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良种繁育事业的发展
1.牲畜良种引进。
(1)绵羊。1954—1959年先后由原苏联引进2批263只高加索细毛羊和5批537只阿尔泰细毛羊,分配在各种羊场进行繁育和改良,是新疆细毛羊的主要父本。
1956年,原苏联赠送给中国20只哈萨克细毛羊,用于杂交改良哈萨克羊和细毛杂种羊。
1972年,农业部从澳大利亚引进澳州美利奴羊,分配给新疆10只。此后,新疆又分别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入3批,计71只,用于培育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疆军垦型)新品种。
1966—1967年,农业部先后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入2批边区莱斯特羊,分配给新疆359只,1982年又从英国和我国江苏、内蒙古等地引进数批林肯羊,用于改良和田羊。
1951—1960年,由原苏联引进3批计327只卡拉库尔羊,1991年又从哈萨克斯坦引进240只,用于改良库车羊和本地粗毛羊,并用于培育新疆羔皮羊。
1975年,生产兵团从浙江引进105只湖羊,主要用于培育卡拉库尔羊多胎类型。
1989年从澳大利亚引进萨福克羊131只,陶赛特羊140只,主要用于提高新疆绵羊产肉性能和培育肉羊新品种。
1989年从哈萨克斯坦引进375只哈萨克斯坦半细毛羊,主要用于培育新疆细毛羊品种。
1989年和1995年从吉尔吉斯斯坦引进2批1 000多只阿莱羊,主要用于改良南疆地区的绵羊品种,提高产毛、产肉性能。
80年代以来,从山东、河南等地大批自发引进小尾寒羊,提高多胎性能。
(2) 山羊。从60年代开始,先后多批从陕西引进5 000余只关中奶山羊,从辽宁大批量引进辽宁绒山羊,从宁夏引进中卫山羊,用于改良新疆山羊。
(3) 牛。1977年和1980年,从德国、奥地利引进3批120头瑞士褐种牛,用于纯繁和杂交改良当地黄牛,培育新疆褐牛。
1951—1958年,先后从原苏联引进7批86头阿拉托乌牛,作为繁育新疆褐牛的主要父本之一。
1953—1958年,先后从原苏联引进3批67头科斯特罗姆牛,用于杂交改良当地黄牛及瑞士褐牛的杂交种牛。
1959年,从原苏联引进33头西门塔尔牛,以后又从奥地利、德国引进该品种牛144头,用于纯繁及杂交改良农区的黄牛。
1966—1977年,先后从法国、德国引进4批计37头夏洛来牛,用于纯繁和改良当地黄牛,提高产肉性能。
1956年,首次从上海引进3头黑白花牛 (荷斯坦牛),60年代以来相继从北京、上海、辽宁、吉林、西安等地大量引进此品种牛,进行纯繁,发展奶牛生产。
(4)马。1955年和1957年2批从原苏联引进纯种公马21匹,用于改良伊犁马和焉耆马。
1961—1965年,多次从原苏联引入顿河马,以后又从甘肃和北京再次引入该品种马,开展马的杂交改良。
1951年,又从原苏联引进4匹布琼尼种公马,主要用于杂交改良哈萨克马,并用于伊犁马的前期育种。
50至60年代,先后从原苏联及甘肃、青海等地引进30多匹阿尔登马(俄罗斯重挽马),用于改良本地马和培育伊犁挽马。
90年代初,从吉尔吉斯斯坦引进新吉尔吉斯马,用于培育新的骑乘马品种。
(5)猪。1951年及1960年,2次从原苏联引进55头苏联大白猪,用于培育改良新疆本地白猪和黑猪。
1959年和1960年,从安徽等地2次引进338头约克夏猪,进行纯繁和杂交改良。
1966年,从内地首批引进40头长白猪,后来又陆续引进,对杂交改良和培育新疆瘦肉型猪发挥了很大作用。
2. 牲畜良种繁育。本世纪30年代,从原苏联引入少量马、牛、羊的优良品种开展牲畜良种繁育和改良工作,但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成效甚微。到1949年,新疆仅有细毛杂种羊2.8万只,杂种马1 200匹,杂种牛1 200头。这些杂交种牲畜不仅代数不清,而且品质也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牲畜良繁事业,从1950年起,就有计划地开展牲畜良种培育、繁育和推广工作。通过国家办示范配种站,动员农牧民自建配种站,培训技术人员,推广良种公畜和人工授精技术等措施,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不仅先后育成了新疆细毛羊、军垦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和新疆军垦型)、新疆羔皮羊、伊犁马、伊吾马、新疆褐牛、新疆白猪和黑猪等优良畜种,而且还获得大量绵羊、马、牛、山羊、猪等的杂种畜群,使新疆牲畜品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1)绵羊的良种繁育。绵羊是新疆畜牧业的主体。1995年全区存栏绵羊占牲畜总数的70%,绵羊的良种繁育以新疆细毛羊、新疆军垦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疆军垦型)等良种的培育和改良为主要标志。
