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渔业
发展生态渔业,要在树立全新海洋观、提高海域生产力、建立区域海洋生态渔业模式等方面抓紧抓好。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树立全新的海洋观。
❶新的海洋自然观。海洋占地球7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海洋越来越成为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 由于海洋处于地球最低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从时间和空间的总体上把握、认识海洋。
❷新的海洋国土观。海洋国土是属于或置于一个沿海国家主权和管辖下的地域部分,是陆地国土 (包括岛屿) 向海洋的延续。海洋国土资源是国家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固树立这个意识,做到 “寸土必争”、“寸海不让”。
❸新的海洋经济观。在时间上,不仅要看到当前的,还要看到长远的; 在资源上,不仅要看到现实的,还要看到潜在的; 在产业上,不仅要看到渔业产业化,更要看到海洋产业化; 在效益上,不仅要看到直接经济效益,还要看到间接经济效益。
依法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海域生产力。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按照生态平衡的观点来保护、改造和利用自然。使海区从低级产出的生态平衡转化到高级产出的生态平衡。把保护海洋生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特别是要加强对海上各类作业船排放废油等污染物的控制及各沿岸、码头、修造船厂的污染治理。这是治本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投入,控制污染源。沿海地区在工业发展上,对污染重、耗能高、用淡水多的项目,应坚决控制。对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搞好规划,定点堆放,及时清运,综合治理,防止大量垃圾入海。完善有关法规,依法加强管理。我国现行的海洋法律法规中,尚无规范的海洋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法规。应加大立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建立减灾防灾体系。主要是依靠科技建立起生物防御体系、天气预报体系、赤潮、暴风潮抢险救灾体系。
强化生态渔业研究,建立区域海洋生态渔业模式。海洋生态渔业是在较高层次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达到获取最大财富目的的生产方式。强化海洋生态渔业研究,要从单一生物品种的研究,转向区域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建立最佳区域性生态型立体渔业模式。如在海水养殖的实践中,要优化结构,即要考虑海域合理规划和品种布局,在养殖方式上,要加大浮梗间距,减少养殖密度,可以搞贝藻兼养、套养、轮养等。考虑上中下水层的综合利用及动植物的结构互补关系。在海水上中下层可分别实行藻类、贝类、海珍品养殖,上层藻类释放氧气供给中层贝类,并为底层海珍品提供饵料,中层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又可供养上层的藻类,各养殖品种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利用,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这样有利于提高复养指数,净化海水水质。
健全领导体系,形成发展生态渔业的合力。发展生态渔业,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都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这项工作,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❶建立领导机构。特别是沿海地区,要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并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加强对发展生态渔业的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研究制定长远目标和规划,并层层落实责任,实行严格奖惩,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❷完善发展机制。把发展生态渔业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机结合起来,靠灵活的机制,推动生态渔业不断上台阶。进一步深化渔村改革,建立新的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开发海洋的新格局。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靠销售的拉动,在更大的领域开发海洋,促进生态渔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❸加大投入。发展生态渔业,投资大、风险大、效益高。国家应当建立专项基金,专门支持生态渔业的发展。各金融部门要积极为发展生态渔业输入资金,提供保障。同时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发展生态渔业。
❹强化舆论宣传。发展生态渔业,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舆论单位要大力宣传发展生态渔业的重大意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开辟专栏,宣传有关知识,表彰先进典型,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发展生态渔业真正顺民心、合民意,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