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租赁在中国的产生及现状
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租赁业的新篇章。1980年,该公司率先承做了中国的第一笔融资租赁业务——利用融资租赁方式为河北省涿县塑料厂引进编织机生产线,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期,中国民航在中信公司的推动下,首次与美国汉诺威尔制造租赁公司(Ma-nufacture Hanovel Leasing Co.)和美国劳埃德银行(Lloyds Bank)合作,利用跨国节税杠杆租赁方式从美国租进了第一架波音747SP飞机。1981年4月,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北京市机电设备公司与日本东方租赁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中国的第一家租赁公司——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同年7月,中信公司又与国家物资部等单位联合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类的、完全由中资组成的租赁公司——中国租赁有限公司。这两笔业务与这两家租赁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融资租赁,即现代融资租赁的开端。
此后,相继成立了环球、包装、有色金属、光大、北方、国际等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和一些中资租赁公司。到1995年底,全国已有中外合资租赁公司34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类的中资租赁公司16家,经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的租赁企业15家,此外约有近400家信托投资公司兼营租赁业务。
15年来中国租赁业的发展进程与中国经济发展基本同步。以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的发展为例,其15年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80~1983年为初创阶段,此时融资租赁业在中国刚刚起步,业务量较少,年业务量分别约为186万美元、1253万美元和3805万美元。1984~1989年为发展阶段,在这6年间,年平均业务量为34116.67万美元,并在1988年达到高峰为44314万美元。这期间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增长与同期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基本一致。1990年以后,中国融资租赁业走向平稳发展,表现为租赁公司开始注重项目的自主评估、优化投资方向等,业务量从1990年的低谷23154万美元到1991年的33991万美元,并在1992年达到63231万美元,1993年受宏观经济调整的影响,业务量回落到43167万美元,1994年又增长到55149万美元,1995年为44292万美元。上述统计数字未将中资租赁公司及信托投资公司所承揽的人民币租赁与外汇租赁业务包括在内。
融资租赁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融资租赁已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的一条重要渠道,增加了投资总量,同时也弥补了经济增长中的部分资金缺口。中国现代租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租赁市场构成中中外合资租赁公司所占比重较大,这些租赁公司在中国境内不属于金融机构,因而不能在中国的国内金融市场筹资。其租赁业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外,主要是股东银行及股东银行的关系行,如日本的三和银行、兴业银行、东洋信托、野村证券和德国的德累期顿银行等。从1981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成立以来,15年间,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共为中国近4100家国有、中外合资及乡镇企业融资外汇资金近50亿美元。若加上同期中国民航以租赁方式利用的100多亿美元,及中资租赁公司所承揽的外汇业务量统计在内,则中国通过租赁方式引进外资规模还会增大。尽管如此,融资租赁方式已成为中国引进外资的一条稳定的、不可忽视的渠道。当年,荣毅仁先生就是以扩大中国利用外资的途径为目的将融资租赁方式引入中国,如今可以说,这一目的已基本实现。
2.融资租赁是支持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有效方式。融资租赁亦称设备租赁,从其引入中国,就与中国企业的技术改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约有50万家企业,绝大部分存在着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亟待更新改造等问题。而技术改造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尽管国家每年都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但依然难以满足众多企业的急切需求。融资租赁方式的引进,恰好成为解决中国企业技改资金供求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引进不易从国外获得延期付款便利的中小型单项设备的企业或资金需求很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租赁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十几年来,中国融资租赁业支持了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份,包括纺织、轻工、能源、通讯、运输、机械、电子和化工等行业的数千家企业的6000多个技术改造项目。1990年前,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轻工和纺织两行业,分别为27%和24%,这对促进轻纺行业的技术进步,对提高行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质量与档次,使之能迅速占领市场,对填补中国产品空白、增加企业效益与国家税收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吉诺尔电器、小天鹅公司等一些市场上的知名企业都曾不同程度地依靠融资租赁的帮助而获得腾飞。1990年以后,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的投资项目的行业分布又增加了能源和邮电两个主要行业。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如吉林化工公司、辽河油田等利用融资租赁方式挖掘了生产潜力,增加了活力,为国家作出了新贡献。
3.利用融资租赁方式,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投资效果。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投资项目的决策者事实上是以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缺乏有效的投资制约机制;同时,由于还存在着投资主体的不明确性,极易造成重复投资、投资方向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等投资效果不佳的现象。而在融资租赁方式下,租赁项目的投资方向需经承租企业与租赁公司共同确定,投资安排由租赁公司根据确定的项目进行,这种相互制约的机制可确保比较合理的投资结构,正确的投资方向,及投资不被挪作他用,从而有利于中国宏观投资效果的改善。1990年以后中国融资租赁业所走过的较为健康发展道路已证明了这一点。
4.融资租赁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融资租赁对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了老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轻纺产品出口是中国传统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中国很多轻纺企业都面临着建厂时间早、设备陈旧、产品品种单一、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困境。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在获得设备的同时伴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使这些老企业在短期内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环球租赁公司承办的石家庄市第六棉纺织厂租赁项目,华和租赁公司承办的青岛国棉六厂租赁项目都是成功之例。二是通过售后回租方式,不同程度地盘活了企业的资产,帮助企业克服了资金和股本不足的困难。
尽管融资租赁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租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问题,如承租人的欠租问题,完善租赁立法问题,租赁业的营运资金不足问题,对租赁公司的监管问题,中资租赁公司在中国租赁业中所占的比重还较低,及中国租赁业还缺乏税收激励机制等。这些问题有的正在得到解决,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