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课田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课田制 课田即纳税的田地。西晋初年征收田租的制度。规定:丁男交50亩土地的田租,即40斗(四斛);丁女交20亩土地的田租,即16斗;次丁男交25亩土地的田租,即20斗,次丁女免交。16~60岁为丁男丁女,13~15岁、61~65岁为次丁男丁女。边远少数民族不课田,每户交米30斗,再远者交5斗,称为“义米”;极远者每人交钱28文,称“算钱”。 课田制 晋武帝颁布占田令的同时颁布了课田令。规定男女16~60岁为正丁,13~15岁及61~65岁为次丁。丁男占田70亩,课田50亩,丁女占田30亩,课田20亩,次丁男半之,次丁女免课。课田的租额,每亩收8升,50亩收4斛。 课田制land tax system in the early Jin Dynasty晋初征收田赋的制度。太康元年(280)晋武帝颁布的占田课田令规定:男女年16~60岁为正丁;丁男课田50亩,丁女课田20亩。年13~15岁,61~65岁为次丁,次丁男课田25亩,次丁女免课。12岁以下及66岁以上不占田纳赋。课田纳租标准:课田50亩,纳租四斛,其余各种均按此比例递减。边远少数民族不课田,每户交米3斛,更远的交5斗,称“义米”。极远的每人交钱28文,称“算钱”。课田制的施行,旨在一方面增加官府收入,另一方面推动农民垦荒和增产。但并未奏效。也有人认为课田制在曹魏时就已实行。 课田制 049 课田制西晋初实行的按人丁占田数额征收固定田赋的制度。西晋政府颁布占田令同时又定课田制,“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课田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晋书·食货志》) 课田制在泰始三年 (267) 编成的 《晋故事》中已有记载,其起源或许更早。课田田租为50亩收租4斛。学术界对课田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课田制是一种赋税制度,有人则认为是土地制度。 ☚ 户调制 租庸调制 ☛ 课田制 课田制西晋初年实行的按人征收固定田租的赋税制度。晋武帝太原之年(公元280年)颁布了占田、课田和户调的法令。关于课田,法令规定每个16—60岁的丁男交五十亩的田租,丁女交二十亩的田租; 次丁男 (13—15岁,61—65岁) 交二十五亩田租,次丁女免交。并规定田租每亩四斛,约合八升。边远的少数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三斛。再远的每户交五斗,叫做义米。极远的每人交钱二十八文,叫做算钱。施行课田制,旨在一方面提高农民开荒耕种的积极性,另方面保证官府的财政收入。但因豪强大量兼并土地和把大批农户变为荫户,使课田制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并未奏效。 ☚ 初税亩 常平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