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草工业
四川种植晒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晒烟的主产区。烤烟在四川种植的历史较短,距今仅有50多年。但烤烟发展较快,产地逐步向川东、川南靠近云、贵、湘、鄂的部分地区发展,年产量由1964年的几十万公斤,上升到1990年的1.27亿公斤。
1. 雪茄烟。四川雪茄烟的手工生产,始于1897年;工业生产,始于1918年。1938年,全省雪茄烟生产进入高潮,除中江、什邡两个较早生产县外,还扩展到新都、崇庆、乐山、万县等地,大小烟厂四五百家。仅中江一个县,就有200多个厂(坊),3000多名工人,年产量达2万箱。雪茄烟除销本省外,还远销新疆、甘肃、湖北、陕西等省和小亚细亚一带。后来,由于国贫民穷,苛捐杂税甚多,工厂大量倒闭。至1949年,全省生产雪茄烟的工厂(坊)已不到30家,年产不足2万箱。新中国成立后,四川雪茄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1年,组建了国营益州川烟厂(即现什邡烟厂);后来,又将中江县7家小烟厂合并为公私合营凯江烟厂。1957年,全省雪茄烟产量达2.2万箱,比1952年增长6.2倍。1975年,全省雪茄烟产量增加到5.7万箱,比1957年增长1.6倍。改革开放以来,雪茄烟发展尤为迅速,1981年全省雪茄烟产量达20.4万箱,比1962年增长4.1倍。什邡烟厂座落在县城城关,是一个有60多年历史的老厂。该厂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尽快扩大生产能力,与晒烟公司实行联合,新建了什邡烟厂一分厂、二分厂,实行雪茄生产的农工商综合经营试点,取得显著效益。这个雪茄烟厂工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雪茄烟产量居全国首位,该厂生产的“长城”、“峨眉”、“工字”、“熊猫”等牌号雪茄烟,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信誉。
2. 卷烟。四川卷烟生产的历史虽然短,但发展很快。1928年前后,重庆开办了四川第一家机器生产卷烟的工厂——大佛卷烟厂。抗战时期,重庆迅速成为全国卷烟工业的生产中心。除1938年创建了较有名的蜀益烟草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开办了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支机构外,前后共创办了40多家工厂,并有手工卷烟社、作坊70多家。在此期间,成都也办起了六七家小型机制卷烟厂和上百家手工卷烟作坊。同时,在涪陵、万县、梁平、江津、简阳、绵竹、广汉等地,也建起了规模不等的卷烟厂(社)几百个。但总的来看,四川卷烟厂大多处于规模小,生产分散、手工操作、工艺设备落后、生产能力低的状况。1949年,全省卷烟产量仅为6.7万箱。新中国成立初至“一五”期间,国家对几百家私营小烟厂进行了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整顿合并,先后成立了重庆卷烟厂、成都卷烟厂、绵阳卷烟厂和四川卷烟厂等。1970年,全省卷烟产量达14.7万箱,比1949年增长1.2倍;1980年增加到61.4万箱,又比1970年增长3.2倍。改革开放以来,烤烟生产和卷烟工业发展更快。为了改变过去只在工业发达城市或消费集中区办烟厂的做法,在烤烟新产区新建了西昌卷烟厂、黔江卷烟厂、巫山卷烟厂。这些烟厂,大都建设在水、陆交通的枢纽点上,既便于原料、产品的出入,又便于调运,布局较为合理。到1990年,全省共生产烤烟178.16万箱,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3.5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