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6_007學而時習之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6_007學而時習之章

【學而時習之章】

學而時習之。
精義 龜山楊氏曰:顔淵‘請問其目’,學也;‘請事斯語’,則習矣。學而不習,徒學也。譬之學射而志於彀,則知所學矣。若夫承梃而目不瞬,貫虱而懸不絶,由是而求盡其妙,非習不能也。
大全 學是未知而求知底工夫,習是未能而求能底工夫。答石子重。○問:‘學即行也。’曰:‘中庸言博學,又言篤行,則學與行自是兩事。’答吕子約。【眉批】 按:答兩書與集注文義不合。學字有兼知行言者,如論語‘學習’、‘志學’、‘好學’之類是也;有主於知而言者,如中庸‘博學’、文言‘學聚’之類是也;有主於行而言者,如‘學而不思則罔’、‘終夜以思不如學’是也。○學之一字,實兼致知力行而言,不可偏舉。今所引顔子‘工夫’,乃專為力行事耳。答虞士明
或問 ‘學有大小,此所謂學者,指大學耶?’曰:‘不然也。學而習,習而説,凡學皆然,不以大小而有間也。且灑掃應對之事,正門人小子所宜先也,聖人豈略之哉!’
語類 問:‘學而時習之。’曰:‘今且理會個“學”,是學個甚底,然後理會習字、時字。蓋人只有一個心,天下之理(此)〔皆〕[1]聚於此,此是主張自家一身者。若心不在,那裏得理來!惟學之久,則心與理一,而周流汎應,無不曲當矣。孟子只説“學問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心若不在,更有甚事!’。○或謂:‘學而時習,不是。’‘固不是。然無,亦不得。’。○‘學而時習之’,雖是講學力行平説,然看他文義,講學意終較多。觀‘則以學’、‘雖曰未學’,則可見。伯羽
集説 慈溪黄氏曰:陸象山論語有無頭柄底説話。如‘學而時習之’,不知時習者何。及其門人楊慈湖,又改‘時習’為‘不習’,其説不知何如。要之,學者且當尊信吾聖人之訓。
學之為言,效也。
或問 ‘學之為效,何也?’曰:‘所謂學者,有所效於彼而〔求其〕成於我之謂也。以己之未知而效夫知者,以求其知;以己之未能而效夫能者,以求其能,皆學之事也。’
通考 吴氏曰:‘“為言”,“言”,詞也。謂孔子之詞,即彼字之義也。釋經之例,凡曰“某,某也”,皆正訓也。有曰“某者,某也”、“某猶某也”,蓋本非正訓,而借彼明此者也。如“政者,正也”,而又曰“政猶正也”,“政之為言正也”,其義只一般。’又曰:‘古學字,即今效字。學記:“效”、“學”同一字。’
增訂 曰:學字訓效,朱子謂所包甚廣,兼學問思辨行五者,未嘗專主讀書而言,讀書乃學中一事耳。
人性止復其初。
四書通 而後,所謂學者,記誦詞章而已,無有説到性善者。惟程夫子顔子所好何學論,必先從性善上説,故朱子從之。
不亦説乎。
或問 ‘“時習”之所以“説”,諸説孰近?’曰:‘夫習而熟,熟而説,脈絡貫通,最為精切,程子所謂浹洽者是已。而祖其説者,皆莫知以為言。其次則惟范氏之所謂串,尹氏之所謂自得者近之。范氏曰:習之而串,則與性一矣。○尹氏曰:能有所自得,故説。或以為“德聚”而説者,語意亦疏。謝氏曰云云。見集注。造次必於是,則造次時習也;顛沛必於是,則顛沛時習也。如此,則德聚矣,能無説乎!或借“理義説心”之云以為説,則理義之可説,乃人心之同然,不待習而後得也。游氏曰:理也,義也,人心之所同然也。學而時習之,則心之所同者得矣。此其所以説也。故曰‘理義之悦我心,猶蒭豢之悦我口’。或借“習矣不察”之云以為説,則“察”之與“習”已為二事,而其於説又不相關也。且凡並[2]緣假借,最釋經之大病。甚則彼此俱昧。而欲互以相明,如獐邊之鹿、鹿邊之獐,循環無端,而卒無所決,不若出於吾之自言者之真實也。’
程子曰:時復思繹乎,學者將以行之乎。
【眉批】 ‘其進自不能已’條當入此。
