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发展简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安徽机械工业发展为国内先驱之一。1861年11月,曾国藩创设了安庆“内军械所”,“全用汉人、未雇洋匠”,制造枪炮。次年,该所徐寿、华蘅芳等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长约2丈8尺的小火轮,在长江试航成功,接着又放大制成了长55尺、重25吨的木质机器轮船“黄鹄号”,揭开了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20世纪初,随着矿业、面粉、纺织、电力等近代工业在我国兴起,安徽的机械修配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芜湖、安庆、蚌埠等地相继开设了王福记、合兴、刘顺兴等民营铁工厂,从事船舶和机器修理。1919年建立的芜湖恒外机器厂(芜湖重型机床厂前身),有资金5万银元,员工近百人,除修理机械外,还能制造16—20马力的小型木柴引擎,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企业。1931年,淮南煤矿局井口修理厂(淮南煤矿机械厂前身)成立,抗战前已达200余人。此后,因战乱频仍,机械工业发展长期停滞,到1949年,全省铁工厂仍只有40余家,人数最多的也仅有几十人,规模狭小,生产设备简陋,技术工艺落后。
1949年后,安徽机械工业得以复苏。经过“一五”时期的发展,到1957年,全省各类机械工厂增加到84个,职工1.6万余人,拥有固定资产4633万元,工业总产值达1.5亿元。1958年,全省掀起了大办机械工业的热潮,出现了农机、矿山机械、机床、轴承、仪表等行业,生产出了柴油机、拖拉机、变压器、工业泵、低压电器等数百种新产品。1962年以后,新开发了叉车、挖掘机、液压机、立式镗床、净化设备等60多种新产品。
70年代初始,全省组织了小矿山、小钢铁、小化肥等成套设备会战,机械工业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机、汽车、矿山机械、通用机械、机床、电工等行业逐步建立起来。一批新产品如1600千瓦立式同步电机、2.8米大型水泵、12万千伏安大型变压器、8吨汽车吊、综合采煤机组等相继问世。1978年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达21.2亿元。

☚ 五 机械工业   发展现状 ☛

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1949年以前,安徽没有电子工业。50年代初,全省仅在合肥、芜湖、蚌埠、安庆等城市有几个无线电收音机修配点。
起步阶段 50年代末,安徽电子工业开始起步。1958年,合肥市建立起安徽第一家电子企业——合肥无线电厂,职工150多人,设备33台,主要生产交流收音机和广播扩音机,1959年试制出安徽省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1960年合肥电子管厂建立,并于第二年试制出安徽省第一批5Y3、5U4G电子管。
60年代中后期,安徽掀起兴办电子工业热潮。1965年至1970年,全省主要城市先后从机械、轻工、手工等行业转产一批厂家,重点发展广播电视器材生产。到1970年,厂点增至100多个,职工8000多人,工业产值2000多万元,收音机、扩音机、电唱机、测量仪器和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合肥晶体管厂被列为全国22个地方半导体骨干企业之一。与此同时,第四机械工业部先后在岳西、六安、阜阳等地迁建了8个电子军工企业,上海市也在皖南5个市、县建立了一批电子企业。
调整发展阶段 70年代安徽电子工业进入调整发展时期。1971年12月安徽省电子工业局成立,嗣后合肥、蚌埠、芜湖、马鞍山、安庆、铜陵、淮南等市相继建立了电子工业管理机构,从体制上逐步加强了全省电子工业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从1972年开始,围绕行业归口管理和企业结构调整,对当时137个生产厂点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整顿,巩固和发展了一批电子整机仪器厂和元器件厂,组建了一些科研单位和产品检验机构。1973年试制出2时半和5时黑白投影管,1974年试制出2时半投影电视机和工业电视机,1975年黄山牌9时黑白电视机批量生产,1977年安徽无线电厂与清华大学、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协作试制出我国第一台DJS—050微型计算机,1979年黄山牌12时黑白电视机投产。1978年至1980年,共获科技成果奖13个,其中DJS—050微型计算机等3个产品获国家科技成果奖;Vs—19型视频示波器等10个产品获省科技成果奖。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等16个产品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到1980年底,生产企业调整为66个,职工1.52万人,工业产值上升到1.36亿元,初步形成了管理机构比较健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整机与元器件及材料相配套的电子工业生产体系。
迅速发展阶段 80年代以来安徽电子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从“六五”时期开始,全省电子工业系统坚持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逐步走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轨道。“六五”期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4个,总投资1.2亿元,其中用汇2700多万美元,重点抓了电视机、收录机、晶体管、磁性材料等项目。新增主要产品有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无线电话机、涤纶电容器、金属膜电容器、熔断电阻器、一体化回扫变压器、黑白显像管、玻封二极管、微波三极管等,新增产值约1亿元。到1985年底,工业企业65个,职工1.84万人;固定资产原值1.23亿元,比1980年增长89.9%;实现工业总产值3.12亿元,是1980年的2.3倍,平均年增长率18.6%。“七五”期间,又实施省级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5项,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总投资2.2亿元,其中用汇2270万美元。35个重点项目中,有32个项目先后竣工投产,新增重点生产线28条,新增主要产品180多种,新增产值近6亿元。大批企业的装备得到了改善,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到1990年,工业企业89个,职工3.58万人;固定资产原值5.65亿元,比1985年增长3.59倍,平均年增长35.5%;实现工业总产值10.55亿元,比1985年增长2.37倍,平均年增长27.5%,安徽省由“六五”占全国电子工业第19位上升到第14位。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的安徽电子工业发展基础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电子工业部第08、16、40、41、43、38研究以及兵器工业总公司所属214研究所,先后从甘肃、陕西、贵州、山西等省迁至安徽省的合肥、蚌埠、淮南等城市。1985年11月28日电子工业部在皖的部属企业767、880、0871总厂(含总厂所属的726厂、605厂、4150厂、4524厂、4963厂、4971厂)正式下放安徽省,由省电子工业局管理。

