胶园,年产干胶9.37吨,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40.5千克,每株产干胶0.45千克。开垦初期,还系统摸索了采种育苗和开垦定植技术,针对云南海拔高,在丘陵山地植胶,5~9月雨量集中,开垦不当易引起水土流失的问题,总结出了林地开垦“十大工序”技术,即宜林地踏勘规划、斩岜、清烧岜、修筑林间道路、垦地、开基线定行标、筑梯田留表土、定株标挖大穴、施基肥和回表土,使林地开垦全部实现了梯田化。这些工作为垦区橡胶发展做了技术准备。
1962—1978年间,垦区橡胶生产技术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大规模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基本实现良种化。先后引进了600多个品种,经过多点适应性栽培和品比试验鉴定,选择出适宜云南种植的PB86、PR107、RRIM600和GT1等4个品种,从海南岛空运芽条136个架次,进行快速繁殖,培育芽接苗投入大田种植。同时,用这些良种通过芽接大田改造已经种植在山上的大面积实生树。使1978年末全垦区良种化面积达到3.86万公顷,占总植胶面积4.36万公顷的88.5%。二是大搞样板田。1965年在幼林胶园行间推广种植豆科绿肥覆盖作物,植胶带面进行死覆盖,实现胶园覆盖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胶树速生高产。三是推广割胶新技术。70年代随着高产品种的陆续投产,通过深入研究,总结了在云南自然条件下橡胶主要品种产量年变化呈双峰曲线的特有的产排胶规律,并根据此规律制订和推广了“管、养、割”相结合的割胶技术,取得了橡胶高产和稳产。四是总结出了一套高产植胶技术。1973/1974年冬春和1975/1976年冬春相继出现低温造成严重寒害后,垦区组织了大规模的调研工作,深入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评价云南植胶的自然环境条件。云南植胶区纬度北(21°09′~25°),海拔高(100~1000米),水热条件总体上不如世界传统植胶区,每年冬春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温出现,一般年份胶树虽能安全越冬,但在强寒年份就会造成胶树严重受害。垦区地形地貌复杂,对气象要素再分配作用明显,形成多种小环境,橡胶树受害差异悬殊。所以云南植胶区要立足于防寒抗寒,要严格选择植胶地。通过分析,总结出了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的抗寒高产植胶技术。即:对植胶宜林地进行寒害类型小区区划,以大地形与降温性质,中地形与冷空气进出难易,小地形对局部光、热、水、风的再分配作用及其橡胶树受寒害的程度,分别划为东、西两类大区,轻、中、重寒中区和轻、中、重害小区;以寒害类型中区为主,对口配置相应抗寒能力和产量水平的品种;根据宜林地不同寒害类型区和所配置品种特性,实施相应防寒抗寒栽培技术措施。主要措施包括芽接带杆过冬萌动芽提早定植;宽行密株种植形式;建立种子园,培育抗寒种子和有性系种苗,用抗寒种子培育抗“烂脚”砧木;加强冬期胶园管理,改善林间光照和通透性;冷平流或冷空气的通道、风口营造防护林;接近冬期割胶降低强度,减刀浅割,停割期割面涂封防寒剂等。“三对口”抗寒高产植胶技术的全面推行,使橡胶树在热带北缘云南高海拔山地大面积种植获得成功,改变了国际上关于橡胶树只宜在南纬10°到北纬15°之间热带地区种植的传统看法,成为世界植胶史上的创举。
改革开放以后,垦区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健全联产承包岗位责任制,强化技术管理,推行技术培训、辅导和检查制度。在确保技术规程贯彻执行的同时,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加速橡胶种植业向高产高效农业方向发展。其中包括:
❶叶片营养诊断指导配方施肥技术。1995年推广面积约1万公顷,平均增产干胶11.1%,比常规施用化肥节省30%。
❷新割制技术。80年代末在割胶生产上逐步推行乙烯利刺激低剂量、低频率、减刀、浅割、增肥和产胶动态分析指导割胶的技术路线,采用适合于不同品种和树龄的新割制,取得了增产、省工、省皮的显著效果。1995年推广面积达到1.5万公顷,增产干胶5000吨,增产10%~33.5%,节省树皮30%,节省用工30%,胶工劳动生产率提高50%。
❸橡胶树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多种新农药、新药械及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橡胶树根、茎、叶部多种病害流行危害,特别是橡胶树白粉病和割面条溃疡病的危害,保障胶树正常生长和产胶。
