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允许农民私人购买小型农业机械。全省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迅速,尤其是小型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8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33.4万马力,比有统计资料的1962年,增长17.82倍,与1978年相比,增长53.83%。其中:小型拖拉机23.39万台(其中农民私有20.89万台),增长1.74倍;机动脱粒机10.17万台,增加29.53%;碾米、磨面、轧花、榨油机械16.58万台,增长59.12%;农用汽车1.46万辆,增长4.08倍;大中型拖拉机1.59万台。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农机培训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全省已建立县农机培训学校75所,1979年至1985年,共为农村培训农机人员58.72万人次。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目前全省在农副产品加工、农田排灌和运输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现在一般农村农民磨粉碾米有小钢磨、碾米机,榨油轧花有榨油机、轧花机,排灌有抽水机、农用水泵,运输有汽车和拖拉机,既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节约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随着土地承包,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和使用经济合理的田间机械的选择权,使全省农业机械化健康地向前发展。到1992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452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19万台,小型拖拉机65.4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2万部,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85.8万部,农用排灌机械54万台,收割机械4.4万台,植保机械2.9万部,脱粒机械20.4万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06.8万千瓦,运输机械254.2万千瓦。全省农机总值达到55.7亿元,其中:农户所有49.5亿元,占88.9%;国家和集体拥有6.2亿元,占11.1%。全省农机供应系统农机销售额达8.81亿元。1992年全省机耕面积达到3558万亩,比1978年增长63.8%,占耕地总面积的55%;机播面积达1442.3万亩,比1978年增长50多倍;机收面积达1050.3万亩,比1978年增长30多倍,机械植保面积达1660.5万亩,机械脱粒量达1558.7万吨,机械灌溉面积达3464.1万亩,机械加工农副产品2140万吨,机械运输47.26亿吨公里。全省推广免耕机播面积82.6万亩,化肥机械深施面积8.9万亩,秸杆粉碎还田面积21万亩,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 历史简介 二 土壤改良与植物保护 ☛
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机械工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机械工业的企业改组和技术改造取得了很大进展。省汽车工贸集团、叉车集团、轴承集团以及合肥挖掘机集团、芜湖万通集团和仪表、柴油机生产联合体等先后成立。“七五”以来,机械工业系统引进国外30多项先进技术和生产线,通过吸收消化改造,使产品质量、档次和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有的企业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1983年以来,全系统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5亿元,系统内71个大中型企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更新,使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成为省内重点骨干企业。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发展较快,目前全系统已兴办三资企业29家,投资总额达6051万美元。 全省机械工业系统现有生产企业362家,职工18.9万人,固定资产29.03亿元,现有产品6500余种,产品使用范围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人民生活等10多个领域。在现有的1600种主导产品中,50年代水平的已全部淘汰,达到国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的已占1/3以上;共创国优产品18种,部优产品141种,省优产品244种,还有496种产品通过了国际标准验收。到1991年,全系统已有国家二级企业24个,省级先进企业87个。机电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全系统有出口产品企业80多家,出口产品基地企业3家,出口扩权企业7家,自营出口企业4家;出口产品已达50多个品种200多个规格;重点出口产品有分马力电机、普通车床、阀门、轴承、叉车等;出口产品分布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2年,全省机械工业系统总产值64.37亿元,完成销售收入57.42亿元,实现利税4.73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创汇6327万美元。加上其它行业的机电产品,全省机械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实现利税10.5亿元,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 ☚ 发展简史 行业构成和主要产品 ☛
