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良种选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良种选育

(二) 良种选育

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选育良种是关键。
1.粮食品种选育。50年代前期通过选种农家高产品种,使粮食亩产量从1949年的170公斤提高到1955年的272公斤,全省实现粮食自给。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发展多熟制,引进和培育矮秆品种,加上其它措施,到1966年全省粮田平均亩产437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省。60年代中后期,选育了一批适应三熟制需要的早、中、迟熟配套的早稻矮秆良种,加上水、肥、土等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到1972年全省粮田平均亩产541公斤,是全国第一个超千斤的省。以后,随着早稻良种的扩大和栽培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杂交稻的突破,提高了晚稻产量,1990年全省粮田平均亩产达到738公斤。1950—1990年的40年中,全省年种植100万亩(6. 66万公顷)以上的早、晚稻品种有43个,其中本省育成的27个,占63%,育种技术迅速发展。
(1)系统育种。是早期的育种方法,全省大面积推广的早、晚稻品种中有9个是系统选育而成的。省农科院选育的矮南早1号是省内育成的第一个矮秆良种,比矮脚南特早熟8—10天,为发展三熟制起到重要作用。
(2)杂交育种。全省大面积推广的良种中,有26个通过杂交育成,其中浙农大于1966年育成迟熟早籼先锋1号,省农科院于1967年育成早中熟早籼圭陆矮,以后又育成早熟早籼二九青,均有产量高、适应性广等优点。温州地区农科所针对浙南稻瘟病重的实际,育成抗稻瘟病的军协、温选青、珍汕等良种。嘉兴地区农科所育成早籼二九丰。这些品种在发展粮食生产中均起了重要作用。60年代后期,晚粳矮秆品种杂交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嘉兴地区农科所于1966年育成农虎6号,比农垦58增产一成以上,成为70年代晚粳稻主栽品种。80年代该所又先后育成秀水48、秀水11、秀水27、秀水620等早、中、迟熟晚粳品种,其中秀水48用杂交和双抗同步育成,1984年种植33万公顷。80年代中期该所育成的还有中熟晚糯品种祥湖25。
(3)辐射育种。温州地区农科所于1963年用辐射方法育成省内第一个品种矮辐9号。1973年省农科院育成早籼原丰早,早熟,质优,秧龄弹性大,适应性广,亩产400—450公斤,成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长江流域的主栽品种之一。浙农大于1980年育成中熟早籼浙辐802,早熟,高产,抗稻瘟病,适应性广,一般亩产425公斤,最高632公斤,在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
(4)杂交水稻三系法育种。省农科院选配的汕优6号、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汕优85、武义县和杭州市种子公司测配的汕优64,都有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的优点,适宜于作连作晚稻种子。其中汕优64组合在全省推广面积更广。
(5)花培育种。省农科院于70年代应用组织培养,选育出国际上第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体细胞无性系水稻新品系T42,而后又用水稻花药培养技术,育成晚粳新品种浙粳66,受到国际同行科学家的重视。
(6) 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1989年开始,省科委组织54名科技人员协作进行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攻关,采取三系法、二系法和花杀法并举,以三系法为主的技术路线,选育出协优413、汕优413等4个强优组合。1993年,用协优413作连作晚稻种植1.2公顷,平均亩产537.7公斤,比汕优10号增产15.1%;作单季晚稻种植2.01公顷,平均亩产566公斤,比汕优64增产7.9%。
同时,麦类育种也取得很大进展。70年代前期,省农科院选育的大麦裸麦757和浙农大用杂交育成浙农12取代了当家品种。70年代中期开始,早熟3号成为主栽品种,该品种于80年代中期发生黄花叶病,被引进的沪麦4号和省内育成的浙农1号、舟麦1号替代。1988年开始,浙农大用杂交育成浙农大3号、2号,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小麦品种从60年代开始,省农科院先后育成浙麦1号、2号、3号和引进扬麦1号等品种。80年代末该校育成小麦新品种核组8号。
