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极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党的 “十六大” 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抓好环保产业结构调整。根据环保企业规模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现状,继续将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条件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培育若干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环保产业优势企业。积极引导中小型环保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和总承包公司提供配套服务,形成大、中、小型配置合理的产业体系。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形成一批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立足国内市场,逐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结合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对污染大的行业,如火电、冶金、造纸、化工、建材、制革、印染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完善产业政策,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我国环境政策中的 “谁污染、谁治理” 原则,规定了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依此实施了 “排污收费制度”。尽管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 “排污费返回”、“定向收费定向返回”、“协议收费” 以及收费标准较低等因素,不但模糊了污染者的法律责任,也抑制了排污者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形成了排污者对污染物的处理处置主要迫于行政压力的局面。从经济学角度看,“谁污染、谁治理”,也不一定是最经济的。在沿海地区治理污染的实践中,已经将之调整为 “谁污染、谁付费”,不仅使治污企业能 “保本微利”,还形成了 “集中治理” 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应用。拓宽投资渠道,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将环保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投资计划,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环保产业; 采用财政贴息或政策性银行贷款,扩大对环保项目的投资;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股份制或股票上市等方式,调动政府、企业、社会 (包括私营、个体、外资) 等投资的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运行管理企业化,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应围绕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产、学、研的联合攻关,形成环境保护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开发,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重点研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中延长产业链和各种链接技术、“零” 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等,特别是降低减量化和再利用成本的技术。在现有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 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技术转让网络,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职能应当转变,将应由企业承担的职能还给企业,将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还给社会,为建立环境保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奠定基础;从信息化入手,建立有关环境保护信息方面的数据库,如科技、人才、市场、投融资等,为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服务平台和基础信息;建立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及时有效地开展各种咨询服务。在开展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拓展服务领域,将推进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作为重点,提高其运行效率,扭转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开展环境保护的投融资、环境战略评价等新兴环境保护服务业,拉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使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考虑到我国环境保护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的现实,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环保设施企业化运作的进程。研究探索土地利用、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规范市场行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但执法的随意性和执法力度不大,难以使我国潜在的环保产业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应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力度,这将是潜在的环保产业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的最根本动力;加强对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打破地方、行业保护和市场封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执行规定的建设程序,保证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建立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开展环保产品认证工作,坚持企业自愿、第三方认证、国家统一管理的原则,提高环保产品进入市场的 “门槛”,加强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使产品质量成为竞争制胜的根本; 发挥社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进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并使之成为股票上市、产品质量评定等的依据之一,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调动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