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
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
時習者,兼窮格踐履而言也。人於天下之理既能窮格而踐履,則理義者,人心之所同然也,安得不喜悦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既學而有得,無論遠近朋類皆從,則此亦善與人同,而可見其人心之所同然也,可不樂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既有得矣,人雖有不知,無損於己,何愠之有?然如有一毫有我之私,則實難免其有愠。必以君子稱之者,其以是夫!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孝悌,仁義也。上句既言仁義,下句單言仁者,何也?蓋仁者心之德,而包三者,故言仁則悌在其中矣。仁與孝悌自有體用之别,而反以孝悌為行仁之本,何也?傳不云乎‘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人道必自孝悌始故耳。‘行仁’之仁,恐是指用也。此孝悌照應上章‘孝悌’也。
巧言令色,鮮矣仁。
此以巧言令色謂非仁,則至若脩辭正容,不幾於巧令乎?然有不然者,脩辭正容為己也,巧言令色為人也。為己為人之間,天理人欲判矣。若復約而言之,則巧言令色與脩辭正容,只是誠僞之别耳。
敬事而信。
敬以主於身而言,信以接於民而言。
信近於義,恭近於禮,因不失其親。
此三節,謹之於始也。
言可復也,遠恥辱也,亦可宗也。
此三節,慮其所終也。蓋與人約信,而不合於義,則踐言不可,不踐言亦不可矣。恭而有所過不及,則何以遠恥辱也?所依失其所親,則亦何可宗也?此所以謹始而慮終也。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不敏於事,不慎於言,而先欲就有道而正焉,則有何可正之有?此言為學次序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
君子之學,只是為己而已,人之知不知,何與焉?
患不知人也。
欲知人,則必須明理。此所以君子之學必以格致為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