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诗三百》、《诗三百篇》,汉代尊之为“经”,称《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分“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雅”分“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作品,多产生于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相传古有“采诗”制度,统治者派专人四岀收集民间诗歌,借以“观民风,知得失”,后入或认为此书辑集即与这一制度有关。又据《史记》等记载,此书系孔子所删订,但近人多疑其说。一般认为,书中“国风”部分,大抵为民间诗歌,旨在揭露统治阶级腐朽堕落,表现劳动人民理想愿望,歌颂劳动和爱情生活,以及记述风俗民情等等,价值最大。“雅”、“颂”部分,多为朝廷宴享及庙堂祭祀乐章,歌功颂德为其主要成分,间亦暴露黑暗,批判现实。“国风”、“小雅”中反映周政衰乱、讥刺现实之作,世又称“变风”、“变雅”。诗篇以四言为主,杂以一二三五六七八言,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特点;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于艺术感染力。《诗经》为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对我国两千余年来的文学发展,尤其是诗歌发展,具有深广影响。汉代传《诗经》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人申培公所传称“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称“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称“韩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称“毛诗”。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以后相继失传。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陈乔枞《鲁诗遗说考》、《齐诗遗说考》及《韩诗遗说考》,辑注较备。“毛诗”为古文诗学,盛行于东汉以后。历来注、疏、传、笺者甚多,著名者有汉毛亨《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但多囿于儒家传统偏见,对诗义有不同程度歪曲。另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明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等,专门解释《诗经》中草木鸟兽虫鱼及其古今异名,资料丰富。上述诸书,今皆有传本。其中《毛诗笺》、《毛诗正义》有中华书局1957年合刊本, 《诗集传》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宋本及中华书局1958年排印本。 ☚ 文学_一、诗文赋总集_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楚辞 ☛ 关雎/卷耳/桃夭/芣苢/汉广/摽有梅/小星/野有死麕/燕燕/谷风/式微/静女/新台/柏舟/墙有茨/相鼠/载驰/硕人/氓/河广/伯兮/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采葛/将仲子/大叔于田/风雨/鸡鸣/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东山/鹿鸣/采薇/蓼莪/大东/何草不黄/绵/生民/公刘/荡/噫嘻/载芟/玄鸟 ☚ 四、诗文赋词名篇、名著 关雎 ☛ 诗经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和《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等合称《五经》。 ☚ 诗经▷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 诗经 诗经双月刊。1935年2月15日创刊于上海,次年4月1日出至第1卷第6期终刊。锺朗华编辑。16开本。初为锺朗华、李惩骄、袁愈莹、刘策华等人组织的大夏诗社的社刊,从第1卷第3、4期合刊起改为同人刊物。这是集文言诗、白话诗、译诗、词曲、歌谣等于一体的诗刊。编者认为:文言诗,白话诗各有其价值,诗的新旧区别不在语言形式而主要在其内容上,因而不能以文言或白话来论是非、定取舍;诗“绝对要捉住现实,歌唱新意识,去其‘陈腐’的腔调, ‘无病呻吟’的言语”,反对晦涩难懂的诗与标语口号一样的大白话诗,应在“过于高深”与“过于通俗”中寻出一条合适的路来,同时声明“不发表理论,不高唱主义,不限制个性,更不隶属于任何党派,主张自由发表”作品(创刊号《编后》)。“白话诗”栏里,先后发表了柳倩、白曙、蒲风、王亚平、田间、侯汝华、雷石榆、陈雨门、锺朗华等人的诗作;“歌谣”栏里,发表了温流等人的作品与一些民歌; “译诗”栏里,译载了雪莱、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诗作与一些俄国民歌。 ☚ 大风 每月诗歌 ☛ 诗经 诗经诗总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等。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称为《诗经》。此书共收诗三百一十一篇,其中除去有题目无文词的六篇(即只有乐曲无歌词的“笙诗”)还馀三百零五篇。书中作品写作年代大约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六世纪。诗作者除个别的以外绝大多数不可知,其产生的地域包括今日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省份的一些地区。《诗经》按照乐曲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小曲。风分为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一百六十篇。关于周南、召南具体所指,争议较大,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产生于南方的民歌,大体包括今天河南临汝、南阳、湖北襄阳、宜昌、江陵一带。雅分为大雅、小雅。雅指正,周人以其首都镐京一带语音歌调为正声雅乐,用这种声调吟咏之诗为“雅”。大小雅之分,多数学者也认为以曲调相区别,旧日之歌为大雅,日久,音调既变为新曲,称之为小雅。二雅共一百十一篇,六首笙诗即在雅中,实际为一百零五篇。颂,为宗庙祭祀歌曲,以国别分周颂、鲁颂、商颂。商颂实际上是商朝后裔宋国祭祀祖先之诗。三颂共四十篇。《诗经》编纂成书约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春秋时孔子曾以此书为课本教授学生。汉代儒生有“王官采诗”与“孔子删诗”之说。他们认为古代设有专门采诗之官曰“行人”,他们奉王命奔走各地采录民歌民谣,呈之于天子,以考查王政得失,因此周天子保存了大量民歌民谣,有古诗存三千多篇之说。孔子从三千篇中“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这种说法流传已久、传播很广,但不可信。《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广阔。国风多为民歌,表现出广大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及其对社会的认识。对于当时不同人群的实际生活有极为生动的描绘。二雅则多为文人与下级官吏的作品,其中优秀的篇章记录了周民族与周王朝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具有史诗价值。一些被称之为“变雅”者,反映了西周末年和东周初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对于腐朽奢侈的最高统治集团与奸佞宵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批判。颂为庙堂祭祀歌曲,节奏舒缓,雍容安泰,与舞蹈相配合,实际内容较贫乏,有少量作品描写了周、商民族史。