❹低产胶园更新技术。从1982年开始,逐步更新初期种植的低产实生树和因寒、病灾害造成的残缺胶园。至1995年共累计更新了3 727公顷,使垦区胶园的良种化率提高到95.7%。由于加强管理和科技进步,促进了垦区橡胶产量及效益的显著提高。1995年橡胶种植面积达到7.172 3万公顷,其中割胶面积6.012 2万公顷,产干胶10.277 0万吨,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 709千克,分别比1978年增长64.4%、209.1%、576.3%和118.9%。至此,云南农垦植胶面积占全国总植胶面积59.18万公顷的12.12%,年干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42.40万吨的30.44%。橡胶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1,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橡胶产品主要是标准胶,其次是烟胶片和浓缩胶乳,分别占总产量的91.5%、6.9%和1.6%。1995年橡胶产值13.38亿元(当年价,下同),在垦区农业产值16.68亿元中占80.2%,在垦区工农业总产值22.90亿元中占58.4%。橡胶年销售利税2.09亿元,是云南农垦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云南农垦以经营橡胶种植业为主的国营农场有26个,分布在滇南和滇西南7个地(州)的16个县(市)。其中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是西双版纳垦区的10个国营农场,1995年共有胶园5.275 3万公顷,产干胶8.649 1万吨,平均每公顷产干胶1 878千克。国营景洪、东风、勐捧和勐满4个农场年产量均超过万吨,1995年干胶产量分别为1.904 9万吨、1.665 9万吨、1.3734万吨和1.040 1万吨,1999年分别达到2.18、1.95、1.69、1.12万吨。
1999年全垦区橡胶面积为6.87万公顷,产干胶9.30万吨,橡胶产值为9.84亿元,占垦区农业总产值的73.1%,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7%。
2.茶叶生产。从1957年起,垦区个别农场利用不宜植胶的荒坡地建立少量的稀植茶园,到1975年共种植436公顷,平均亩产干毛茶27.2千克。70年代中期,橡胶树经历两次大寒害后,为了提高抗灾能力,从1977年起,垦区将茶叶作为“二线作物”,加快了发展速度。总结以往常规茶园生产经验教训,1979年总局制定了发展密植速生茶园的《茶叶栽培技术规程》,以此指导大面积发展云南大叶群体种的密植速生茶园,使种植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在植胶条件较差的农场,大力推广橡胶——茶叶间作。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注重技术队伍的培养,除招收茶叶大专毕业生26人作技术骨干外,各级加强茶叶栽培的技术培训,培训人员达600多人次,保证了技术措施的贯彻执行,促进了密植速生茶园的建立。至1985年,垦区茶园发展到4 147.6公顷,采摘面积2 807公顷,产干毛茶2 085吨,平均每公顷产742.5千克,亩产49.5千克。1987—1990年,又在植茶农场开展了茶园丰产综合技术措施试验、示范,实施面积占垦区茶园总面积的54%。通过综合技术措施的推广,平均每公顷干毛茶产量提高到1 774.5千克,亩产118.3千克,增产47.7%, 1~3级鲜叶率提高11.9%。90年代,部分低产茶园又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茶园面积有所减少。至1999年,垦区有茶园4 149.5公顷,产干毛茶7 350.13吨,平均每公顷产1 771千克,比1985年提高1.4倍,比全省1999年平均每公顷产537千克高2.3倍。垦区生产茶叶的农场有16个,种植面积333.3公顷以上的农场有5个。其中大渡岗茶场植茶1 013公顷,是垦区乃至全省茶园面积最大、集中连片的丰产优质茶园,1999年采摘面积942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干毛茶2 421千克,比全省平均数高3.5倍。云南农垦茶叶产品主要有红茶(功夫红茶、CTC红碎茶)、绿茶(烘青、蒸青、炒青及各种名优茶)。1999年茶叶产值4 688万元(1990年不变价),在农业总产值中占3.97%。
3.咖啡生产。云南农垦从50年代开始发展咖啡生产,至1960年全垦区已有25个农场种植咖啡共2 184公顷,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0%左右,年产干豆50余吨。1961年后,由于销售不畅,致使园地失管,面积下降,产量低、效益差。到1978年只剩41.8公顷,产量仅11.8吨。80年代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咖啡市场扩大。垦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生产责任制,使咖啡生产再度发展。1982年垦区咖啡栽培面积达到1 060公顷,年产干豆253吨。
80年代以后,垦区咖啡生产针对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特点和市场销售问题,加强了技术改造和推进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
❶开展咖啡生态类型区区划的研究,提出宜植地选择标准,制订栽培技术规程,使咖啡进入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❷推广高产抗锈良种S288和卡蒂莫,实施早产高产的综合栽培措施,使植后第二年开花结果,第三年进入盛产期,亩产由过去的50千克提高到80~100千克;