2. 畜牧品种选育。20世纪30年代,家畜保育所引进大约克,试验改良品种。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进行金华猪、嘉兴黑猪等具有地方特色良种的选育和种质研究。1960—1965年,金华种猪场通过选育,建立了核心群。1979年开始,浙农大与金华猪场、金华市农科所、东阳县良种场协作进行金华猪Ⅰ 、Ⅱ、Ⅲ系选育,形成良好的系群,3个系平均日增重401.1克,瘦肉率45. 59%。其种质特点是,骨皮比例仅占胴体的17. 7%,肉质佳、肌肉干物质和脂肪含量,大理石纹、系水力、肌苷酸、肌肉纤维直径和密度,肌肉脂肪组织和结蹄组织面积比等均优于长白猪等猪种,经济成熟期比一般猪种早1—2个月,性成熟期早,利用粗纤维能力较强。同期,省农科院与嘉善、平湖、嘉兴县有关单位协作完成嘉兴黑猪的选育和种质研究。嘉兴猪的主要特征是多乳头 (平均17. 33个)、高繁殖力 (经产母猪平均每胎15头以上)、性成熟早、肉质优良、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多、质地坚实。
另一方面,引种和开展杂交育种。1958年引进苏联大白猪、克米诺夫猪,1964年引进长白猪,70年代引进大约克,80年代引进杜洛克、汉普夏、法系大约克、丹麦系长白猪等,分别建场纯繁。以金华猪为母本与上述猪进行杂交利用,日增重和瘦肉率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大金、汉金分别比金华猪提高38.2%和37. 2%;饲料利用率以大金、杜金、汉金表现较好。70年代,省农科院与德清良种场合作,进行金华猪、中约克、长白猪三元杂交,世代选育,于1980年育成胴体瘦肉率57%的瘦肉型“浙江中白猪”。以此猪为母本和大约克等杂交,杂种猪瘦肉率60%以上。1986—1990年,该院又进行杜洛克和中白猪专门化品系培育,育成高繁殖力 (经产母猪产仔13.4头)的母系、高瘦肉率(64%) 的父系,居国内领先水平。
3. 棉花品种选育。20世纪30年代引种美国陆地棉品种脱字棉,在慈溪、余姚等7县设改良棉实施区。50年代前期德字棉种植面积占65%左右。1955年到70年代初,岱字棉为主栽品种。60年代,省农科院从岱字棉15号中选出浙棉1号、3号,1966—1968年又从浙棉1号中系统选育成协作2号,持续种植22年之久。1972—1975年慈溪县棉花枯萎病蔓延,改用抗病品种 “86-1”。80年代后期,省内引种高产、优质、抗枯萎病的中棉12号,1990年种植面积占全省棉田的74.5%。80年代,省农科院还应用杂交育成低酚棉品种浙棉9号,棉籽游离棉酚含量仅0.004%—0. 014%,棉籽蛋白可直接作食品及饲料。在金华、衢州市种植一般亩产80—100公斤,最高157公斤。
4. 油菜品种选育。浙江原先均为白菜型农家品种。1964年省农科院从胜利油菜中系统选育成第一个符合三熟制要求的甘蓝型半冬性早中熟新品种 “早丰1号”,生育期220天,含油量较高。1968年又从胜利油菜中经3次单株选育成早中熟高产品种九二油菜,成为全省70年代主栽品种。80年代初,该院通过复式杂交和夏繁,育成甘蓝型半冬性品种浙油7号,熟期较早,含油量达44%。1980年镇海县良种场从九二油菜中选择优异单株育成耐湿性较好、病害较轻的九二13系,1985年种植面积占全省67%。
80年代,省农科院以降低油菜的硫甙与芥酸、提高油酸与亚酸含量为重点,用 “76389” 与马努 (澳大利亚双低品种)杂交选育成饲油兼用的浙优油1号、2号。其中浙优油1号含油量42. 3%,含硫甙25. 92微摩尔/克,品质优,产量接近常规当家品种;浙优油2号芥酸含量0.72%,硫甙含量30微摩尔/克以下,含油39. 5%,在龙游、兰溪等县 (市) 推广。
5. 蚕桑品种选育。浙江省桑树品种资源丰富,1975年全省评比鉴定确认团头荷叶白、湖桑197、荷叶白、桐乡青为4大优良品种,推广到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种植面积26. 6万公顷。1972—1973年,诸暨县璜山区农技站从实生桑中选育出叶质好、抗旱耐瘠、适于丘陵缓坡种植的璜桑14号。1985年,省农科院从桑树花粉中诱导出完整植株,移栽大田成活,经鉴定系单倍体 (N=14)植株,在全国属首创。同年,该院采用二倍体大种桑为母本,四倍体R18-1为父本,选育出三倍体优良株系,比二倍体荷叶白增产27%—33%,命名 “大中华”。
