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此章文勢雖若鄙夷狄而尊中夏,其實夫子痛其當時諸侯紊亂僭竊,皆失上下之分,故乃發此言也。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神不享非禮之祭,而曾謂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乎?欲誣而祭之,奚益哉?諸侯主方内山川,則山川已非季氏所主也,氣便不與之相感,如何祭得他?
禘自止觀之矣。
夫子不欲觀之説,雖言其既灌以後之時,其微意全在於用僭禮矣。但魯為父母之邦,故不欲直言其非也。
周監止吾從周。
周之禮樂監於二代,又加文采,而當孔子之時,為時王之制,則烏可不從也?若使孔子有其位,則從周之中又必有所損益者,此於夫子答顔子之問為邦可知矣。
入太廟止是禮也。
太廟之禮,聖人豈有不知也哉?但知與行固異,故平日雖有所知,臨時行之,不能無審慎處,不以自知為足,隨事而問,不少放忽,此非敬乎?敬者,禮之主也,所以為禮也。
哀公問社於宰我。
問社者,問社之義也。哀公四年亳社災,意者公有所慮而問焉。
成事止不咎。
言與事,名雖異,而所謂事者,出於口而成言者是已。夫子所以戒之者,欲謹之於言而無誤於事也。既往者,既往之失也。不咎,無可咎也。
管仲儉乎?
大凡狹少者多儉嗇,故或人疑管仲之為儉也。
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
有三歸之臺,以為游觀。多設官屬,事不相兼。臺有興作之費,官有廩禄之冗,此為儉乎?
管仲知禮乎?
奢侈者必多文飾,故又疑其知禮也。
子謂止盡善也。
樂,本象德而作。孟子曰‘聞其樂而知其德’,則盡善與未盡善之分,以其德之淺深而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