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农药
新中国成立前,吉林省没有农药工业,农业的病、虫、草害多靠民间土法防治。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支援农业生产的发展,从50年代末期开始,陆续有小型的农药生产和加工企业投入建设,并初步形成独立的农药工业门类。主要产品为666、敌百虫、敌敌畏。但由于农药企业规模小、效益差,加上原料来源困难等原因,1962年相继转产。
1965年,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吉林省开始重建农药工业。在磐石县建设农药加工企业,在通化市建设农药原药生产企业。到70年代末期,共建设8个农药生产和加工厂、7个农药生产车间。1979年,根据省政府的决定,对农药行业及企业的生产进行调整,除关、停、并、转一部分农药企业外,保留了7个生产厂(车间)。对保留的企业,按其专业所长,实行产品分工定向,吉林市农药厂以生产除草剂为主; 通化市农药厂以生产杀虫剂为主; 延边农药厂以生产生物杀菌剂为主; 长春市八里堡石油化工厂以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主; 磐石县农药厂以农药加工为主。还有通化市第四化工厂的灭幼脲车间和生产稗草稀的扶余华侨农场大联合农药厂。
全省农药1980年总产量为1561吨(折100%)。经过80年代初的整顿,到1985年全省有15个农药厂可生产农药四大类23种产品、41个剂型。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吉林省农药工业已形成一个从原药生产到成药加工,由中小企业构成的新兴农用化工行业。1990年全省化学农药产量达1479.6吨(表2-7-3)。
表2-7-3 全省农药工业生产能力、品种及产量情况
序号 | 企业名 称 | 原药生产情况(吨) | 制剂加 工能力 | 用 途 | 剂 型 | 施用量 (以有效成 分计克/亩) |
品种名称 | 能力 | 90年产量 |
| 全 省 | | | 1 479.6 | 65 050 | | | |
1 | 吉化公司农药厂 | 阿特拉津 | 400 | 435 | 1 000 | 旱田除草(阔叶) | 40%胶悬剂 50%粉剂 | 150—200 |
2 | | 西马津 | 100 | | 200 | 水田除草(阔叶) | 50%粉剂 | 100—200 |
3 4 5 | | 扑草净 丁草胺 甲草胺 | 200 420 130 | 171 181 | 1 000 700 1 000 | 水田除草(稗草) 旱田除草(稗草) 旱田除草(稗草) | 25%粉剂 60%乳油 48%乳油 | 25—40 50—150 100—200 |
6 7 8 | | 西草净 敌克松 代森类(铵、锌) | 300 400 200 | 115 281 | 1 000 700 1 000 | 水田除草(眼子菜) 防治水稻、甜菜立枯病 水稻叶枯病、黄瓜霜霉 病麦类锈病 | 25%粉剂 50%粉剂 45%水剂 | 50—60 200—300 400—500 300—400 |
9 | | 福美双醚 | 100 | | 200 | | 50%粉剂 | |
10 | 磐石农药厂 | 除草醇 | 1 000 | 250.4 | | 水田除草(稗草) | | 100—150 |
11 | | 氧化乐果 | 400 | | 1 000 | 杀虫剂 | | |
12 | | 杀一西颗粒剂 丁一西颗粒剂 | | | 15 000 | 水田除草(稗草、阔叶 草) | | 150—200 |
13 | | 制剂加工(粉剂) | | | 40 000 | | | |
14 15 | 通化农药厂 | 灭幼脲三号 双敌(敌敌畏、敌百虫) | 100 750 | 13.8 (停产) | 400 | 杀虫剂 | 25%胶悬剂 | 8—15 |
16 | 延边农药厂 | 多抗霉素 | 3.0 | 1.96 | 200 | 杀菌剂小麦白粉病人 参 叶黑斑病 | 15%粉剂 | |
17 18 | | 春雷霉素 恶霉灵 | 12 50 | | 200 450 | 杀菌剂防治稻温病 杀菌剂水稻立枯病 | 6%粉剂 | |
19 20 21 22 23 24 | 白城农药厂 通化冶炼厂 集安电线厂 龙井智新松焦油厂 吉林江都化工厂 延吉第五化工厂 | 杀螨脒 硫酸铜 硫酸铜 腐必清 双效灵 立枯灵 | 150 475 475 600 20 90 | 30 | 1 000 | 杀菌剂 杀菌剂 杀菌剂 杀菌剂 杀菌剂 杀菌剂 | 25%水剂 | |
25 26 | 吉林新民化工厂 吉林新兴化工厂 | 5.3%丁一西颗粒剂 5.3%丁一西颗粒剂 | | | 1 500 1 500 | 水田除草 水田除草 | | |
27 28 | 辽源永兴化工厂 通化技术开发中心 | 双放灵 抗斑杀菌剂 | 75 20 | | | 杀菌剂 杀菌剂 | | |
29 | 吉林农研所 | 稻田净 | | | 300 | 水田除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