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发展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1. 群众“就地评选、就地繁殖、就地推广”阶段(1950—1953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农业由个体农户分散经营,良种主要靠农民自选,就地兑换。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下达了《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提出实行“就地评选,就地繁殖,就地推广”的方针,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选种活动。为实施上述计划,山东省组织了3个选种队(共100人),分赴文登专区的乳山、文登、海阳,莱阳专区的莱阳和泰安专区的历城等县,分别在每个县选择2—3基点,发动群众评选小麦良种。全省共选出小麦良种472. 3万公斤,互换麦种363.7万公斤,评选出小麦优良品种74个。当年秋季,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开展秋季群众选种运动的指示》,号召农民普遍进行田间选种,就地换种。1951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下达了《关于发动小麦选种运动的指示》,要求做到“家家选种,户户留种”。山东省人民政府转发了省农林厅拟订的《1951年小麦良种检定收购及指导群众互换实施办法》,全面布置了小麦选种和评选良种工作,并组织了30多人分赴11个专区的11个基点县,全面开展小麦选种与评选良种。另外,省种子局与专区种子站组织40多人,去徐州、铜北、铜山、华山等市、县收购“徐州438”小麦良种100多万公斤,在邹平收购“邹平洋麦”50余万公斤,还委托历城县赵家邱几户农民繁殖胜利百号地瓜苗17万株。当年,全省共选小麦良种3048.1万公斤,互换麦种709.3万公斤;秋季选种98.2万公斤,换种500万公斤;共评选出农家优良品种100个,其中小麦31个,玉米12个,谷子31个,大豆5个,高粱21个。1952年,小麦选种4 996.4万公斤,互换麦种903.4万公斤;秋季选种1 682.3万公斤,换种542万公斤;评选出农家优良品种106个,其中小麦103个,谷子3个。1953年,全省小麦选种2 884. 3万公斤,换种632. 9万公斤;秋季选种5 000万公斤,换种177. 9万公斤;评选出优良品种8个,其中谷子6个、高粱2个。
2. 县建繁育区、社建留种地阶段(1954—1957年)。1954年,山东省制订了《1954年至1957年粮、棉种子工作计划(草案)》,提出“以国营农场为基地,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核心,带动互助组及单干农民普遍开展评选换种,有计划地收购推广良种,培育新品种与发动群众选种留种。”1955年10月,山东省供销社、粮食厅、商业厅、农业厅联合转发了中央《关于加强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优良品种繁殖推广工作的指示》,要求逐步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制度,原种田由农业试验站负责,繁殖工作由国营农场负责,所有国营农场都建立留种基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留种田。到1957年,全省基本形成了县有良种繁育区、农业社有留种地的良种繁殖制度。全省良种面积发展到1.2亿亩,占播种面积的67%。从1954年到1957年,国家设立良种繁殖区21.5万亩,农业社留种地153.5万亩;共选小麦良种11 225.3万公斤,换种1 165.6万公斤;秋季共选种4 804.3万公斤,换种960. 9万公斤;共评选出优良品种294个,其中小麦178个,玉米16个,谷子45个,大豆20个,高粱35个。
3. 人民公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阶段(1958—1965年)。1958年4月,全国种子会议确定了“靠农业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根据这一方针,1959年初,山东省农业厅、粮食厅联合下达了《关于开展良种繁育工作的通知》。从此全省基本形成了“县县有繁育区,社社(人民公社)有繁育场,队队有留种地”的良种繁育体系,良种面积发展到1.3亿亩,占播种面积的88%,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良种普及。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良繁工作受到严重影响,良种面积大幅度下降。1964年,省农业厅下达了《关于示范繁殖农场和良种繁殖区集中繁殖几个主要作物品种的意见》,要求各县在制订品种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抓住几种主要作物品种,合理安排,集中繁殖,成片推广,发展一片、巩固一片。通过繁殖场、繁殖区、种子田的良种繁育,生产队的选种、留种和国家的良种调剂, 1964年良种面积比上年增长5%—20%。