或問 程子之於‘習’有兩義焉。曰‘時[3]復思繹’者,以知者言也;‘所學在我’者,以能者言也。學之為道,不越乎兩端矣。程子先後兩言有相發之功焉。
大全 問:‘“時習”專以“思繹”為訓,何也?’曰:‘凡言學,多指講論誦讀言之,故以“習”為“思繹”。’答吕子約。○語解云‘學者工夫,固無間斷,又當時時紬繹’云云。此語恐倒置。若工夫已間斷,則必不更言時習。時習者,乃所以為無間斷之漸也。答張敬夫語解。○語解云:程子曰‘時復紬繹,學者之於義理,當時紬繹其端緒而涵泳之’云云。本文作‘思繹’,今所引改‘思’為‘紬’,不知何説。止今詳所解,於‘學而’兩字全然闊略,而但言紬繹義理以解‘時習’之義。夫人不知學,其將何以知義理之所在而紬之乎?必曰‘紬繹義理之端緒而涵養之’,又似義理之中别有一物為之端緒,若繭之有絲,既紬繹出來,又從而涵泳之也。語意煩擾,將有揠苗助長之患,非所以示人入德之方也。與敬夫論論語説。○問:‘“時習”之義,程子云:“習重習,時復思繹,浹洽於中,則説。”此恐是學原於思之意。凡所當事者,皆學也,不致其思繹以通之,則無自而進。苟苦思力索,則淺迫無味,亦失所謂説矣。惟學焉而時復思繹,勿忘勿助,積累停畜,浹洽涵養。杜元凱所謂“如江海之浸,如膏澤之潤,涣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此即“時習而説”之注釋也。張先生所云似與程子之意未合。’曰:‘此説甚佳。南軒解義儘有未安也。’答吕子約
語類 問:‘程子二説,一云“時復思繹”,是就知上習;“所學在我”,是就行上習否?’曰:‘是如此。’
謝氏曰‘坐如尸’云云。
語類 ‘坐如尸,立如齋’,謝氏説得也疏率。這個須是説坐時常如尸,立時常如齊,便是。義剛。○上蔡只是儱侗説。某謂須坐常常照管教如尸,方始是習;立常常照管教如齊,方始是習。逐件中各有一個習,若恁説,便寬了。〔[4]。○程子云:‘時復思繹’云云,只就義理處説。上蔡又就躬行處説,兩段者各只説得一邊,尋繹義理與居處皆當習,可也。。○問:‘伊川説習字,就思上説;范氏游氏説,都就行上説。集注多用思義,而附謝氏“坐如尸,立如齊”一段,為習於行。’曰:‘伊川意是説習於思。天下事若不先思,如何會行得!説習於行者,亦不是外於思。思與行亦不可分説。’賀孫
其進自不能已。
語類 如人過險處,過不得,得人扶持將過。纔過得險處了,見一條平坦路,便自歡喜行將去。時舉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或問 ‘朋來之樂,奈何?’曰:‘以為樂其可以取益,以為樂其相與講學,則我方資彼以為益,彼又安能自遠而來哉!楊氏曰:有朋自遠方來,學者以其類至也,合志同方,相與講學,故樂。夫孔子以學不講為憂,則講學之樂可知。以為樂其義理之不二,則是未能自信而籍外以為樂也。謝氏説。以為樂於才大而友遠,以為樂於充實光輝而聞譽有以致之,則是以此自幸而有驕吝之私也。范氏曰:孟子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才小者所友近,才大者所友遠。有同道者自遠而來,亦可以樂矣。○游氏曰:孟子曰‘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夫聞譽施諸身,則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其為樂也,烏可已耶?惟以程子之言求之,然後見夫可樂之實耳。其次則游氏所謂成物者為近之。’游氏曰:内足以成己,外足以成物,學而至於樂,則在我者無憾矣。
大全 問:‘謝氏所謂“不必同堂合席謂之朋”,則於朋來而樂之意似不切。’曰:‘謝氏説多類此,大抵過於高遠也。’謝氏曰:有朋自遠方來,非必同堂合席,專門同師,然後謂之朋也。考諸古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求之今人,信其與己之不異,能無樂乎!
