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成本演变特征
1979-1984年是新疆农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时期。1979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到1984年,农村普遍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全面改革了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多次调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80年代初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变化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1979年,新疆粮棉油糖等11种作物平均亩收入仅为86.23元(地方数,后同),1984年上升到133.43元。1979年,11种作物平均亩成本为63.10元,成本占收入的73.18%,在成本中,物质费用为18.09元,人工费用45元,扣除成本,亩利润只有20.75元。1984年,亩成本为73.03元,比1979年上升15.74%,而同期收入则增长54%。在成本中,亩均物质费用为27.14元,比1979年增长50.03%;人工费用45.84元,比1979年增长1.98%,人工费用占成本的比重由1979年的71.32%下降到62.84%,11种作物平均亩利润增到58.18元,成本利润率达到79.67%,分别比1979年增长180.39%和46.79%。
从1985年开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调,农业效益起伏波动较大。1985年,全区油料、粮食价格调高30%~42.01%,但尿素每吨价增至640元,比1984年上涨42.22%,高出同期小麦、玉米、水稻、油料价格增速0.21、7.18、6.78和12.22个百分点,与1984年相比,1985年11种作物平均每亩收入、利润下滑到122.10和41.74元,分别降低18.49%和28.26%,成本利润率也由1984年的79.67%,降到53.68%,下降25.99个百分点。
1985-1995年的农业生产效益变动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物质费用增长速度快于人工费用增长速度。1995年,11种作物亩均物质投入160.99元,比1985年的33.55元增长379.85%,比同期亩均人工费用增速195.75%快184.10个百分点,标志着传统的以活劳动投入为主正在向以物质投入为主转化。
2.种植业生产费用逐年上涨。11种作物亩均肥料费已由1985年的不足10元上升到1995年的40多元,在物质费用中占第1位。机械作业的迅猛发展和部分用油价格由平价变为议价的变化,致使一个标准亩机耕费由1985年的1元左右迅速上升到1995年的8元,11种作物亩均机械作业费已超过20元,占物质费用的第2位,比1985年增长了3倍多。种子、农用电价的上涨和水费上调,促使种子费和排灌作业费占到物质费用的第3和第4位,比1985年增长3倍。11种作物4项直接费用占物质开支的比重已接近70%,物质费用占亩成本的比重由1985年的43.15%,上升到1995年的55.19%,种一亩地的物质开支由1985年的不足40元,猛增到1995年的近170元,增加了3.25倍。
3.农业比较效益下降。1985—1995年,在生产资料涨价的影响下,11种作物亩均成本1985年不足80元,1995年突破200元,是1985年的259.97%,1995年11种作物每亩生产成本粮食已超过250元,棉花510元,油料140元,甜菜接近400元。农产品盈亏临界点迅速上扬,导致单产上升优势和粮油提价好处被抵销,增产不增收矛盾突出。1992年,在11种作物单产全面增长的状况下,亩收入只有285.89元,只比1985年增长134.14%,比同期成本增幅低25.82个百分点,而11种作物亩利润仅为79.92元,只比1985年增长91.47%,效益的增速要比成本增速低68.50个百分点。
4.种植风险增大,投资方向转移。1985-1995年间,部分农产品市场放开,供求变化加快,农产品由俏转滞和价格下跌而亏本的现象逐年增多。每出现一次较大的卖难,对农产品效益产生的影响,粮食在10%以上,甜菜在35%以上,棉花则超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