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劄略
【題 解】
論語劄略作者朴胤源(一七三四—一七九九),字永叔,號近齋,本貫潘南公州判官師錫之子,渼湖金元行之門人。正祖時以學行被薦舉,授繕工監監役而不就,謝絶王世孫書筵官之任,專心學問,追贈大司憲。他排斥西學及佛學,獨研性理學。本書收録於近齋集卷七雜著,僅就自己認為較有問題的幾個篇目,簡單闡述不同於朱注、或問的見解,内容較為疏略。(洪順錫)
或問‘人之生也直’章
辨游氏‘循理為直’之説,以為‘至大至剛以直’之直亦氣之本然,不待人以直養之而後名也。‘以直’之屬於上句,與孟子集注不同,可疑。
‘入問夷齊’章
集注用程子説,並引諫伐,尋常為疑。或問中論此,以為‘非此章問答之本意’,然則集注用此説,而何為不去下句?
‘葉公問孔子’章
集注説既取程子‘子路以其不知聖人也,故不對’之説,或問又以尹氏‘子路不對,以形容之難之’之説為得,此兩説並存之意耶?抑子路之不對出於兩意耶?
公子糾之為兄,出於荀卿朱子以為未可證其必然,欲從公、穀春秋。然則當以程子所論為正。
古注為政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章注‘綱常’。馬融説曰:‘父〔者〕,矩也,以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之)〔孳〕[1]無已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古人解釋字義,其巧類多如此。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古注曰:‘犬以守禦,馬以待勞,皆養人者。’其意以為畜獸無知,能養人而不能敬人。人養其親,而不能敬人,何以别於犬馬之不能敬人者?愚謂此説不如‘人養犬馬’之説之為順也。若曰‘養親之地以畜獸為喻不可’云,則是曲嫌也。將欲明義理以曉人,則此等之嫌君子未嘗避也。
八 佾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曾字,從前以嘗字意看矣。古注曰‘曾,則也’,此果是否?然則‘問孝’章‘曾是以為孝’之曾,亦當以‘則’字看。而愚意則曾字以嘗字意看,終似勝之,未知如何。
公冶長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古注以為於仕進之道,未能究習。如是説,則與‘不敢自信其學已優’之意較淺近無味,豈足謂能見大意耶?
子曰:‘(不)〔弗〕如也,吾與女(不)〔弗〕如也。’古注曰:‘既然子貢不如,又[2]云“吾與女俱不如”者,蓋欲以慰子貢也。’此言恐子貢慚愧,使之無慚。然聖人之言豈如是苟焉哉?可謂曲為之説也。
‘伯夷、叔齊,怨是用希。’或問以為范吕皆以怨為人怨。以本文考之,恐亦未安。集注與此不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學。’注:衛瓘讀‘焉’為下句首。焉,猶安也。言十室之邑雖小,必有忠信如我者也,安不如我之好學者,言亦必如我之好學也。此非但語意牽强,實不知異質易得,而至道難聞也。
雍 也
‘伯牛有疾,亡之。’古注曰:‘亡,喪也。’蓋言斯人而喪命也。此説似當與‘無之’之訓並存之。○更詳之,‘無之’之無,與‘有斯疾’之有相應,此當為正訓。
述 而
‘聞韶三月’章,疏曰:‘春秋陳公子完奔齊。’陳舜之後,韶樂存焉。此言齊國有韶之由,甚是明證。
泰 伯
‘三讓’,朱子以禮辭、固辭、終辭為三,程子以採藥不返、逃荆蠻、斷髮為三。程子説本出於古注,然古注則不曰逃荆蠻,而以‘大王卒後不來奔’為二讓,此其少異也。
‘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古注曰:‘三年[3]學,不至於善,不可得。言(其)必無也。’凡言不易得,謂其好事之難得也。不至於善是不好事,則何可以難得為言乎?此注甚誤。
先 進
‘顔路請車’章,注:孔子世家顔淵‘少孔子三十歲’,三十二而卒。則顔淵卒時,孔子年六十一。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則鯉死時孔子蓋年七十。據其年,則顔淵先伯魚死。而此云‘鯉也,死有棺,而無椁’,又似伯魚先死者。王肅家語注以為此書久遠,年數錯誤,未可詳也。此説是矣。若以為假設之辭,則子未死而以死設辭,人情之所不忍也,聖人豈為之哉?
‘閔子侍側’章,‘子樂’之樂恐是曰字。鄭以為樂各盡其性,然其下有‘若由也,不得其死’之訓,則子路之‘行行’似非夫子之所樂矣。並與閔子之‘誾誾’、子貢之‘侃侃’,而以‘樂’言之者,豈不可疑?
‘回也其庶乎,屢空。’注:屢,猶每也。空,猶虚中也。以空為虚心,而此與賜也貨殖之事不相干,當以空乏看。
‘異乎三子者之撰’,集注訓作具,而具字之義未暢。古注作為政之具,解得甚詳。詠,詠歌先王之道;歸,歸于夫子之門。如此看方為分明。
子 路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鄭注曰:‘巫醫不能治無恒之人。’此言無恒為難醫之疾,而意甚淺,文亦不順。
陽 貨
‘宰我問短喪’章,注繆協云:‘爾時禮壞樂崩,三年不行。宰我大懼其往,以為聖人無微旨以戒將來,故假時人之謂啓憤於夫子,義在屈己而明道也。’雖為宰予分疏,語曲而意苟且。
堯 曰
堯曰:‘四海困窮,天禄永終。’包曰:‘信執其中,則能窮極四海,天禄所以長終。’以‘困窮’為窮極四海,以‘永終’為天禄永享,作執中之效。此決不然,困字不好,不可如此看。
家語記‘叔仲會少孔子五十歲,與孔璇年相比,每孺子之,猶云兒畜。執筆記事於夫子,〔二子〕[4]迭侍左右’,所謂闕黨童子,豈即此人歟?按:歟者,疑辭,未知其必然也。童子之名不傳多矣。互鄉之童子固不足稱,如曾氏之門執燭之童子,不知其名,豈古人記事疏略而然耶?此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