❸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使职工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
❹引进国外先进加工设备及生产工艺技术,建成现代化加工企业云南咖啡厂,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❺组建云南咖啡产业有限公司,协调产供销工作,形成云南咖啡产业开发主体,带动全省咖啡产业化发展。1999年,全垦区咖啡种植面积2 108.82公顷,产干豆776.06吨。面积与产量分别为1978年的52倍和68倍。
4.水果生产。50~60年代,各农场零星种植,科研单位及部分农场从省外引进优良品种。1960、1970、1980年水果面积分别为340、453、772公顷。80年代以后,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了水果的发展,1985年面积达到2 666.6公顷,总产1.11万吨。其中:木本水果占40%,以柑橘、芒果为主;草本水果占60%,以香蕉、菠萝为主。1994年以来,从广西、福建引进优良品种,加快了龙眼的发展。弥勒东风农场以种植葡萄为主,除鲜食品种外,扩大酿酒葡萄种植,供生产干红葡萄酒。垦区近几年大量推广香蕉试管苗,使香蕉亩产提高1倍。至1999年,垦区水果总面积达到6685.9公顷,其中:柑橘880公顷、芒果1106公顷、菠萝1374公顷、香蕉680公顷、葡萄559公顷。水果总产量4.47万吨。90年代后,水果已成为职工自营经济的重要生产项目,1999年职工自营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1.4%,水果产量占总产量的88.3%。
5.蔗糖生产。云南垦区1956年开始试种甘蔗,1960年种植面积达2 493公顷,蔗茎产量达8.34万吨,初具规模。蔗茎主要供农场生产红糖。1961年陇川农场建成日处理甘蔗250吨白糖厂一座,1971年黎明农场建成日处理甘蔗500吨白糖厂一座。甘蔗主要在这两个农场种植。随后两个糖厂通过技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甘蔗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选用良种,注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实行合理密植,蔗叶还田,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学栽培措施,单产不断提高。1981年种植面积达到2 967公顷,1985年达到3 327公顷。1999年种植面积增加到5 718公顷,蔗茎产量48.28万吨,平均每公顷产84.4吨。当年产白糖53 106吨,产值14 870万元(1990年不变价),占垦区工业产值的33.9%。
6.粮食生产。垦区主要粮食作物是稻谷,其次是小麦和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随着垦区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垦区粮食生产属于自给性生产,目的在于解决粮食和副食品自给或部分自给,减少国家供应。只有陇川、弥勒、黎明、勐省等以粮食为主的农场需上交公余粮。80年代以来,为协调民族关系,将农场的部分耕地划给当地群众,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粮食面积也有所减少,改种了甘蔗等经济作物,通过加强科学种田,全面推广杂交稻、培育壮秧、中层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措施,粮食亩产不断提高。全垦区1999年粮食播种面积5 658公顷,总产量2271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362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9.4%;总产量17053吨,占粮食总产量的75.1%。
7.畜牧生产。垦区畜牧生产主要是养猪、鸡,其次是大牲畜。畜牧生产的目的在于解决职工肉食、农业用肥及生产役畜。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生产逐步发展。1980年,畜牧从业人数4 000人,有畜厩37万平方米,饲料加工机械880台,生猪饲养量23万头,存栏11.96万头,家禽0.6万只,大牲畜存栏25 602头。肉类总产4392.36吨,其中猪肉4228.72吨。畜牧产值380万元(1970年不变价)。80年代以后,畜牧业逐步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畜牧生产从国营为主改为私营为主。1999年大牲畜饲养6 976头,存栏6 212头;生猪饲养量13.61万头,存栏8.74万头;家禽64.26万只。肉类总产6803吨,其中猪肉5 638吨,禽蛋746.17吨,畜牧业产值2995.24万元(1990年不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