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髮 > 前劉海 前劉海 qiánliúhǎi 古代的一種髮式,其式爲於額上留有一排一二寸長的短髮垂下,或平剪如横抹一綫,或微作弧形,或似月芽形等。此種髮形原僅爲幼女所用,清光緒庚子後,不分男女老幼,多有用者。《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七回:“在街上看見有不順眼的人,抓過來就是一頓,尤其犯惡打前劉海的人。見了總要打的。”又第五十三回:“卑職此時早已走到饒守的兒子跟前,拿手撩起他的辮子一看,幸虧剃去的是前劉海,還不打緊。” 前刘海旧时满族女子发式。覆额短发之称谓。幼女雏发覆额,自然活泼。至光绪年间,女子不分长幼,在核理童发、辫发或髻发时,多将额前发剪短,初时尚极短之额发,后则流行长刘海覆至半额,渐至有齐眉者。无固定模式,变化较多,因个人脸型、发型或喜好而异,有平剪成一字形与眉平行,有中间长两侧渐短微作弧形,有于颅顶中部为顶点,下分两叉上窄下宽作锥形,亦有将额发留长,从中间分开与两侧鬓发相合如燕尾分叉式,尚有桃形或卷曲成圆筒形,民国初年,风行极短的刘海,称之 “满天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