新疆细毛羊。1954年国家农业部批准为新品种,命名为 “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简称新疆细毛羊。该品种的育成结束了我国没有细毛羊品种的历史。通过选种选配、鉴定整群和杂种细毛羊归属等育种工作,新疆细毛羊的剪毛量及羊毛品质有了较大提高。到1995年全区细毛羊及其改良羊发展到1 042万只,占绵羊总数的41.06%。巩乃斯种羊场2.3万只细毛羊平均净毛量高达3. 32公斤,毛长9. 98厘米,创造了国内育种场细毛羊大群平均净毛单产的最高记录,获农业部颁发的农业丰收奖和全国农垦系统羊毛最高单产奖。40多年来新疆为区内和全国毛纺企业提供90多万吨细羊毛,为全国各地提供20多万只细毛羊种羊,新疆细毛羊成为我国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优质细毛羊品种。
新疆军垦细毛羊。该品种是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紫泥泉种羊场用原苏联阿尔泰细毛羊和波尔华斯羊与新疆哈萨克羊复杂杂交育成的毛肉兼用型细毛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重126.8公斤、剪毛量17. 9公斤,成年母羊平均体重53公斤、剪毛量5.49公斤,繁殖率为130%~140%。该品种适应于山区和垦区放牧饲养,种羊已推广到河南、贵州、陕西等省,该品种适应性能良好,对改良当地粗毛羊效果显著。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疆军垦型)。该品种是以澳州美利奴羊(中毛型)为父本,以新疆细毛羊、波尔华斯羊、波×新杂交一代羊及新疆军垦细毛羊为母本,采用复杂杂交方法育成的优质细毛羊新品种。新疆型品种由巩乃斯种羊场培育,从1972年开始,经过鉴定、验收、命名,历时14年,于1985年育成。成年公羊体重平均为92. 63公斤,母羊为43. 78公斤。新疆军垦型由生产兵团紫泥泉种羊场育成,成年A型公羊体重平均为113.5公斤,母羊50.46公斤,B型相应为公羊105. 75公斤,母羊47. 79公斤。中国美利奴羊的种公羊剪毛量平均16~18(折净毛7~9)公斤,特级成年母羊平均7. 21(折净毛4.39)公斤,一级母羊6.41(折净毛3. 9)公斤。该品种羊育成推广后,使新疆细毛羊综合品质有了显著提高,在区外13个省区推广,也呈现良好的适应性,对改善国内其它细毛羊品种的羊毛品质及体型外貌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新疆羔皮羊。即新疆卡拉库尔羊,曾称“三北羊”,是以原苏联卡拉库尔羊为父本,以新疆库车羊和其它粗毛羊为母本,经杂交培育成的新疆羔皮羊品种,属羔皮与肉兼用的脂尾粗毛羊。中心产区在阿克苏地区及准噶尔盆地边缘的生产兵团150团场。成年公羊体重平均76.9公斤,母羊45.4公斤,花卷以卧蚕形、肋形为主,还有一部分是鬣形。1975—1985年新疆畜牧科研所和生产建设兵团150团场、利用湖羊与卡拉库尔羊杂交培育成了多胎型卡拉库尔羊,产羔率由原来的103%提高到160%,达到原苏联多胎卡拉库尔羊产羔率(167%)的水平。
和田羊。在1966年和1967年利用从澳大利亚引进的边区莱斯特羊对和田羊进行杂交改良的基础上,1982年和1988年又引进林肯羊对和田羊进行导血杂交。截止1994年底,和田地区改良的和田羊达76万只,个体剪毛量由原来的平均1.5公斤提高到2.4公斤,体重由平均28公斤提高到32.5公斤,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95年经自治区科委立项在和田地区开展“百万只半粗毛羊杂交改良”项目,进一步改进了和田羊的品质。
土种羊。从1989年开始,用国外引进的陶赛特、萨福克及阿莱羊等优良肉羊品种,对南北疆当地土种羊进行杂交改良,到1995年底已产杂交种羔100多万只,6月龄杂交种羔的胴体重均在17公斤以上,平均提高3~4公斤。
(2)山羊的良种繁育。1965年开始,通过利用引进的辽宁绒山羊进行杂交改良和本品种选育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新疆山羊的生产性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1995年底,改良的绒山羊数量达到200多万只,占山羊总数的43.7%。平均产绒量阿克苏地区由原来的100克左右提高到200克以上,乌鲁木齐地区由138克提高到432克,效果十分显著。1982年,乌鲁木齐市的科研人员又开始利用野山羊对家山羊进行导血杂交,进一步提高了山羊绒产量及品质。同时,为填补新疆无绒山羊品种的空白,新疆还开展了重点科研攻关课题——“新疆白绒山羊培育”项目的研究。
