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制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制粉 (二)制粉四川人民素以大米为主食,面粉消费数量有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乡村农家食用的面粉一般是利用土磨自磨自食,城镇则以加工稻谷为主的“碓房”兼磨小麦销售。清末《成都通览》记载,土法制粉“纯系一种手工业,其制法以石磨用马驴推之”。该书记载上磨坊是“专为人磨打米粉、面粉、玉米粉”的。四川使用最多的土法制粉工具有手推磨、畜力磨和水碾等。1939年仅成都就有土磨业87户,年产面粉8 000吨。在本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仍主要依靠石磨制粉。四川使用机器制粉始于1909年,当年长寿县城创办了长寿机器面粉厂,所产的面粉质优而洁白,销路甚畅。之后,以重庆、成都为中心,机器面粉工业开始缓慢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的机关、学校和工商企业大量内迁入川,四川的机器面粉工业因此发展较快。到1945年,全省的机器面粉厂发展到39家,日产面粉能力约300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人口大量迁出,四川的机器面粉厂有的停产歇业,有的减产维持。从1945—1949年,全省新建的面粉厂有9家,日产面粉能力55吨。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代对机器面粉厂比较集中的重庆等地进行了调整,除就地并转外,还将一批面粉厂迁往江油、内江、遂宁和雅安等城镇。50年代和60年代初,又兴建了一批小面粉厂。到1960年,全省机器面粉厂发展到204个。80年代初,又对面粉工业进行了布局调整,普遍推广了短粉路“联户制粉”新工艺,使一般工厂不仅能生产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标准粉,而且还能同时生产特制粉,当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成都东风面粉厂和采用国产先进设备的乐山面粉厂,还能生产食品专用粉。1990年,全省的国营面粉厂共有198家,车间总数448个,年产面粉能力达300万吨。目前,还保有少量集体所有制的机器面粉加工厂,主要是承担代农户加工小麦的任务。 ☚ (一)碾米 (三)制油 ☛ (二)制粉 (二)制粉江西产麦很少,历史上面制品消费量甚小。1949年,全省只有私营机制面粉厂4家,年加工能力4001吨,实际面粉加工产量580吨,机制面粉厂主要集中在南昌市。1950年,全省私营面粉企业全部公私合营,省内开始试产等级粉,全年面粉总加工产量为21 883吨。1951年,全省机制面粉厂增加到8家,共有20台磨粉机,全年加工能力3.4万吨,实际加工产量3万吨。从1958年起,面粉加工必须按国家粮食部颁发的面粉精度样品加工。全省各地面粉厂只能加工标粉。到70年代,全省面粉加工能力仍然薄弱,每年要从上海调入1.5亿千克左右的代加工特制粉。从80年代初起,市场对精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此,一方面对现有面粉加工厂进行设备、工艺、技术改造;另一方面,集中资金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兴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面粉厂。从80年代初到1995年,先后有上饶市面粉厂、九江市面粉厂、省樟树面粉厂、新余面粉厂、鹰潭面粉厂、南昌市第二面粉厂、吉安地区面粉厂建成投产,可进行“精标联产”或全精粉生产。1987年,全省基本实现面粉供应自给。随着生产设备改造更新及工艺技术进步,一些面粉厂的产品进入名优产品行列,市场占有份额逐年提高。截止1995年底,全省有面粉加工企业32家,年加工能力56.87万吨,全年面粉加工产量达到30.13万吨,精粉加工产量占全省面粉总产量比重上升到87.3%。详见表7-6-2。 ☚ (一)制米 (三)制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