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理论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指一定社会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邓小平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详细和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给道德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经济基础对道德建设的决定作用。因此他一再指出: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他一复出,就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主张,其目的就是要莫定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的物质生产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邓小平指出: “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 他又说: 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可见,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对经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现实条件下,随着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造成了人们思想上某些混乱,因此更需要加强道德思想建设。
关于道德的阶级性问题,邓小平认为: “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社会主义性质规范了社会主义道德就是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讲究礼貌,遵守公德,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等等优秀的社会主义高尚品德。”
邓小平还十分强调道德的历史性问题。他认为 “要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368页)而在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不但需要上述的道德精神,还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邓小平的特色理论就在于,他不仅提出物质领域的现代化而且还提出了精神、道德领域也要现代化,这才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另外,邓小平从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立场出发,论述了道德的规范性问题。他认为,我们提倡的道德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但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道德规范。
总之,邓小平的道德思想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符合中国的国情。邓小平还坚持了发展的观点,根据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违反道德的现象,提出要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要恢复和发扬我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