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蔬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蔬菜

(二) 蔬菜

北京郊区蔬菜生产历史悠久,远在辽、金两代城北即有较为发达的蔬菜和瓜果等交易,金代中都在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内外一带已发展有成片菜田。
元代多数菜农“柳暗而始莳瓜”、“收霜菜而为菹”。且已有“治蔬千畦,可当万户之禄”的专门种菜并进行商品生产的菜农。种有数十种菜,涉及根菜、叶菜、茎菜、花菜、果菜及食用菌六大类。大都主要有三大菜市,即丽正门三桥(今天安门前),哈达门丁字街(今王府井的菜厂胡同)及和义门外(今西直门外)。
明代,北京市蔬菜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有御菜园、官菜园、民菜园之分。生产技术水平相当发达,保护地生产发展迅速,贮存及软化栽培技术普遍应用。并开始引种南方菜,北方的大白菜已有很多品种。菜农生产的菜通过“供奉”和“交易”等渠道供给皇室、官府和百姓。
清初,由于皇室在郊区“强占园地”、“吞霸菜苗”,使郊区蔬菜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直到公元1683年,清朝统一稳定后,蔬菜生产才得以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清代有宫廷菜园(主要是“皇庄”)。民间菜园遍布近郊区。清代蔬菜的露地生产进一步发展提高,已做到排开播种,分期采摘上市。风障、阳畦、小洞子、温室等保护地生产已广泛应用,蔬菜种类也很多,地方特色品种,如结球型和软化型大白菜。主要蔬菜市场有今宣武区菜市口、红桥菜市、右安门瓜市等。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京郊蔬菜生产处于停滞状态,而且日渐衰落萎缩。菜田分散在右安门、左安门、阜成门、永定门、广安门、朝阳门和安定门城外附近和海淀、丰台的部分地区,城区主要在今宣武区南菜园一带。露地生产面积不断缩小,产量下降,保护地没有发展。由于统治阶级喜食酱菜,刺激了酱菜业的发展。“腌货”菜面积相应增加。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市近郊蔬菜面积仅剩0.2万多公顷,单产只有2.25万公斤/公顷,人均每天约50克菜。

表3-2-4 郊区蔬菜生产发展情况


单位:万公顷、公斤、亿公斤

年份蔬菜种
植面积
菜田
耕地
耕地亩产
(15亩=1公顷)
总产量商品菜
上市量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0.76
0.99
1.09
1.35
1.61
1.7
1.97
2.33
2.8
3.26
5.55
9.17
6.91
5.72
4.85
3.96
3.58
3.24
3.31
3.09
3.4
3.56
0.43
0.53
0.6
0.73
0.87
0.93
1.1
1.33
1.57
1.71
3.87
4.11
2.99
3.06
2.5
2.14
1.78
1.65
1.73
1.63
1.8
1.85
1 621
2 026
2 845
2 658
3 560
3 378
3 583
3 324
3 801
3 992
2 116
2 133
2 892
3 516
3 952
3 598
5 029
4 689
5 122
4 966
4 525
5 223
1.05
1.61
2.56
2.92
4.63
4.66
5.91
6.75
8.93
10.23
12.29
13.16
12.98
16.11
14.82
11.54
13.44
11.60
13.26
12.14
12.21
14.48
1.00
1.20
1.50
1.85
1.89
2.16
3.00
3.61
5.29
5.16
8.77
8.50
7.82
10.35
9.38
8.28
9.09
8.45
8.81
8.55
8.02
8.85

