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
‘志于學’、‘志于道’二章,可見立志為最初下手。栗谷其有見於斯乎?
或曰:‘耳順者,不思而得也;從心者,不勉而行也。不思而得,則便可不勉而行。而必以十年為率者,知行輕重之别。’愚意知行雖有輕重,知之熟與行之熟,豈至於争十年乎?耳順雖主知而言,行亦帶在其中,並熟;不踰矩雖主行而言,知亦帶在其中,並熟。蓋六十知行都熟,七十知行都熟而又熟也。不然,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此三十年間都是知進而行不進也,豈有是理?
答孟武伯與孝經首章同義,最切人。答孝數章中,此尤有味。
色難,色見於面容,舉一身之容儀言,此當與‘九容’之有‘色容莊’參看。
‘吾與回言終日’,小注‘比之聖人,已具九分九釐,所争只一釐’者,只以資稟言,非以工夫言。
‘君子不器’小注‘通上下而言’,只汎論君子有對小人底君子,有次聖人底君子,而非謂‘不器’之君子為通上下之君子也,故其下曰‘是成德全才之君子’。考語類,其意若此,而此處删節模糊,人多錯看耳。
‘學而不思’云云,直解曰:‘孔子教人説,天下的道理,散在萬事,而統會於吾心。惟其散於萬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實踐的功夫,而後能實有諸己,這叫做學;惟其會於一心,故必加沈潛反覆、研究求索的功夫,而後能窮其精微,這叫做思。兩件闕一不可。’此説甚好。
曰‘異端’,亦意思寬厚不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