(3)牛的良种繁育。牛也是新疆的一个主要畜种,1995年全区存栏牛343.54万头,牛的良种繁育以新疆褐牛的培育及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等良种牛的纯繁和杂交改良为主要标志。
新疆褐牛。该品种是以本地黄牛(主要是哈萨克牛)为母本,引用瑞士褐牛、阿拉托乌牛和少量科斯特姆牛为父本经长期培育而成的乳肉兼用牛品种。它包括伊犁地区的“伊犁牛”,塔城地区的“塔城牛”和其他地区的褐牛,1979年,统一定名为“新疆褐牛”。该品种牛是新疆黄牛的当家品种,对恶劣的气候和粗放的饲养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放牧性能良好,抗病力强。1995年底,全区存栏纯种新疆褐牛近20万头,杂种约53万头。
荷斯坦牛(黑白花牛)。自1956年首次从上海引进荷斯坦牛品种以后,在城市郊区及奶牛场大力进行纯繁饲养和育种改良,使该品种牛的数量由60年代初的5 000头,发展到1995年的约1.5万头(纯种),其杂种改良牛发展到约13万头。该品种牛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呈现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成为向城镇供应牛奶的主要品种牛之一。新疆畜牧厅直属呼图壁种牛场1995年荷斯坦牛头均产奶量达8 132公斤,其中万公斤以上的达33头,最高的305天的奶产量达到11 880公斤,居全国领先地位。
西门塔尔牛。60年代开始,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牛与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试验。进入80年代后,随着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和冷冻精液配种技术的发展,使西门塔尔牛的杂交改良进程加快,成为新疆农区推广的一个主要黄牛品种。到1995年底,全区西门塔尔纯种牛发展到6 400多头,杂种改良牛发展到40余万头。1995年新疆呼图壁种牛场西门塔尔牛的平均牛奶产量达6 394公斤,最高达11 740公斤,均为全国之冠,并进入了国际同类牛产奶量的先进行列,获农业部颁发的农业丰收奖。
夏洛来牛。利用引进的肉用夏洛来牛对当地的土种牛进行杂交改良,主要在伊犁地区的巩留牛场和兵团农九师165团场进行。此品种牛是新疆应用推广的主要肉用牛品种。到1995年底,全区夏洛来纯种牛已发展到2 000多头,杂种牛1.6万多头。
(4)马的良种繁育。以“伊犁马”的培育为主要内容。伊犁马是新疆培育的兼用型优良马种之一,以当地哈萨克马为母本,奥尔洛夫、布琼尼和顿河马为父本,经过杂交改良、横交固定、选育提高等三个阶段,历经数十年培育而成。新疆昭苏种马场是该品种的育种核心场。伊犁马体格高大、外貌清秀,体质结实,遗传性稳定,耐粗饲、抗严寒,具有良好的挽力和速力。1995年伊犁马有16.5万匹,占全区马匹总数的16%以上。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各县(市),并引入到西北、华北各省区,对全国马匹改良起到积极作用。
(5)猪的良种繁育。1995年底,全区存栏猪135.26万头,占牲畜总数的3.6%。从50年代开始引用原苏联大白猪以及约克夏、巴克夏和长白等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以来,经过30余年的努力,于1982年分别培育成伊犁白猪、新疆白猪、新疆黑猪等地方良种。80年代后,全区加强了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以县(市)、团场为主建立种猪场61个,积极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对新疆地方猪种进行杂交改良,使商品猪活重达到90公斤以上,瘦肉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53%,平均每头育肥出栏猪增加瘦肉5公斤。1995年全区瘦肉型猪已占到存栏生猪的70%以上,猪的良种化水平已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