(续)
年份蔬菜种
植面积
菜田
耕地
耕地亩产
(15亩=1公顷)
总产量商品菜
上市量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3.72
4.14
4.19
4.26
4.62
4.84
5.48
5.63
5.44
5.12
5.50
5.91
5.68
5.78
5.42
5.81
6.02
6.35
6.78
7.05
7.33
7.5
7.82
9.12
9.14
2.05
2.27
2.3
2.26
2.48
2.55
2.9
2.95
2.93
2.78
2.98
3.25
3.11
3.08
2.98
3.1
3.17
3.28
3.48
3.47
3.52
3.5
3.52
4.23
4.51
4 558
4 285
4 176
4 610
4 202
4 545
3 987
3 717
4 127
4 214
3 868
4 268
4 269
4 712
4 562
4 784
5 073
5 515
6 339
6 852
6 972
7 263
7 941
7 370
5 877
13.99
14.59
14.40
15.63
15.63
17.36
17.36
16.45
18.13
17.59
17.27
20.83
19.91
21.80
20.40
22.27
24.11
27.13
33.10
35.61
36.84
38.14
41.88
46.71
39.73
8.51
8.49
8.90
9.90
9.67
10.79
11.09
11.87
11.73
11.42
11.66
13.41
13.04
12.93
10.93
11.12
11.35
12.87
17.06
19.46
19.95
20.72
15.98
29.12
36.52

1949年后,北京郊区的农业生产坚持“为首都服务”的方针,蔬菜在种植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共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蔬菜生产,把蔬菜摆到了副食品生产的首位,并且明确提出近郊农业要以菜为主,保证菜田面积,建立商品菜生产基地,增加物质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建立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种菜水平;农商联手,搞好蔬菜产销供应,使蔬菜生产逐步发展。47年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0.76万公顷发展到1995年的9.14万公顷,其中保护地面积0.87万公顷,增长了11倍;蔬菜平均公顷产翻了两番多,总产由10.54万吨增长到397.3万吨,增长近37倍。
全市1500万人口(含农村及外来人口)人均每天蔬菜占有量0.55公斤,总量基本满足,花色品种大量增加,主要蔬菜达57个种属、200多个品种,季节性的供需不平衡和品种间调剂的矛盾得到缓和。蔬菜生产基地的战略转移和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近郊、远郊平原和山区三个层次的蔬菜生产基地的格局,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初具规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蔬菜产后流通进一步加强,初级市场网络已具雏形。到1995年已建成县、乡级批发市场60多个,各类蔬菜加工企业20多处,净菜加工上市开始实施,全市从事蔬菜生产管理、服务的人员已达3000多人,在生产技术上,通过“三高”农业项目及“丰收计划”项目的实施,生产科技含量提高,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
☚ (一) 粮食作物   (三) 其他经济作物 ☛

(二) 蔬菜

(二) 蔬菜

1958—1962年,研究重点放在蔬菜品种的引进上。在这几年中,从国内外引进43个种类、1 043个蔬菜品种,经试验筛选出适用的20个种类、36个品种,丰富了当时首都市场蔬菜品种。
70年代后,加强了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培育出独有的10个甘蓝自交不亲和系,以此为亲本选育出8个早中晚熟配套的甘蓝系列杂交种,具有丰产稳定、抗逆性强、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已推广到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12月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是北京市农业科研成果首次获得国家发明奖。
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蔬菜周年生产、贮藏保鲜、均衡上市、品种多样、数量充足提供了工厂化(保护地)生产、园田化管理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为“绿色食品”生产研究提出“无公害菜果生产技术”成果;试验引种国内外新、特、优、稀品种蔬菜,繁荣首都蔬菜市场。培育出“京欣1号”等西瓜新品种和引进成功“伊利沙白”甜瓜,并研究提出延长北京市西瓜供应期的栽培新技术。

