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实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实行

(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实行

包产到户,一般是把土地、耕畜、农具包到户经营,生产队制定出产量、用工和生产费用指标,由户承包完成;包产部分上交生产队统一分配,生产队按原定指标付给生产费用和工分。1978年晚稻生产中,有的社队已暗中搞了包产到户,普遍增产增收,对周围社队影响很大。因此,在全省推广“五定一奖”到组的过程中,搞包产到户的生产队逐渐增多。特别是惠阳、湛江、梅县、海南等地区那些生产长期落后,分配水平很低的贫困生产队,首先冲破中央和省委“不许包产到户”的规定,自发搞包产到户的越来越多。同时有许多生产队采用了取消工分分配形式的包干制,即承包户按照事先与集体经济组织商定的条件,除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或现金作为集体提留,保证完成向国家交售产品的任务外,取得的收入及剩余产品统归承包户所有。群众称作包干到户。广东实行这种责任制较早的是紫金县上义公社。这个公社是个穷山区,1978年晚造在公社领导人的支持下实行了“分田到户、包死上交任务”的办法,大幅度增产增收。周围许多社队学他们的办法,1980年春全县5 479个队,包干到户的队占27.8%。这些生产队多以种植业为主,生产项目单一,生产分工不多,一般都是按人口平均分包土地,耕畜、农具分到户或联户使用,保本保值或折价归私人所有。据1980年5月的统计,全省包产到户的生产队25 972个,占总队数的6.8%,包干到户的队19 613个,占总队数5.1%。实际上已经搞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远不止此数,也不只是发生在上述地区,只是由于上级的反对,基层干部怕批判处分而少报或不报而已。全省搞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最早最多的有紫金、和平、河源、惠阳、五华、丰顺、阳江、阳春、海康、廉江、电白等20多个县。
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问题,开始省里主导思想均持反对的态度,要求已经搞了的坚决纠正过来。但同时强调不能用“搞政治运动的方法进行批判”。而各级领导层中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态度各有不同。为了统一认识,省委于1980年5月召开了全省地委农业书记、农村部长和13个县委书记参加的农村工作会议。会上对包产到户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县委书记认为,包产到户能增产,群众能吃饱肚子,希望省委深入了解民情,支持群众的实践;有的地委领导人则坚决反对,认为包产到户是小农经济,已经实践了几千年,证明不行才搞合作化,现在还用实践吗?针锋相对,争论很剧烈。会议根据各地实践的效果和许多干部、群众的要求,广东省委允许特殊困难地区的生产队搞包产到户,但指出这只是临时措施,权宜之计。实行这种办法要严格控制,需经县委或地委审查批准。对于不是困难地区的队,凡是搞了水稻包产到户的,县委要积极引导改正过来。省委同意广州、佛山、肇庆、韶关地区领导的意见,认为这些地区的集体经济较巩固,不宜采取这种办法。会后,省委从省直机关抽调230名干部,分赴紫金、河源、和平、五华、惠阳、廉江、海康等16个县,帮助纠正“分田单干”。这次调查组下乡,普遍做到深入群众,到户访问,了解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原因,调查生产、生活真实状况,细心倾听干部、群众意见和呼声。农民的情绪、呼声使调查组人员的思想震动很大,对过去农村实行“左”的一套政策所造成的危害认识更深,对农民的困境深表同情,绝大多数调查组都认为集体耕地分包到户,普遍增产增收,决不能强纠硬扭,只能积极引导。调查组反复同农民商量实行什么责任制为好时,多数农民愿意接受包干到户的办法。
1980年9月中央的75号文件提出,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许多过去搞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而不敢公开的队,纷纷化暗为明;过去想搞不敢搞的队也很快搞起来。各级领导人对此项工作加强了指导。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队大幅度增加。1981年1月全省已包产到户的队占总队数的10.7%,已包干到户的队占30.2%。凡是实行包产到户、特别是包干到户的队,都大大地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收。全省1980年的粮食产量在1979年增产10.5亿公斤的基础上又增产5.5亿公斤;花生、大豆、蚕茧、茶叶、蔬菜等也有较大幅度增产。农村人均年纯收入274元(包括集体分配收入和自留地、家庭副业及非生产经营性收入),比1979年增加51元。农村出现了盖新房子多、购置耕牛农具多、重视科学种田多的“三多”新气象。紫金县从合作化以来,集体人均年分配都没有超过50元,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普遍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以后,1980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仍获得了增产增收,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惠东县1980年也遭受严重水灾,但由于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仅及时修复被冲坏的堤围,复耕复种,粮食获得了增产,而且家庭副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被洪水冲坏了的房屋大多数重新盖了起来,基本消灭了灾痕。
根据农村改革出现的新形势,省委于1981年1月召开了全省地、市、县委书记会议,讨论农村形势和政策。会上对双包到户(包产、包干到户简称)问题,仍有很大分歧。有的认为广东搞双包到户的队那么多,大大超过中央75号文件的要求,是右了。有少数人还认为农村是经济形势好,政治形势不好,思想情况更糟;而多数人却热情支持农村的改革。会上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对此作了重要讲话。他用搞了双包到户的县增产增收、经济发展、市场活跃的大量事实,说明农村形势主流是好的,党同农民的关系更密切了,已实行双包到户的地方,只要群众满意,又能增产,对国家贡献增多,就不要硬改过来。对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分清主流支流,不要把问题看得过重,甚至夸大,走回头路;又不要不重视解决,放任自流。
此后,农村包产到户、特别是包干到户不仅在贫困地区,而且在一些生产水平较高,集体经济比较多的地区也实行了;不仅粮食生产包干到户,而林业、畜牧业、渔业和乡镇企业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1983年5月全省包干到户的队已占全省总队数的96%,包产到户的占2%,两项合计占总队数的98%。至此,大包干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生产队的主要经营形式,统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一)联产到组责任制的推行   二、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
000120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