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1992年,安徽电子工业系统拥有企事业单位98个,其中工厂企业88个,内有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17个、小型企业68个;省属科研所、情报所、检验所、职工医院、电子中专学校各1所;电子器材、物资供应、进出口贸易等公司5个。固定资产原值7.08亿元,净值4.96亿元。年末企业房屋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生产用房90万平方米。拥有主要生产设备9821台,其中进口设备占12%;金属切削机床2530台,电子测量仪器1.27万余台,各种生产线117条。199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25亿元,利税5366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3万元。 产品门类比较齐全 目前,安徽电子工业能够批量生产电子计算机、雷达、通讯设备、广播电视、测量仪器、电子元件、电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电子材料、应用整机等10大类、400多个品种、5000多个规格型号的电子产品。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电视机200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00万台;收录机40万台,黑白显像管85万只,录音机电机250万只、机芯150万只,电工薄膜1260吨,高压化成箔30吨,传感器及敏感元件200万只,磁体3000吨,磁粉2万吨,无线电话机1万台,光纤6000公里,测速雷达800台,电子元件5亿只,半导体器件4000万只。一批基础产品形成特色和优势,电工薄膜、金属化镀膜、高压化成箔、光纤、磁性材料等电子材料产品,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其产量、质量、工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异型塑磁、消磁电阻、涤纶电容器、精密电阻器、矿用安全保护器、霍尔器件、力敏传感器等产品,其销售量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有的占全国销售量的25%以上。一些测量仪器、精密仪器仪表、雷达等产品,先后用于我国导弹发射、同步通信卫星、远洋航测和国防重点工程;煤矿安全监控设备、水泥生产节能成套设备、交通管制系统、电力控制系统等电子应用产品,已在国内广泛应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电视机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92年电视机总产量达106万台,居全国第8位,其中黑白电视机占第4位。一批电子生产骨干企业已经形成,1992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达28家,其中芜湖无线电一厂达1.05亿元、安庆无线电厂达1.52亿元、滁州电视机厂达3亿元、合肥无线电二厂达3.67亿元;铜陵薄膜电容总厂已成为我国唯一从生产薄膜、镀膜到各类电容器的一条龙大型电子企业;由全省14家工厂、10家研究所、4所大学组成的安徽传感器系统工程(集团)公司,集基础材料、敏感元器件、应用整机于一体,形成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新型联合体,成为全国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之一。 科研开发实力增强 安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比较多,形成了一支较强的科技队伍,特别是电子工业部部属6个研究所和214所迁至安徽省,共有职工近6000人,工程技术人员占40%,分别从事集成电路、雷达、测量仪器、光纤光缆、电子材料、厚膜电路、接插件、低温超导材料等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增强了安徽电子科研开发力量。全省电子工业系统共有省、市科研所9个,大中型企业和小型骨干企业都设有科研开发机构,1992年共有工程技术人员4924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414人,中级技术人员1689人。80年代以来,全省电子工业科研投资近5000万元,开发新产品908项,鉴定投产756项,329项产品获部、省以上科技成果奖。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七五”期间,全省电子工业系统创优质产品101个,其中国优银牌产品3个,部优产品31个,省优产品67个,13种产品获全国行业评比一等奖。1991年实行电子产品质量等级评定以来,28个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近期先进水平,获优等品证书;63个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近期一般水平,获一等品证书。1992年,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0%以上,优质品产值约为5.65亿元,占全省电子工业总产值31%。主要产品无故障工作时间分别为:黑白电视机14000小时,彩色电视机18000小时以上,收录机1500小时,测量仪器2000小时。 对外合作领域扩大 1992年全省电子工业系统共兴办中外合资企业17家,利用外资727.8万美元,是1991年前7年的总和。分别开发和生产图文传真机、无线寻呼机、计算机软件、笔记本电脑、锌铝镀膜等10多个项目,其中图文传真机、计算机软件、笔记本电脑等高新技术项目先后投产,软件产品已进入美国市场。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全年创汇1000万美元,出口主要产品有电视机,音响、通信设备,录音机机芯、电机,电子元件,磁性材料等,其中大部分产品出口美国、东南亚、西欧,部分产品出口非洲、中东和独联体。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安徽分公司已在东非设点办厂,合肥无线电二厂和国营青峰机械厂分别被批准为自营出口企业和保税工厂,为产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横向联合加强 围绕调整结构、上规模、上水平,全省电子工业系统积极开展了横向联合。到目前为止,已先后筹办了微电子、传感器、通讯工程等7个联合公司,其中以长安机器总厂为主体的安徽长安电子集团已注册登记。 ☚ 发展简史 发展前景 ☛