☚ (一)粮食作物   (三) 林果业 ☛

(二) 蔬菜

(二) 蔬菜

1.良种引进、培育。青菜是上海郊区的主栽品种,但是秋季病毒病危害很大。1976—1977年, 宝山县彭浦公社农科所经系统选育抗病或较抗病的单株,先后选育出 “605”、“704”、“613”等抗病品种, 并得到较快推广。同时, 上海县新泾公社科技站和七一公社科技站, 经多年选纯, 育出 “新选一号”、“七一青”两个品种。
甜椒是市场畅销产品, 其品种从德国引进。市、县农科部门, 经过多年的提纯复壮和选育, 不断提高品种和产量。
黄瓜是一个主要产品。原来, 郊区有扬行黄瓜,容易发生病毒, 生长期和供应期较短。1975年, 先后从天津引入津研系统和津杂系统的黄瓜, 生长期大大延长, 供应量大大增加, 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1979—1981年, 市农科院园艺所开展黄瓜杂交优势的研究。经12年的系统选育, 育成多个雌性系,供杂交制种用。1987年, 选用雌性系, 配制一代杂种, 即沪58号黄瓜, 该品种适宜春季大棚早熟栽培、抗霜霉病、丰产。1981—1988年, 以雌性系346为母本, 自交系223为父本, 育成 “沪育5号” 黄瓜, 适宜春季薄膜大棚栽培。
番茄是市民喜食食品。1961年, 市农科院园艺所开始研究杂交优势。1973年, 在宝山县彭浦公社等单位协作下, 育成浦红1号番茄, 以后又陆续育成浦红2号、浦红3号、浦红5号……8号等系列品种。
2.栽培技术。
(1)保护地育苗技术。50年代, 郊区推广以冷床育苗为主的保护地育苗技术。1958年, 市农业局农业试验场试用薄膜覆盖的小棚, 进行果菜类育苗试验。60年代, 在小棚内应用电热丝加温方式, 并得到推广。70年代, 开始研究与应用薄膜大棚育苗技术, 提出大棚中加设小棚的保温措施, 并应用塑料育苗钵、塑料薄膜筒等容器, 逐步代替草钵和河泥育苗。1976年, 嘉定县长征公社蔬菜良种场建成 “工厂化”集中育苗、统一供苗的雏形, 育苗设施采用 “三室配套” (催芽室、绿化室及成苗室)。
80年代, 薄膜大棚育苗技术在郊区迅速发展,成为上海郊区蔬菜保护地育苗的主要方式。
(2) 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50年代末期, 市郊长征公社等地, 开始用薄膜小棚栽培番茄、黄瓜等蔬菜。60年代初期, 市农科院园艺所提出了小棚中的小气候特点、管理特点和相应的栽培技术, 使小棚黄瓜提早1个月采收, 采收期延长20天, 每公顷产量达75吨。
1977年秋, 川沙县严桥公社同心大队建成钢筋薄膜大棚。1982年, 市有关部门配合, 参照日本管棚,研制成装配式钢管薄膜大棚,俗称管棚, 其跨度一般为6米, 成为标准型管棚。1989年, 全市已有管棚800公顷。1988年, 市农业局蔬菜处与气象局协作研究出温室或管棚中安装保温帘 (二道膜), 可增温3℃左右。
1985年, 市蔬菜技术推广站开始进行无土栽培试验, 与市农科院土肥所协作, 研制成适合国情的营养液配方。1987年, 嘉定县蔬菜技术推广站、长征乡蔬菜良种场、长征园艺场, 先后进行番茄、黄瓜无土栽培试验, 获初步成功。1989年, 市农机所研制成水培 (营养液栽培)设施。
地膜覆盖栽培也取得成功。1979—1980年, 市农科院园艺所和郊区各县试用国产地膜,进行小型蔬菜地膜覆盖栽培试验。1981年, 各县进行大规模示范试验, 面积133.33公顷, 栽培马铃薯、茄果类、豇豆等10多种蔬菜。1983年, 市农业局蔬菜处进行总结,指出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增土温、增产、增收、早熟, 且省工、省本。80年代后期, 上海郊区蔬菜地膜覆盖栽培已大面积推广, 覆盖栽培面积在6 666公顷以上。

☚ (一)粮食、棉花、油料作物   (三) 菌类 ☛
000099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