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蒙古族
蒙古族在辽宁主要聚居在阜新、朝阳一带,当地流传着“三个蒙古人就有一个是歌手”的说法。辽宁境内流传的蒙古民歌有出征歌、思乡歌、情歌、酒歌和牧歌几大类。长篇叙事诗有《嗄达梅林》、《宾图王》、《乌仁姗丹》、《云良》等。《巴拉根仓的故事》、《沙海的传说》等口头文学世代相传。
1950年阜新县蒙古族聚居的乡镇业余剧团,为配合宣传婚姻法,将民歌《桃儿》、《云良》改编为戏剧形式演出,受到蒙古族群众的欢迎。1979年后,阜新县佛寺乡文化站长图力古热组织业余剧团,先后排演了由他创作的《王小争亲》、《乌银其其格》、《闹分家》等3个戏,其中《乌银其其格》曾到吉林省蒙古族聚居的各旗演出,受到好评。1984年,《乌银其其格》录像,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剧种录像观摩会。
阜新县蒙古族寺庙舞蹈《查玛舞》(俗称跳鬼),16世纪传入阜新地区,其形式是由数十名喇嘛头戴牛、鹿、凶神、恶魔等头面,身穿盔甲、蟒袍,手持斧、钺、钩、叉等兵器,以舞蹈形式表演驱魔打鬼,普度众生的故事。80年代,群众文化工作者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充实提高,使其成为富于民族传统艺术色彩的表演形式。“那达慕” 大会,原为蒙古族祭祀“敖包” 之后举行的骑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已逐渐演变成民间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和集市贸易的盛会,多在夏末秋初草茂畜肥季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