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中,安徽建材工业蓬勃发展。新建和扩建了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宁国水泥厂、芜湖白马山水泥厂、蚌埠平板玻璃厂浮法生产线、巢湖水泥厂4号窑、安庆白水泥厂、铁道部巢湖水泥厂年产50万吨水泥生产线、安徽省东关水泥厂日产700吨熟料的窑外分解干法生产线先后投入生产。县以上绝大部分小水泥厂的普立窑改造成机立窑,1986年以后,又对小水泥进行了以节能降耗、提高产量质量和自动化水平的技术改造,使安徽省的地方水泥工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七五”期间全行业共创省优产品48个,部优产品7个,优质产品产值已占县以上建材工业产值的28%。被称为中国水泥工业中坚的日产4000吨熟料的铜陵窑外分解生产线,以及中港合资巢丰水泥有限公司日产800吨熟料的生产线于1992年开工兴建,标志着安徽建材工业发展的新的飞跃。 1992年全省建材系统工业总产值达20.61亿元,完成年计划103%,比上年增长20.61%,其中全民企业完成产值16.03亿元,比上年增长9.52%。省统计的23种主要建材产品中,水泥、平板玻璃、石棉制品、石膏、花岗岩板材、水泥制品等17种产品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其中水泥产量达1239万吨,完成年计划136%,为历年来最好水平。市场销售状况良好,产品产销率达95.3%。系统内县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93亿元,比上年增长67.4%,其中实现利润9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倍,增长幅度在全省工业行业中名列前茅。 大中型企业活力增强 80年代以后,安徽省陆续兴建和扩建了一批大中型建材工业企业,增强了行业实力,提高了安徽省大水泥、大玻璃产量在全国的地位。1990年,安徽省建材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14位,水泥总产量居第10位,其中大水泥居第5位,大玻璃居第12位。1992年全省水泥生产能力已达1400万吨,其中大水泥生产能力370万吨;平板玻璃生产能力为130万重量箱。国有大中型企业产销两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宁国水泥厂共生产水泥150万多吨,其中干法窑生产130万吨,首次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巢湖水泥厂、东关水泥厂、蚌埠平板玻璃厂等大中型企业超额完成了计划或较好地完成了计划,为全行业完成计划任务做出了贡献。 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卫生陶瓷、墙地砖和大理石加工板材等装饰和装修材料生产得到了发展。一些新型建筑材料如加气混凝土、微孔硅酸钙制品,马赛克,粘土空心砖,真空镀膜玻璃,玻璃纤维以及非金属矿产品石膏、花岗岩、膨胀珍珠岩等也相继投产或扩大生产规模。宿县水泥厂、安庆市水泥厂和凤台县水泥厂组织实施“水泥晶种”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产量提高了10%以上。全系统节能降耗成绩显著,1992年,县以上建材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8.8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了4%。1992年全省推广散装水泥共计105.9万吨,首次突破了百万吨大关。墙体材料革新改造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各市(地)的墙改工作纷纷起步,部分市(地)的墙改工作已进入实际运转阶段,墙改基金的征收工作、砖瓦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应用已经开始。全省有34家粘土实心砖瓦企业将全部放弃原有粘土实心砖产品的生产,转产其它产品,其中转产新型墙体材料9家,转产墙地砖7家。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1992年建材系统续建及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达2.76亿元,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32亿元。 ☚ 发展简史 发展前景 ☛
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信息咨询提出强烈的需求,为信息咨询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了安徽省信息咨询业的发展。首先是对信息咨询的认识有了提高,信息咨询业的地位得到确认。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发展信息、咨询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发展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召开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工作会议,都突出强调抓好信息、咨询业。安徽省委于1992年7月《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试行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信息、咨询业。这些都为发展全省信息咨询业创设了良好环境。其次是信息咨询业队伍迅速扩大,政府的、民办的各类信息咨询机构和企业纷纷成立。目前全省主要的信息咨询机构和企业有: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 业务上接受国家信息中心的指导,行政上由省计划委员会管理,拥有中型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微机80多台(套),职工130多人,大专文化程度的有94人。内设机构有:信息部、预测部、运行部、应用部、数据部等及省信息技术开发公司、省电脑应用研究所、省市场信息咨询公司、省信通信息发展公司、安徽市场报5个经济信息服务实体。