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配套时期1966—1978年
广西水利建设主要贯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挖掘现有潜力为主”的“三个为主”方针,建设重点是对水库除险加固、配套挖潜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1966年3月,龟石、澄碧河两座大型水库枢纽工程峻工。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头几年,水利建设基本上停顿下来,至1969年底才逐步恢复。
1970年,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改良土壤和兴修水利,做到每个农业人口有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广西继续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由于“大跃进”时期兴建的80多座大中型水库,大多只完成坝首和干渠工程,尚未全面配套,不能完全发挥效益,还有半数以上的工程因存在程度不同的质量问题需要加固除险。因此,自治区革委会决定,在一个时期内,大中型水利建设主要是搞好已建工程的加固除险和全面配套,发挥效益。对水利设施较多的地方,要大搞配套挖潜,排灌分家;对山区水利设施少的地方,以新建小型水库为主,大搞水井水柜。
在水库加固除险方面,从1971年起,陆续对澄碧河、旺盛江、大王滩、龟石、客兰、平龙、凤亭河等7座大型水库和41座中型水库进行了加固处理。1975年广西水利部门又组织力量对建成的大中型水库进行了全面的水文复核,对防洪标准偏低需加固保安的,列入基建计划,分期施工。到1978年,有3座大型水库、97座中型水库,1 462座小型水库达到部颁防洪新标准。
在工程配套方面,首先集中力量按设计要求完成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毛渠(田间小渠)的全面配套,健全渠系建筑物。先后开挖了干、支渠2.6万多公里,安装斗闸门及建设其他渠系建筑物5万多座,总计开挖土石方4.4亿立方米,使工程效益逐步达到设计要求。在完成配套扫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采取措施挖掘工程潜力,扩大灌溉效益。对一部分工程,采用水泥预制板或块石衬砌干、支渠道(农民称之为“三面光”渠道),减少渗漏,衬砌总长度达7 779公里。此外还把一些蓄水工程同引水工程连结起来,把灌区内的小型塘库连结起来,形成“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网。如贵县武思江水库,库容1.04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41万公顷,建成后因配套不全,只能灌溉0.72万公顷。从1970年起经过全面配套建设,延伸干渠62公里,加高加固干渠18公里,开挖支渠148公里、斗渠780公里,兴建中型调节水库4座,增加库容4 339万立方米,同时增建电灌站17处,装机容量400千瓦,从而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到1978年,灌溉面积扩大到2.05万公顷,超过设计面积的45%;工程抗旱能力由50天提高到70天。
在此期间,全自治区又新建了25座中型水库和1座大型水库(合面狮水库)。这些新建工程,多数对改善灌溉条件,增加灌溉效益起了作用。但也有一部分是不量力而行、盲目上马的工程。这部分工程,有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益甚微;有的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隐患甚多。
经过对原有工程的配套、挖潜和新建了一批工程,到1978年,全自治区共建成万亩以上灌区361处,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由1965年的91.33万公顷扩大到163.41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灌溉面积3.8万公顷。“四五”计划期间,广西平均每年增产粮食60多万吨,取得这个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了水利工程配套,扩大和改善了灌溉效益。
这一时期,全自治区水利建设投资29.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6.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