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基础十分脆弱,水利化程度低,是长期制约思茅地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八五”以来,思茅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狠抓农业科技推广,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购销服务,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1)抓好以16万公顷高稳产农田(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思茅地委、行署根据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思茅地区实际,提出到2000年全区建设16万公顷,实现人均建成一亩亩产400千克以上不同层次高稳产农田(地)的战略目标,并把它作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打牢粮食生产基础,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县(市)要年复一年地抓紧抓好。几年来,全区在抓好孟连腊福水库、镇沅靛坑河水库、思茅大中河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建设以及部分水毁工程修复的同时,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山区建设坡改梯(台)和“五小”(小塘、小池、小窖、小沟、小井)工程,坝区以治水为中心,搞好挖潜、配套、续修工程。重点实施国家以工代赈农业项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建设项目、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第一、二、三期工程, “八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8.54亿元,建成中小型水库32座(截止1997年底,全区累计建成中小型水库232座,总库容达到3.03亿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1.12亿立方米,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41万公顷;水利化程度达到25.9%,比1990年的23%提高了2.9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3.16平方千米;解决了55.25万人口和44.5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坡改梯(台)地3.13万公顷、中低产田(地)改造17.6万公顷,新建成亩产400千克以上不同层次高稳产农田(地)6.87万公顷,累计建成9.64万公顷(其中田6.13万公顷、地3.51万公顷),占当年实有耕地面积的28.3%。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1997年,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14万千瓦,比1990年增长69.9%;排灌机械总动力0.95万千瓦,增长38.7%;农用载重汽车1 468辆、拖拉机1.31万台,分别增长1.01倍和66.8%。几年来,由于实施农村“三通”扶贫工程,全区992个行政村(办事处)中,已有98%(972个)通公路、86.1% (854个)通电、76.1%(755个)通自来水,还有84.8%(841个)进入程控电话网。
(2)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狠抓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1987—1997年的10年间,思茅地区利用省、地、县三级配套专项资金和有关项目资金470多万元,在全区10个县(市)、121个乡(镇)分别建立了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和乡级农科站,初步形成了地、县、乡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同时,充实和加强了地区农科、种子、植保、土肥、农环等专业机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实施丰收计划、大面积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八五”以来,全区着重抓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群改玉米、薄膜育秧、规格化种植、旱地麦、再生稻栽培技术,以及微量元素、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配方施肥、新农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用增产技术。1997年,全区完成杂交水稻制种440.1公顷、杂交玉米制种360.8公顷,种植杂交水稻5.86万公顷、杂交玉米2.9万公顷, “两杂”推广覆盖率达51.4%;完成水稻旱育稀植浅栽技术推广面积3.3万公顷。此外,配方施肥和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推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3)抓好农资供应服务工作。思茅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落实各项农资政策,做好农资服务工作,作为稳定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1996—1997年,全区累计完成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5.33亿元,比“八五”期间累计完成额3.97亿元增长34.3%,比“七五”增长2.7倍,保证了各种生产资料的及时供应。
1997年与1990年相比,由于农村政策稳定,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因结构调整累计减少2.51万公顷,但产量仍增加13.9万吨,总产量达到76.70万吨,实现了自1986年来连续12年增产,年均增长速度由“七五”期间的2.23%提高到2.9%,提高0.67个百分点;平均亩产由127千克提高到167千克,提高40千克;农民人均产粮由312千克提高到384千克,提高72千克。粮食的持续增长,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