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定,省经济信息中心具有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能。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能:1.编制全省信息咨询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2.统一规划省经济信息系统建设,掌握和分配国家对全省经济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负责审批部门和市(地)、县经济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案。3.组织全省经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对国家、省、市(地)、县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进行组织和协调。4.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信息咨询业管理的有关立法、信息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条例和规章制度。5.组织本系统的科研、培训和业务技术交流工作。服务方面的主要职能:1.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跟踪分析和研究,向各级政府和主要经济管理部门提供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报告,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服务。2.规划和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系统;以现代化手段为各级政府和主要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3.为微观经济活动及时提供服务。4.面向社会各界提供广泛的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促进信息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对外主要服务窗口有公开发行的《安徽市场报》、为宏观决策服务的《经济动态》刊物和面向会员单位的《安徽贸易机会》、面向经济金融界的《安徽经济金融信息》等。 市(地)、县经济信息中心 目前全省16个市(地)、20个县(市)成立了经济信息机构,全省经济信息系统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职工有200多人。 行业性信息咨询机构 各行业信息咨询机构是依其业务管理信息流和数据通讯网构成。目前安徽省主要有:统计、财税、金融、经贸、商业、供销、物资、物价、农业、机械、冶金、煤炭等十几个行业信息系统。据初步调查和估算,全省行业信息系统拥有中型计算机10台(套)、微机5000多台。在这些信息系统中比较突出的有金融信息系统、统计信息系统、经委生产调度信息系统、商业、物资信息系统。 金融信息系统主要是围绕银行的存、放、贷等货币信用形式和其他金融服务活动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传统的手工处理,转为计算机处理。目前在省内已实现局部联网,现正按中央银行的规划,建设“信贷资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银行管理信息现代化。特别是金融证券信息系统,这两年发展尤为迅速,目前合肥、芜湖等城市已实现与上海、深圳证券行情和交易联网。 统计信息系统是国家设立的以搜集、整理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专门信息系统。全省县以上都设立了统计机构,各企业也按国家统一布置的统计指标及报表定期逐级向上传输统计信息。同时,专门组织了农村和城市两支社会经济调查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搜集农村和城市的社会经济信息。目前全省统计信息系统基本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和要求,形成部分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始采取计算机报盘和点对点通讯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向政府和社会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服务。 安徽省信息协会 1991年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是全省唯一以信息协作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团组织,同省内各经济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有着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其宗旨是以信息协作为手段,沟通生产、流通、科研之间的联系,开发信息产业,推动全省经济发展。 省信息协会是中国信息协会理事单位,同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及全国各省市信息中心联网,并在省政府驻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厦门、深圳等地办事处设有联络点,有选择地在一些地县建立了信息站,其服务范围:1.会员单位可利用信息网,向全国数万家用户定期传递产品技术信息。2.《中国产品信息数据库》免费为会员单位查询。3. 向会员免费提供《安徽贸易机会》。4.利用广泛的联系,开展各种政策、经济、科技、项目、产品等咨询业务。5.举办各种信息发布会。 各类民办信息咨询企业 <各类民办信息咨询企业,包括信息技术服务、电脑技术开发、广告、科技咨询、科技专利转让中介、工程咨询,以及法律、会计咨询和其他有关信息咨询服务等。近几年,特别是从1992年下半年以来,各类民办信息咨询企业纷纷成立,仅合肥市就有100多家。但这一类企业,绝大多数规模都比较小,条件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仍属于初步发展阶段。 ☚ 发展历史 二 信息咨询业的主要成就 ☛ 00002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