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建平县——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发展
建平县隶属于辽宁省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东与朝阳县毗邻,南与喀左县、凌源市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喀喇沁旗、赤峰市隔老哈河相望,北与内蒙古敖汉旗交界。全县总土地面积4 865平方公里,共有32个乡(镇),342个村,2 587个村民组,17万户,总人口56.7万人。
全县处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区境内,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450~53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日照时数2 864小时,有效积温在2 800~3 400℃之间,无霜期135天。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建平县土地辽阔,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1.6万公顷,林业用地20.7万公顷,畜牧业用地11.7万公顷。境内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分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药用植物和食用菌类植物4大类近千个品种。百万亩人工沙棘林年产沙棘果5万吨。其间繁衍生息着20余种野生动物。老哈河水系、蹦河水系和凌河水系以及储量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三大水系两岸早已成为全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由于历史原因,建平县的生态环境恶劣成为制约农业的重要因素,改善生态环境也就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仅有残次林面积333.3公顷,森林覆被率不足2%。水土流失面积39.33万公顷,流动沙丘面积73.3万公顷。生态环境恶劣,土质瘠薄,气候干旱,多灾并发,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为改善生态环境,40多年来,全县人民始终把以山区建设为主的生态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大事,大搞植树造林。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把调整农业结构与山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结合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联合国“2772”项目,全县每年都开展两次规模较大的义务植树活动。1981—1996年,共植树造林10.1万公顷,四旁绿化2 700万株,其中百万亩人工沙棘林已成为世界之最。据统计,全县造林保存面积已达20.7万公顷,森林覆被率达到36%,实现了基本绿化。成为全国人工造林先进县。近10年来,共治理小流域面积14万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2万公顷,占应控制面积的80%以上。年拦蓄径流1.5亿立方米,大大减少了土壤侵蚀,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小区气候。同时修水平梯田3.67万公顷,果树台田1万公顷,闸沟3 500多条,修谷坊9万座,新打机电井891眼,改造旧机电井1 077眼,新修渠道350公里,治理河道180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9万公顷,水浇地面积达到2.9万公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随着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建平县的农业生产获得很大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年平均农业总产值由“七五”时期的1.5亿元上升到“八五”时期的5.68亿元。1996年农业总产值达到8.6亿元建设。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全县年平均粮食总产由“七五”时期的1.58亿公斤上升到“八五”时期的3.7亿公斤。1991年进入全国500个商品粮基地县行列,1996年粮食总产实现5.7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跨入全国产粮百强县行列。林业和多种经营生产都有较快的发展。全县林木蓄积量已达360万立方米,木材年产量2万立方米,民用材已自给有余,林业年均产值实现3 000万元。畜牧大县建设进展顺利,到1996年末,全县已有80%的农户建起了标准化畜禽舍,出现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质量优、设施全的畜牧业小区。全县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4.4万头、7.6万头和37.6万只,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429万只和30.7万只,肉、蛋产量分别达到3.66万吨、1.3万吨。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县果树从无到有,到1996年已发展到近4666.7万公顷、212.5万株,生产各类水果6 892吨。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建平农业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各种农业生产基础建设上。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有: 全国商品粮基地、油料基地、甜菜基地、西辽河流域开发、养牛基地和省烤烟基地等。“两杂” (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稻麦、甜菜、烤烟、土豆、蔬菜保护地等高产值作物年均开发总面积都在8.3万公顷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71.5%。适应生产基地建设的需要,有重点地发展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建平县第一制糖有限公司和建平县第二糖厂为 “龙头” 的甜菜加工体系; 以建平县烟叶公司和烟叶复烤厂为“龙头” 的烤烟生产加工体系; 以辽宁翔龙沙棘保健品有限公司为“龙头” 的沙棘加工体系; 以建平县乳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 的乳制品加工体系和以中外合资朝阳瑞景玉米制品有限公司为 “龙头” 的玉米加工体系。在市场建设上,立足于生产基地和交通要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了一批具有建平特色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黑水为中心的畜产品交易市场、建平镇土豆批发市场、叶柏寿蔬菜批发市场。农业产业化格局的初步形成,使建平县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商品优势,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建平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有益矿产30多种,其特点是储量大、质量好、埋藏浅、易开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乡镇企业以开发和深加工地下资源为主导产业,从小到大,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乡镇企业总数已达1.3万个,从业人员5.2万人,年创产值18亿元。铁精粉、石材、铸钢等产业都已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其中铁矿石储量6200万吨,1996年开采225万吨。玄武岩储量1 450万立方米,质地纯黑细密,颜色纯正,加工成板材后长期远销国内外市场,被誉为“中国建平黑”。1996年共生产板材251万平方米,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石材生产基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又极大地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总体实力,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由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 “七五” 时期的328元增加到 “八五” 时期的 1 004元。1996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 815元。广大农民的衣食住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跃,正向小康生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