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空要经济特点
洛川县是以果粮为主的农业县, 已经形成了 “以苹果为龙头, 以粮食为基础,以烟、油为区域性补充产业” 的县域经济格局。
(1)果烟主导产业迅猛发展。洛川属优质苹果优生区, 同日本、美国、法国苹果优生区处同一纬度,是全国四大苹果优生区之一。自1947年引进种植,迄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洛川苹果以其色泽鲜艳,果型端正, 味道爽口, 含糖量高, 色、型、味俱佳闻名国内外。1974年初被国家确定为外销基地。1990年洛川苹果被第十一届亚运会确定为指定水果。1993年在陕西省果品展评会上, 有16个品种被评为省优,并荣获国家 “七五” 星火博览会 “银奖”。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和美、日、新、印、英等国家和国际园艺组织专家多次来洛川考察苹果生产, 并给予较高的赞誉。
洛川苹果生产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路子。
❶确立主导地位, 坚持重点推进。1986年, 确立了“以粮油生产为基础, 以烟果两大系统工程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了 “七五” 期间发展建设6 670公顷苹果基地规划, 并提前3年完成规划任务。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以苹果产、加、销一体化试验项目为主的改革试验区、把苹果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建设规划, 摆到了振兴全县经济的突出地位。“八五” 末,苹果面积已发展到1.6万公顷, 产量8 600万千克,产值19 050万元。
❷实施名牌战略, 推行 “五化” 生产。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质标准化、开发系列化。全县建成苹果专业乡7个, 苹果专业村102个。以高起步建园、科学施肥、扩盘覆盖、疏花疏果、病虫防治为主的十项技术措施基本普及。全县种植国内外优良苹果品种57个。虫果率由1986年的6.4%控制到2%以下, 优质果率由1986年的68%提高到90%以上。品种、科研、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配套成龙, 建成了苹果试范园,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成立了苹果技术, 科研、推广体系; 建成了千吨气调库1座, 使全县贮藏能力增加到2万吨。建成了果汁厂及苹果专业交易市场, 加大宣传, 销售力度, 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基本形成。
❸健全服务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果农素质。成立了县苹果产业管理局, 苹果技术服务中心, 苹果开发总公司, 18个基层果站和分公司, 村上成立了苹果技术服务组及果农协会, 初步形成了以县为龙头, 乡镇为纽带, 村为基础, 户为对象的 “公司+农户” 的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整体优化培训, 增加技术含量, 至1995年, 全县有苹果专业技术人员107人,全县有技术资格的农民技术员1 200名。
洛川果品已初具规模, 质优畅销, 极具竞争力,使全县人民收入显著提高, 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财政收入增加,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1995年, 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779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7.7%; 苹果产值19050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0.1%; 财政收入4 085万元, 其中苹果为财政提供林特产税809万元;482个乡镇、村校办果园, 年收入达760万元。
烤烟是洛川又一主导产业, 从1973年试种已有20多年历史。1986年以来, 为财政贡献8 669万元,年均866.9万元。1988年被国务院评为 “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1993年经省级验收晋升为一级达标县。1994—1995年连续两年被国务院评为 “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县”及 “全国烟草系统先进集体”。
(2)粮食生产连续12年保持人均千斤粮水平。1983年以来, 该县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到1994年,粮食总产突破10万吨大关。其措施是:
❶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 建立良性循环发展格局。1979—1983年形成了 “粮食以夏粮为主, 小麦以正茬为主” 的格局, 到1983年实现了人均千斤粮。1984—1986年,温饱问题解决后, 以调整粮经比例,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再生产为重点, 在保证粮食总产不断增长的前提下, 压粮扩烟扩油, 使粮经作物比例由1979年的94:6调整为72:28, 产值比例由83:17调整为61:39。1987—1990年以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为重点, 确立了“以农致富”的发展路子, 实施“稳定小麦, 压缩油菜, 扩大玉米, 增加烤烟, 大力发展苹果” 的调整原则, 形成了 “以粮食生产为基础, 烟果两大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经促粮,逆向开发, 滚动发展”的路子, 把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到了压缩面积, 主攻单产, 增加总产上来。
❷完善服务机制, 建立健全了科技, 良种, 农机, 水利, 购销五大服务体系, 推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 “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模式。
❸狠抓科技兴农,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县有农技推广中心, 乡镇有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民技术学校,村有农民技术员,组有技术示范户。全方位开展科技培训, 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措施。金县先后发展科技示范户1200个, 培养农民技术员900名, 推广旱作农业技术8项, 普及了小麦、玉米良种。
❹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在巩固提高拓家河、两水河两大灌区的基础上,实施一乡一工程, 增打机井, 水窑, 蓄水池, 至1995年,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36处, 配套机井165眼,水窑4 217个, 蓄水池507个。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2公顷。1989年被授予“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 连续五年夺得陕西省农田水利建设“振兴杯” 和 “仪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