蚕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立的蚕学馆。20世纪40年代,浙江省农业改进所从征集到的11个地方品种中选出茧质、抗病兼优的品种4个。50—80年代,先后引进春用品种苏16、苏17、华合、东肥、杭7、杭8;夏秋蚕品种306、东34等,更新生产用种。同时,选育成23个新品种及其杂交组合,适应养蚕季节,扩大夏秋蚕,提高茧质。其中,省农科院应用杂交技术,于1969年育成的夏秋蚕品种“608”,1972年成为浙江、江苏、四川等省的主要推广品种,到1980年累计推广1 300多万张,平均增产15%。浙农大运用早期世代选择等方法,于1970年选育成夏秋蚕品种浙农1号,其与苏12的一代杂交种,体质强健,稳定高产,茧层率20.05%,茧层量0.385克,茧丝长1 092.4米。1975—1990年累计推广1 200万张以上,为省内推广1 000万张以上的唯一品种。70—80年代还育成春用品种“浙蕾、春晓”,夏秋蚕品种“薪杭、科明”、“诸花”、“蓝天、白云”、“芳华、星宝”、“芳山、星·明”,以及一些具有特殊经济性状的品种。
6. 茶叶品种选育。浙江茶树品种有50多个,国家审定推广的有鸠坑、龙井43、浙农12、迎霜、翠峰、劲峰、碧云、菊花春等8个。省认定推广的有乌牛早、碧云等11个。鸠坑种原产淳安县鸠坑乡,适制绿茶,色绿润,味鲜醇,香气高,50年代开始推广,是浙江主栽品种。迎霜是杭州茶叶试验场于1956—1979年从福鼎白毫与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育芽能力和持嫩性强,春制绿茶,夏秋制红茶,质量均优。龙井43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3月中旬萌芽,育芽力特强,芽叶短壮,制龙井茶嫩绿香郁,甘醇爽口,已在14个省推广。浙农12、劲峰、翠峰都是从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的良种。浙农12芽叶肥壮,茸毛特多,适制毛峰高级绿茶。乌牛早是永嘉县农民选育的良种,发芽特早(永嘉县为2月下旬),香高味醇。
从1973年开始,省农业厅、省茶叶公司等进行名茶的挖掘、整理、试制。1984年省农业厅和淳安县林业局、茶叶公司分别研制开发出“临海蟠毫”、“千岛玉叶”、“鸠坑毛尖”等名茶。到1990年全省评出名茶41个,其中西湖龙井、径山茶、紫笋茶、龙顶茶、蟠毫、安吉白片、浦江春毫、宁海望府银毫等8个为全国名茶。
7.水产品种繁殖。浙江水产业的迅速发展,人工繁殖种苗的突破是关键。1958年省水产厅组织科研单位采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催产鲢鱼亲鱼成功,为国内首创,迅速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1959年采用鲤脑垂体和激素作催产剂,在池塘内进行鲢、鳙鱼自行产卵受精试验成功。接着,1961年、1963年又取得草鱼、青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摆脱了依赖到长江采苗的局面。1970年,德清县雷甸水产大队繁殖褶纹冠蚌、三角蚌育珠成功。1971年,浙江省淡水水产所在国内首次突破中华绒螯蟹的人工繁殖。此外,引进开发尼罗罗非鱼、河鳗等品种,加上颗粒饵料和饲养技术的进步,使淡水水产养殖迅速发展。
海水养殖增殖方面,1956年海带南移成功;1969年完成坛紫菜的土法全人工育苗技术;1973年取得缢蛏半人工育苗成功;1979年完成泥蚶、紫贻贝的人工育苗技术;1979—1982年完成中国对虾全人工育苗,解决了北苗南运的局面;80年代石斑鱼、黑鲷人工繁殖和海蜇全人工工厂化育苗成功。同时,70—80年代引进皱纹盘鲍、日本太平洋牡蛎、海湾扇贝等,改变了浙江养殖品种单一的状况,带动鱼、虾、贝、藻、蟹养殖的全面发展。90年代初,海水养殖品种已有40多种。
8.林木良种选育。一方面通过对杉木家系选择,选出龙泉15号等20个优良亲本家系和5个优良双亲本家系,材积增益38%以上。又结合全国种源试验,选出10个适宜于浙江种植的优良杉木种源,材积增益24%—43%。1984年开始建立一代种子园,1988年在龙游县溪口林场建立杉木二代良种园,使浙江杉木良种产量和初级种子园良种遗传增益(2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50年代引种的水杉、池杉、落羽杉已成为全省“四旁”绿化和平原水网地区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树种。30年代引进的桉树已在椒江以南的沿海大量栽种。60年代引种的木麻黄已成为东南沿海营造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还引进栲胶原料树种黑荆树,在东南沿海造林2 000公顷。
此外,柑桔、蔬菜、食用菌等良种选育和推广都加速了这些作物的发展。譬如浙江大学农学院于1947年育成的浙大长萝卜,直根粗壮,长80厘米左右,平均根重2—2.5公斤,最大根重11.2公斤。省农科院于1981年育成的豇豆新品种“之豇28-2”,果荚长而粗,产量高,早期产量比例大,到1986年成为全国主栽品种,覆盖率70%以上。

☚ (一) 耕作制度研究   (三) 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
000226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