4. 三级良种繁育体系阶段(1965—1978年)。1965年,省人民委员会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种子工作的通知》。同年,省种子管理局在莒县开展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试点,提出建立健全“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区、社良种繁育场(队)为桥梁,生产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1966年,莒县16个公社、660个大队都建立了种子试验场队。到1967年,据6个地(市)的统计,共建公社(区)良种场350处,大队科技队发展到千余处。1970年,栖霞县唐家泊公社在车家泊大队进行了大田用种由大队农科队统一繁殖、统一保管、统一供种的“大队三统一”的试点,省良种公司在全省总结推广了莒县和栖霞县唐家泊公社的经验。到1976年,全省有县以上国营良原种场128处;50%以上的公社办起了良种场,40%以上的公社建立了种子站;70%以上的大队做到全部或部分供种,其中5000多个大队全部供种,2万多个大队部分作物单项供种,3万个大队对主要农作物的新品种和原种统一供种。全省基本形成了三级良种繁育体系。1977年8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农林局、粮食局、供销社联合下达了《关于认真搞好棉种“五统一”试点的通知》,确定在汶上县的城关、次丘、南站、寅寺、新店、易桥,广饶县的稻庄,高青县的田镇,定陶县的陈集,临清县的大辛庄和莘县的妹塚11处公社进行棉种“五统一”(统一计划、统一繁育、统一加工、统一保管、统一供种)的试点,到1980年,全省8个主要植棉地(市),有283处公社实行了棉种“五统一”,还有301处公社实行了县、社联合“五统一”,共建立株行圃8.2万亩、株系圃5.4万亩、原种圃24.5万亩。
5.杂交种“省供、地繁、县制”,常规种县乡联合供种阶段(1978—1990年)。1978年,国务院国发(1978)97号文要求迅速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尽快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山东省的惠民、泰安两地区对玉米杂交种开始试行“地区种子部门负责亲本种子的提纯复壮,县种子部门负责繁殖亲本种子,县、社联合制种,县组织统一供种”的良繁供种体系。省良种公司总结了惠民、泰安的经验,于1980年在全省对杂交玉米、杂交高粱、杂交水稻种子推行了“省供、地繁、县制”的良繁体系,当年全省地繁县制数达到18个;省提供玉米自交系原种“原武02”和“1029”分别为0.73万公斤、0.09万公斤;省在昌潍地区良原种场建立玉米自交系原种生产田250亩。
对常规种子,1986年首先在全省推广了烟台、泰安两市小麦种子建立“一圃三田”、县乡联合供种的经验。按照原种田的面积每年建立株(穗)行圃,为原种繁殖田提供种子;原种繁殖田生产的种子,供一级种子繁殖田用种;一级种子繁殖田所产种子供应二级种子繁殖田用种;二级种子所产种子供应大田。原种田和一级种子田由国家种子部门掌握,一般在良原种场或种子专业村建立繁殖基地;二级种子田由乡、镇负责建立,选择3—5个条件适宜的种子专业村,实行一村(或一片)一种。1990年,全省县以上种子部门供应小麦良种0.64亿公斤,乡镇供应1.91亿公斤,县、乡两级供种占小麦总用种量的42.5%,比1989年增加1倍多。秋播时全省播种株行圃403 630个,面积535亩,建立原种繁殖田46 784亩,一级种子田257 134亩,二级种子田1 702 294亩,小麦良种专业村繁殖基地3 879个,所产种子基本满足了大田用种。
棉花原种生产实行“二圃三田”,要求统繁、统供,二代更新大田生产用种。1990年,全省共建立棉花原种繁殖田0.5万亩,一、二代原种繁殖田70万亩,县以上种子部门和乡镇分别供种2400万公斤,占总用种量的40%,比1989年增长10%以上,同时选单株5.4万棵。此外,还建立花生良种生产基地26.3万亩,大豆良种生产基地8.2万亩。1981年开始,省种子公司安排了第一批名贵蔬菜品种的提纯复壮,采用系圃法进行原种生产。

☚ (一)机构沿革   二、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
000180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