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丹道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丹道起义清末热河省人民反洋教起义。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势力发展到朝阳地区,传教士披着慈善外衣,到处胡作非为。当地群众不堪洋教士的欺凌和封建统治者的搜刮,于光绪十七年十月十日(1891年11月11日)在金丹道首领李国珍、杨悦春和理教郭万昌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提出“奉天伐暴”、“杀贪官,毁教堂”的战斗口号。十月十三日(11月14日)攻占朝阳(今属辽宁)。起义群众“旬月之间,由数千聚至数万”,起义势力波及朝阳、赤峰(今属内蒙古)、建昌(今属辽宁)一带,惩办作恶多端的传教士、贪官污史和蒙古族的反动王公,焚毁教堂,声势大振。奉天(今辽宁沈阳市)、直隶(今河北)、吉林等地人民纷纷响应。清政府调派热河、直隶、奉天三省军队进行镇压,起义军浴血奋战二月余。杨悦春、郭万昌等战死,二万多起义群众惨遭屠杀。 金丹道起义清末在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爆发的农民反帝反封建起义。金丹道,亦称“在理会”,俗称“学好”。内蒙古敖汉旗的民间秘密组织。传播反帝思想,反对传教士的不法行为。首领杨悦春。1891年(光绪十七年)起义,焚毁教堂,打杀教士,破狱释囚,抗击清军。活动于平泉、建昌、赤峰等州县和喀喇沁、土默特(今辽宁阜新)、翁牛特、奈曼、巴林等旗。后因封建王公和清统治者制造民族矛盾,挑拨蒙汉人民感情,遂错杀了一些蒙古人,出现了偏差,在清政府镇压下失败,杨悦春等被俘。 金丹道起义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势力发展到朝阳地区,传教士披着慈善外衣,到处胡作非为。光绪十七年十月十日(1891年11月11日)在金丹道首领李国珍、杨悦春和理教郭万昌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攻占朝阳(今属辽宁),起义势力波及朝阳、赤峰(今属内蒙古)、建昌(今属辽宁)一带,声势大振。奉天(今辽宁沈阳)、直隶(今河北)、吉林等地人民纷纷响应。清政府调派热河、直隶、奉天3省军队进行镇压,起义者浴血奋战2月余。杨悦春、郭万昌等战死。2万多起义群众惨遭屠杀。 金丹道起义清末内蒙古卓索图盟、昭乌达盟以金丹道为首的人民起义。金丹道为内蒙古敖汉旗民间秘密组织,以炼制金丹,期求“长生不老”为教旨,坛场秘密设于杨家湾,敖汉旗贝子的佃农杨悦春为首领。杨悦春获悉敖汉旗贝子调遣1千余名军队,企图取缔金丹道,遂于光绪十七年(1891)十月九日聚集数千人起义,传播反帝思想,反对传教士的不法行为,攻打贝子府,砸官衙;焚毁天主教堂,杀传教士,破狱释囚,抗击清军,势力扩及喀喇沁、东土默特、翁牛特、奈曼、巴林各旗和平泉、建昌、赤峰等县,予天主教、清统治者和蒙古封建王公以很大的打击。清政府调重兵镇压,由于金丹道组织本身局限,没有注意团结各族群众,在打击蒙古封建主时,伤害了蒙古族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既予统治者挑拨离间之机,又失去广大各族人民的援助,在清军镇压下,杨悦春被俘。起义仅两月余即告失败。 金丹道起义清代热河朝阳地区人民反对外国教会和清朝封建压迫的武装起义。光绪年间,外国传教士在热河屡欺平民。十七年(1891)三月,建昌教民仗教会势力强行向民户“借粮”,又枪杀前往教堂评理者徐荣。十月十日,民间秘密结社金丹道首领杨悦春等率众起义,在理教郭万淳举众响应。起义以“仇杀天主教,仇杀蒙古王公,仇杀贪官”为口号,攻克朝阳,又及平泉、赤峰等地,毙教士、教民八百余名。起义坚持两月余被清政府镇压,两万多起义者被屠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