☚ 六 电子工业   发展现状 ☛

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近百年来,安徽的建材生产逐渐衰落。安徽的最早一座机制砖瓦厂建于芜湖四褐山,设备从英国引进,清光绪末年建成投产。北洋军阀混战时,该厂倒闭。民国时期,砖瓦都为土窑烧制,基本上是手工作坊生产,生产方式极为落后。
1949年以后,安徽省开始兴建轮窑厂,发展机制砖瓦生产。在1953年治理淮河工程中,为兴修涵闸、水库、桥梁,生产了各种梁、柱、管等,水泥制品业开始发展。
1959年9月,安徽省第一条生产标号水泥的巢湖水泥厂1号窑生产线投产,年产水泥15万吨,采用湿法旋窑,主要设备由罗马尼亚供应,相当于国际上30年代的水平。次年4月该厂2号窑也建成投产,使水泥的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1959年,蚌埠平板玻璃厂建成了省内第一条年产10万标箱平板玻璃的简易生产线。
1961年调整后,全省只剩下巢湖水泥厂、淮南矿务局水泥厂和少数砖瓦企业。1963年,安徽全省水泥产量下降至10.95万吨;全省建材工业产值2745万元,比1957年下降358.37%。1963年至1966年,安徽省恢复、增加了15个水泥厂和几十座轮窑厂,建材工业生产得到了回升。1966年,全省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1.03亿元,水泥产量达到46.72万吨,与196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7倍和3.3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材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全省建材工业总产值下降到5529万元,还低于1957年的水平;水泥产量下降到22.63万吨,不到1966年水泥产量的一半。
从1969年开始,全省建材工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1970年,全省建材工业总产值为1.11亿元,水泥产量为60.15万吨,超过了1966年的水平。此后,安徽建材工业的发展比较平稳,一些小水泥的骨干厂相继恢复和建立,砖瓦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有了提高,建筑材料的品种逐步增加。1977年,安徽建材工业总产值达3.47亿元,比1966年增长了2.38倍。全省水泥产量达159.8万吨,比1966年增长了2.4倍。

☚ 七 建筑材料工业   发展现状 ☛
000017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