語類 問:‘“有朋自遠方來”,莫是為(之)學之驗否?’曰:‘不必以驗言。大抵朋友遠來,能相信從,吾既與他共知得這個道理,自是樂也。’。○工夫專在時習上做。時習而至於説,則自不能已,後面工夫節節自有來。人傑
以善及人。
語類 看聖人所言,多少寬大氣象!常人褊迫,但聞得些善言,寫得些文字,便自寶藏之,以為己物,皆他人所不得知者,成甚模樣!今不必説朋來遠方是以善及人。如自家(窮)〔寫〕[5]得片文隻字而歸,人有求者,須當告之,此便是以善及人處。只是待他求方可告之,不可登門而告之。若登門而告之,是往教也,便不可如此。。○問:‘“以善及人而信從者衆”。語初學將自謀不暇,何以及得人?’曰:‘謂如傳得師友好説話、好文字,歸與朋友,亦唤做及人。如有好説話、好文字,緊緊藏在籠箧中,如何及得人。’
不知不愠。
精義 伊川曰云云。見集注。○楊氏曰:朋來,人知之也,以人知而樂,不知而或愠,亦非君子矣。
或問 ‘“不愠”之説,孰為得之?’曰:‘君子之學,固不求人之知,亦非有意於求人之不知也。然有實者,人自知之,豈必有求(之)〔知〕之心,然後人得以知之耶?此所謂人不知者,正以宜見知而或有不然者耳。而或者乃以聖人之事當之,則已過高而失之矣。至其為説,乃謂上焉者存其德修其身,故人莫得以知之;下焉者為善以求知,而後人得以知焉,則亦疏且戾矣。且其以“潛龍無悶”為聖人之德,有諸内而形諸外乃下焉者之事,則是之六爻,獨初九為盛德,至於九二之“德博而化”,則既小貶,而九五之“萬物咸睹”反為下焉者之為矣,世豈有此理哉!范氏曰:君子不病人之不己知,小人惟恐人之不知也。潛龍之德不見是而無悶,君子依乎中庸,不見知而不悔,惟聖者能之,此皆藏其德而修身者也。人莫得以知之,是以道不行,時不遇,獨立乎世,未嘗有悶斃而後已,亦無悔焉。下焉者為善而必蘄乎人知,有諸内必形諸外,未有不知者也。不知而愠,則不知於命,無以為君子。有引老聃“知我者希,則我貴”以為説者,則又過高而有自私之病矣。君子固不求人之知,然豈有幸人之不知,而自喜其身之貴者哉?異端之言大率如此,引者豈偶(然)〔未〕之思歟?謝氏曰:‘知我者希’,則我貴矣;‘人不知而不愠’,則其自待者厚,斯不亦君子乎!又有謂不愠則其自待厚者,又有謂安於命故不愠者,皆非。夫君子之不愠,自見其(不)〔無〕可愠耳,豈以自待之厚與迫於不得已而後然哉!又有引“不念舊惡”以明之者,則非其類。又有以“遺佚不怨、阨窮不悶”當之,則亦已太高矣。游氏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尊德樂義之士囂囂自得,不怨天,不尤人,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非君子成德,孰能至於是哉!故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語成德也。不然,‘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與夫‘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悶’者,何以稱?又有以為“既悦且樂便能不愠”者,則其説似亦太快,不若程子楊氏為得之。至論其所以然者,則尹氏尤切。’[6]
大全 問:‘尹氏“學在己,知不知在人”微有立我之病?’曰:‘未見立我之病。此章是説初學入道之門,未須大段説得玄妙也。’答吕子約
語類 ‘人不知而不愠’,為善乃是自己當然事,於人何與?譬如喫飯,乃是要得自家飽。我既在家中喫(飯)〔飽〕[7]了,何必問外人知與不知,蓋與人初不相干也。拱壽
增訂 按羅近溪謂:若説不愠是漠然無所動於中,則孔子之教亦有倦時矣,蓋此當與‘不患人之不己知’,‘求為可知”同看,君子之心,直是要天下萬世相通。人有不知,必反己以為可知而後已,於人何敢愠焉!
解‘不亦君子’一句不同。
勉齋黄氏曰:朱先生一部論語直解到死。自今觀之,亦覺有未安處。且如‘不亦君子乎’一句,乃是第一段,幾番改過!今觀程子云‘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是不愠然後君子也。朱先生云:‘故惟盛[8]德者能之,則是君子然後不愠。’以‘説’、‘樂’兩句例之,則須是如程子之説方為穩當。復葉味道書
【通 論】
語類 問:‘學而首章,把作始、中、終之事,如何?’曰:‘道理也是恁地,然也不須恁地説。而今且去看“學而時習之”是如何,“有朋自遠方來”是如何。若把始、中、終三個字括了時便是了,更讀個甚麽!公有一病,好去求奇。云云。因言福州嘗有姓者,解“學而時習”是心與理為一,“有朋自遠方來”是己與人為一,“不知而不愠”是人與天地為一。君舉大奇之,這有甚好處!要是他們科舉之習未除,故説得如此。’又曰:‘君舉以為奇論,可謂作怪!’義剛。○録同。
蒙引 ‘學而’一章,其於大學之三綱領已盡之矣。蓋學習而説,明德之事也;朋來而樂,新民之事也;至於不知不愠而為君子,則所性全矣,各為止至善也。○蓋自其學習之時,便是為己之心,況其習之熟,悦之深而至此,又何欣戚之有!
困勉録 曰:‘朋來’、‘不愠’,俱有工夫焉。由首節工夫進而不已焉,學益深,習益熟,則朋來又進而不已焉;學愈深,習愈熟,則不愠。不可謂下二節只是效驗,是從效驗上見工夫耳。雙峯之説須善會也。

☚ 06_006學而第一   06_008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章 ☛
0000105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