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县级综合农业区划研究成果
县级农业区划是现行农业区划体系中最低的一级,属于基层性区划,直接服务于生产。60年代初,太仓、吴县、涟水等县曾开展过县级农业区划工作,并编印了县级农业区划综合报告及专业报告。
1981年下半年,县级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全面展开。省、市、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并列入政府工作职能,县(市)、乡分管农业的领导与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动手,直接参与工作方案的制订和调查工作。1984年底,全省65个县(市)及部分郊区,全面进行了农业区或类型区的划分,并编印了县级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和分区图。基本摸清了农业资源家底,为县委、县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盱眙县过去总认为本县是个地薄、山多、人穷、难以上得去的地方。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使县、乡两级领导认识到除了上述不利因素外,还有人均土地多、低产地多、未利用土地多等优势,从而提出了“开发山区、改造丘陵、提高平原”的战略决策和措施,重新安排五业结构,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80年增加1.2倍,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两番多。吴县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提出在西部山地丘陵区大力发展苗木;在沿湖丘陵区实施蚕桑向平田湖田区转移,发展常绿果树;在南部平田区大力发展蚕桑等规划意见,对全县农业生产结构布局调整起了指导作用,经过实施均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农业区划方案,南部平田湖田区,已经成为该县新的蚕桑生产基地,单是横泾一个乡,蚕桑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变为成片集中管理,规模经营,桑园面积达1 000公顷。
通过县级农业区划,全省共形成267个县级农业区。有24个县(市)的综合农业区划成果,1985年获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科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项;有3个县的综合农业区划成果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