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道齊以政刑者,只是治民,伯者之事。
免而無恥。
此謂畏其政刑,免其罪過,而實未能改其心也,易所謂‘小人革面’。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道齊以德禮者,乃是化民,王者之事。
有恥且格。
此謂以我之道先自導率,使人感化之也。孟子所謂‘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色難。
上章主敬,此章主愛。而愛而不敬,則非真愛;敬而不愛,則非真敬。必須愛而敬,敬而愛,然後可謂孝矣。
退而省其私。
省,謂夫子察之也。及顔淵之退,而夫子察其顔淵燕居獨處之時,則其所聞於夫子之言,皆已發明於動静語默之間也。
視其所以。
所以,先就其事上而言也。
觀其所由。
所由,就其心之所發而言也。既就事上而視之,又從所發而觀之,則可知其人之賢否也。
察其所安。
所安,就其心之全體而言也。蓋所發雖善,猶出於勉强,則非安也。由與安雖皆指心而言,論其氣象功效則迥别矣。
人焉(瘦)〔廋〕哉?
以是而觀人,則人之賢否,如見其肝肺,其孰能匿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其事而不思道理,則心便昏矣。殆,亦指心而言也。是以君子之學,必以窮格踐履為貴,學便有行底意。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吾道自是窮天地、亘古今之道理,如人所共由之大路也。異端或緣人心之不正,從傍生出别般道理,如木之有萌蘖也。人或背吾道而專治異端,則其害有不可勝言。若於吾道無親切見得,而先於異端略略理會,則固不待專治,而已有害於心術矣,亦不可不慎也。
慎言其餘,則寡尤;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者,與人相接,故曰尤;行者,自己行之,故曰悔,然此各就其較重者而言耳。言或失當,則心豈無悔也?行或過中,則人豈不尤也?
舉直止民不服。
若使哀公復問‘其何以則舉措得宜’云爾,則夫子必當有説,而惜乎哀公微發其端,而未整其説也。服是‘服從’之服,非畏服之義也。
人而無信止何以行之哉?
信是己與人接處,輗、軏是車與牛馬接處,此喻最切。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此後繼周者雖至於百世,其因與損益從此可知。而因者,不變之謂;損益者,損過益不及之謂。夫綱常亘萬古,而如人制度,隨時而改更矣。且所謂損益者,只是要扶持他三綱五常而已。又曰:三綱五常者,禮也;文質三統者,亦禮也。而所因者,禮之綱領也;所損益者,禮之節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