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
德之止吾憂也。
脩德、講學、(徒)〔徙〕義、改不善,雖分為四句,而德、學是頭腦也,(徒)〔徙〕義、改不善是裏面節目也。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聖人之閒居,氣象如此。後之學者如欲得此氣象,則必於整齊、嚴肅中求之,然後可得之。不然,自以為申申、夭夭者,終歸於怠慢、放肆之科矣,可不審哉?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行者,展布此道理也;藏者,非獨身藏,斂藏此道理也。
在齊聞韶止至於斯也。
聞韶而不知肉味者,豈徒好其音而取其律哉?蓋樂本(像)〔象〕德而作也。舜之濬哲、文明之德溢於聲律之外,故自不覺其想像感嘆,而至於不知肉味也。
發憤忘食止將至云爾。
此雖聖人之謙辭,可見其工夫之有始終、無間斷,而亦有合於‘於穆不已’之妙也。
仁遠止斯至矣。
仁固在己,何遠之有?至者,謂其昔非己而有、今為己有,非自外至也。
若聖與仁。
此聖字,集注訓以大而化之者,以其工夫極處而言也;上章聖字,集注訓以神明不測者,特鮮聖之名義也,故前後之言各不同也。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胸中(廊)〔廓〕然,無所係累,故坦蕩蕩也;利欲鬥進,勃然不釋,故長戚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