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农药、农用塑料制造业
1.化学农药制造业。贵州化学农药制造业始于大跃进时期。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以贵阳农药厂为专用生产企业,省化工院、遵义碱厂等为专用科室、车间,以及部分化工厂、乡镇企业为个别产品的生产布局。全省可生产农药的单位共13家。贵州农药制造业虽然比重不大,但对缓解贵州农药几乎长期依靠省外、国外调进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对解决好1984年以来国家农药调拨计划逐年减少,市场价格升高、品种难对路等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贵州化学农药制造业的建设及发展,从无到有,产量水平可分为三个膨胀与回落、一个稳定增长时期。
❶1958—1962年。1958年大跃进,全省农药产量由5吨迅速增加到1960年的1 852吨,次年又直线下降到2吨,1962年被迫停产,产量为零;
❷1963—1977年。国民经济经过三年调整,到1966年全省农药产量又猛涨到1 574吨,次年又开始回落。其中产量最低的1973年仅86吨,其余年份在134—972吨之间徘徊;
❸1978—1983年。粉碎“四人帮”后,到1978年农药产量再次突破1 000吨,次年又迅速下降,产量在185—700吨之间徘徊;
❹1984—1990年。国家在宏观上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计划调拨逐步减少,一方面对贵州农药生产带来了新的刺激;另一方面国家定点农药生产企业对贵州黄磷等原料的依赖性增大,贵州以原料串换成品的自主性增加,促进了贵州农药产业的稳步发展。此期间,贵州抓住这一机遇,调整结构,发展大宗对路产品,狠抓质量、品种、效益,提高农药生产厂家的内在活力,到1990年农药产量由1988年883吨调整到500吨。
贵州现有专用化学农药制造企业仅贵阳农药厂1家,职工188人,1990年完成工业产值335万元(1990年不变价),全员劳动生产率1.78万元。加上全省化工厂、研究院和乡镇企业等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79.8万元。共有固定资产原值256.1万元,其中生产用固定资产222.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60.1万元;主要工业设备原值120万元,其中80年代出厂的占20%,大部分是70年代以前出厂的;按有效成份100%计算,年生产能力为原药300吨。主要品种为有机磷杀虫剂,抗菌素类杀菌剂和其他原药。
2. 农膜制造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各种不同作用的农用塑料制品在广大农村广泛使用。80年代以前,贵州塑料工业主要以工业、民用为主,同时也生产农用桶、盒、瓢等。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逐步成为塑料工业的主要原料。贵州农用塑料制造业,从70年代中后期逐步发展壮大。全省现有可生产农用薄膜企业18个,占塑料制造企业的40%,骨干企业分布在贵阳、遵义、安顺、都匀等地。其中以贵州塑料厂、贵阳塑料一、二、七厂、遵义华亚塑胶有限公司、安顺塑料厂、都匀塑料厂等厂家生产装备和管理水平较高,一些设备是“六五”以后引进的具有国外8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省内还成立有省塑料工程学会、塑料工业科技情报站、省科委轻工专业委员会塑料专业科学组、塑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可以承担全省农用塑料制品的科研与生产。经过“六五”、“七五”两个时期的重点发展,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贵州农用塑料制造业整体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形成农用塑料制造在内达年生产能力2.5万吨。全省农用薄膜的生产,已从1980年的38吨上升为1990年的4 337吨,10年间增长113倍,占1990年全省塑料制品产量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