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
凡二十一章。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陸德明云:一本‘得’作‘德’[1]。
王曰:泰伯周大王之長子。○補曰:既行其德,又泯其名,是至德也。朱子云:德之至極,無以復加者。三讓,三以國讓於季歷也。謂之天下者,周竟得天下,讓周是讓天下也。○朱子曰:無得而稱,其遜隱微,無迹可見也。
鄭曰:太王疾,泰伯因適吴越採藥。太王没而不返,季歷為喪主,一讓也。季歷赴之,不來奔喪,二讓也。免喪之後,遂斷髮文身,三讓也。見邢疏。○駁曰:非也。免喪之後,雖不斷髮,周其追之乎?
范甯曰:太王薨而季歷立,一讓也。季歷薨而文王立,二讓也。文王薨而武王立,於此遂有天下,是為三讓也。又一云:太王病而託采藥出,生,不事之以禮,一讓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歷主喪,死,不葬之以禮,二讓也。斷髮文身,示不可用,使季歷主祭〔禮〕[2],不祭之以禮,三讓也。○見皇疏。顧炎武曰。見篇末。繆協曰:‘季歷、文、武三人而王道成,是三以天下讓。’見皇疏。○駁曰:非也。
〈質疑〉 集注云:三讓,謂固遜也。古人辭讓,以三為節,一為禮辭,再為固辭,三為終辭。○案:三辭之禮具見於聘禮、大射禮、鄉飲禮、鄉射禮、投壺禮、士相見禮。然父傳子讓,或弟獻兄讓,不必一日設席行禮,如賓主之致辭答辭者然。則泰伯三讓,必非三辭三揖之禮飾其貌以成文者。其三授三讓,必有事實。今典籍殘滅,無以考徵。乃鄭玄、范甯之徒左猜右忖,上穿下鑿,終日言之而民莫肯信而從之,恐不如闕疑之為善也。晉語云‘趙衰三讓’,亦三使為卿而三讓之也,非一日三讓。
〈引證〉 吴越春秋云:古公病將卒,令季歷讓國於泰伯,而三讓不受,故云太伯三以天下讓。○案:吴越春秋,非信書也。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補曰:勞,不安貌;孔子恭而安。葸,不怡貌;無和柔之色。亂,紊也;無上下之分。絞,急也。朱子云:絞如繩兩頭絞得緊,都不寬舒。○補曰:故舊,謂先君之舊臣也。義見下。遺,棄也,忘也。孟子云:未有仁而遺其親者。偷,佻也。爾雅釋詁[3]。文輕薄之義。不偷,謂民亦不倍其死者也。
何曰:葸,畏懼之貌。蔡清云:葸所謂畏首畏尾。○駁曰:非也。大戴禮云:‘人言善而色葸焉,近於不説其言。’曾子立事篇。注曰:‘葸焉,不悦之貌。’葸與偲通。‘朋友偲偲,兄弟怡怡’,正是不怡曰葸也,非禮而過於慎,則其色似不怡者。
馬曰:絞,絞刺也。邢云:絞刺人之非。○侃曰:直若有禮,則自行而不邪曲。若不得禮,對面説[4]刺他人之非,必致怨恨。○駁曰:非也。犯顔極諫亦禮也,豈以怨恨而已之乎?
〈引證〉 仲尼燕居曰,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足恭便佞貌。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案:給,謂供給,如僕御也。舊説非。
包曰:君能厚於親屬,不忘其故舊,民皆化之。○胡雲峯曰:君子不弛其親,故舊無大故則不棄。微子篇。周公之言與此同,忠厚之至也。○駁曰:非也。故舊者,先君之舊臣也。盤庚曰:‘古我〔先〕[5]王,亦惟圖任舊人。’微子曰:‘乃〔罔畏畏〕[6],咈其耇長舊有位人。’皆指先王之舊臣。在上之人輕棄先君之舊臣,則民亦偷薄,輕棄其故舊。故坊記、大學皆有此戒,而齊語載管子之言,亦是此意。並見左。孔子稱孟莊子之孝曰:‘其他可能,其不改父之政與父之臣是難能也。’此義炳然,不可没也。
〈引證〉 齊語管子對桓公曰:政不旅舊,則民不偷。韋云:故舊不以為師旅,則民不偷。○案:故舊者,先君之舊臣也。旅舊,謂使故舊若羈旅然。
〈引證〉 坊記,子云:利禄,先死者而後生者,則民不偝;先亡者而後存者,則民可以託。詩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猶偝死而號無告。
〈引證〉 大學云:上老老而民興孝,上恤孤而民不倍。○案:倍與偝通,謂民不偝死者,收其遺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