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6_017父在觀其志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6_017父在觀其志章

【父在觀其志章】

觀志觀行。
精義 范氏曰:父在觀其志,則能先意承志,諭之以道。父没觀其行,則能繼志述事,顯揚其美。云云。
或問 觀志觀行,范氏以為子觀父之志行者,善矣。然以文勢觀之,恐不得如其説也。蓋觀志而能承之,觀行而能述之,乃可為孝。此特曰觀而已,恐未應遽以孝許之也。且以下文‘三年無改’者推之,則父之志行,亦容或有未盡善者,正使實能承述,豈遽得以孝稱也哉?氏蓋用舊説,而晁氏洪氏之説亦當。謝氏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觀其志可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觀其行可也。○楊氏曰:父在,人子有不得行其志者,故父没然後可以觀其行。○晁氏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此觀行之一節也。○洪氏曰:父没雖可以行其志,然改父之道於三年之中,則無愛親之心,而其行亦不足觀矣。
大全 此章舊有兩説。一説以為:為人子者,父在則能觀其父之志而承順之,父没則能觀其父之行而繼述之,又能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則可謂孝矣。一説則以為:欲觀人子之賢否者,父在之時,未見其行事之得失,則但觀其志之邪正;父没之後,身任承家嗣事之責,則當觀其行事之得失。若其志與行皆合於理,而三年之間又能無改於父之道,則可謂孝矣。此兩説不同。愚意每謂當從前説文勢為順,若如後説,則上文未見志行之是非,不應末句便以‘可謂孝矣’結之也。與張敬夫論癸巳論語説。【眉批】 按:答南軒書以為當從前説,與集注不同。又按:西山大學衍義從前説。○問:‘志,所存也;行,所為也。有父兄在,安得聞斯行之。雖欲成父之美,而親心未順焉,雖欲為不善,而莫得肆焉,止觀志之所存可也。若親没矣,吾之所欲為者遂矣,故必觀其所為之專與不專而後可。蓋雖為之善,然不能忍而遽改,則亦謂之死其親可也。至於事死如事生,乃謂之孝。’曰:‘此説甚好。又有謂“其志其行,皆指父而言”,意亦自好,試並思之如何。’答吕子約。【眉批】 按:子約以‘父觀行’與‘三年無改’作一事説,而先生答謂‘甚好’,與集注不同。○按:後答果以説為非。
論語集編 按蔡仲之命:‘爾尚蓋前人之愆,惟忠惟孝。’父子不幸,如大禹之承蔡仲之承蔡叔,又當思所以蓋之。故治水成功,而郊;率德改行,而蔡叔世祀,豈非孝之大乎!後世如沈充,叛臣也,其子以死節著;李義府,姦臣也,其子以忠義聞。若,可謂能蓋其父之愆矣。又穀梁傳:‘孝子成父之美,不成父之惡。’故魏顆從治命,君子是之;魯隱春秋不非,是亦不可不知也。
三年無改。
精義 伊川曰:孝子居喪,志存守父在之道,不必主事而言也。○范氏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也。若其有過,父在則當争,父死則當改,不可以待三年也。○謝氏曰:三年之間,賢者處之,則如白駒之過隙,當是時,遑遑然如有求而不得,望望然如有從而不及,坐則見親於牆,食則見親於羹,於父之道可改也不可改也,亦遑恤乎?○游氏曰:若之道,雖行萬世,不可改也,何止三年?若武帝榷利之政,德宗宫市之事,昭帝順宗不踰年而改,天下後世不以為非者,何待三年!今言“無改於父之道”,則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也。人君士大夫皆當如此。○楊氏曰:出必告,反必面,不遠游,游必有方,若此類,皆於父之道也。君子不忍死其親,故三年猶不改是焉,可謂孝矣。
或問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程子之説不明,氏為一説,氏為一説,而小不同。蓋尹氏得其用心之本,而游氏得其制事之宜,二説相須,為不可易。意者程氏亦若尹氏之云也,謝氏則過之矣。夫孝子居喪,思慕哀痛,則誠有不可堪者。然視不明,聽不聰,行不正,不知哀,君子病之。豈有三年之久,視其父之所為有不可不改者,顧乃怳然惘然,如醉眠夢魘而恬不知省,而可以為孝乎?氏之説,則所不改者,乃子道也,非父道也。若以“於”字為言,則“於”之為字,末見施之如此其重者’。云云。或曰:‘謝方明承代前人,不易其政;其必宜改,則以漸變之使無迹可尋。為人子者,不幸而父之過有當必改者,以是為法,而隱忍遷就於義理之中,不亦可乎?’曰:‘吾嘗聞之師矣,以為此其意則固善矣,然用心每每如此,即駸駸然所失卻多。必不得已,但當至誠哀痛以改之而已,何必隱忍遷就之云乎?至哉此言,足以儆學者用心之微矣。’
大全 ‘三年無改’之説,惟尹氏所謂‘孝子之心有所不忍’者,最為愨實。而游氏所謂‘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斟酌事理,尤得其當。此解所云‘志哀而不暇他之問’者,蓋出於謝氏之説,其意非不甚美,然恐立説過高,而無可行之實也。所謂‘可以改可以未改’者,則出於游氏之説,然又失其本旨,蓋彼曰‘在所當改’,則近於理而不得不然之辭也;今曰‘可以未改’,則意所欲而冀其或可之辭也。二者之間,其意味厚薄相去遠矣。又此經所言亦為人之父不能皆賢,不能皆不肖,故通上下而言,以中人為法耳。今又云‘三年無改者,言其常也’,似亦非是。若言其常,則父之所行,子當終身守之可也,豈但以三年無改為孝哉!與張敬夫論癸巳論語解。○夫子此言只是發明孝子之心耳。蓋父之所行雖或有所當改,然苟未至於不可,一朝居則為之子者未忍遽革,而有待於三年,亦可見其不忍死其親之心矣。此心是本,但能存得此心,則父之道或終身不可改,或一日不可行,皆隨其事之重輕而處之,不失其宜矣。答陳明仲
語類 觀志、觀行,只是大概。須是無改,方見得孝。若大段悖理處,又自當改,此特言其常耳。明作。○游氏謂‘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此解極好。而向時欽夫改作‘可以改,可以未改’,卻不是。義剛。○自新法之行,諸公務為緣飾,文致一詞,將此一句辨論無限,而卒莫之合也。。○戴智老問:‘近見先生説此章,疑聖人有為而發。’曰:‘聖人之言,未有若此曲折者。疑當説時亦有事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故聖人言此。’

☚ 06_016夫子至於是邦章   06_018禮之用和為貴章 ☛
000010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