《诗经》奠定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其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风、雅、颂的文学分类,皆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艺术营养。汉代《诗》有专学,传《诗》者有齐、鲁、韩三家,他们所传诗与解释用今文(即隶书)撰写,故称今文学派;后出者有毛苌、毛亨(大、小毛公),他们所传之诗与解释用古文(篆文)书写,故称古文学派。毛诗晚出独存,故后代亦称《诗经》为“毛诗”。因《诗经》词深义奥,历来白文本流传者不多。其称为《诗经》的全集注本较著名者《诗经广诂》(清徐璬)、《诗经通论》(清姚际恒)、《诗经原始》(清方玉润)、《诗经直解》(今人陈子展)等。 ☚ 主要诗集_总集 楚辞 ☛ 诗经 诗经诗经学专著。❶金开诚撰。全书五章。分论《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成书的一些问题,《诗经》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从诗到“经”和《诗经》的传授等问题。第二章评介《诗经》的篇数和“笙诗”问题、十五国风所属的地域、诗三百篇产生的时代、作者、采集、编订和编排方式。第五章评介“献诗陈志”和“赋诗言志”、孔门诗教和诗成为“经”,以及《诗经》的传授和《诗序》问题,能够把比较正确的或具代表性的说法,有选择地介绍给读者。本书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收入《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 ☚ 诗经述论 诗经研究论文集 ☛ 诗经 诗经德译译者为德国诗人吕克特(F.Ruckert,1788—1866)。1833年于阿尔托纳出版。吕氏接受哲学家黑格尔的建议,以来华传教士孙璋的拉丁文译本(1830年刊行)为底本,转译成了德文。译者基本按原译编次,但也据主题做了归拢,并给长诗划分段落,添加标题。此书在德语世界颇受欢迎,有人认为,“他恢复了《三百篇》的诗歌魅力,使人读之感到愉快”(塞尔登《1773—1833年间德国诗歌里的中国》)。 ☚ 汉文诗解 唐诗 ☛ 诗经 诗经英译《中国经典》之第四卷。理雅各译。1871年于香港出版。译本附长序、注文。“序论”约二百页,设五章,分别介绍《三百篇》的采编、流传、内容、版本、笺注、传序、格律、音韵以及地理、政区、宗教等背景知识。译文系无韵散译,文句简明、晓畅。译者自称,译笔“尽可能贴近字面”,“不增译,不意释”。译诗附注,亦广涉神话传说、历史掌故、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书中部分译诗,后来收入缪勒所编大型丛书《东方圣书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得到了晚清文人王韬的帮助。这个译本被视为《诗经》西译的范本之一,1961年和1967年先后在香港、纽约重刊。 ☚ 玉书 中诗英译 ☛ 诗经 诗经诗学论著。特威恩世界作家丛书之一。威廉·麦克诺顿(William McNaughton)著。1971年于纽约出版。全书分“主题”和“风格”两编,十六个专题。上编交代《诗经》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如仁、义、道、德、无为以及战争、分别、爱情、行乐等等;下编诗体形式、意象构成、修辞技巧等。 ☚ 陶潜诗 兰舟:中国女诗人 ☛ 诗经 诗经俄译本。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是苏联首次出版的全译本。什图金译注,H·T·费德林担任责任编辑并撰写了长达数万言的后记。编者的话说:什图金为翻译此书花了多年的心血。他力求给读者奉献一个学术基础坚实、文字准确优美的译文。译者对中国浩如烟海的对《诗经》的哲学伦理学性质的传统注释持批判态度,对西方学者和译者的成果也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同年,莫斯科还出了一个《诗经》的选本,采用的是该书的译文,只是由H·康拉德审校并撰写序言。1987年全译本又由莫斯科文学艺术出版社再版,费德林撰写前言。 ☚ 中国古典诗歌 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选 ☛ 诗经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虽然不是理论著作,但在少数篇什中,有些作者表达了自己写诗的目的和态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家父作诵,以究王訩”,说明诗歌所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道出诗歌所颂。诗经的这种美学观开创了中国美学与政治、伦理联姻的传统,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了中国美学,一方面,使得人们注重艺术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忽视艺术的审美价值。 ☚ 八音克谐 毛诗序 ☛ 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篇》,因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故称《诗经》。包括西周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经长时间的收集整理,编成于春秋。《诗经》分国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共305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创作。《诗经》主要采用四字句式,语言精练,描写生动,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由于历代推重,注家逾千。后世传本多为有注本。 ☚ 总集 毛诗郑笺20卷 ☛ 诗经 《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 《论语·为政》 子曰: 兴于诗, 立于礼, 成 于乐。 《论语·泰伯》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 多, 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 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 北京市中国书店《四书五经》本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 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 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 之德, 诸侯之风也, 先王之所以 教, 故系之召公。《周南》、《召 南》,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
三百篇美刺箴怨皆无迹, 当 以心会心。
诗之为经,人事浃于下,天 道备于上, 而无一理之不具。学 诗者当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 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 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 之大旨也, 于是乎章句以纲之, 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 涵濡 以体之,察之德性显微之间,审 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 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 得于此矣。
三百篇,情性之本。离骚,词赋之宗。 学诗而不本于此,是 亦浅矣。
大率国风是民庶所作之诗, 雅是朝廷之诗,颂是宗庙之朝。
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 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六曰颂。此一条乃三百篇之纲领 管辖。风、雅、颂者,声乐部分 之名也。风则十五国风、雅则大 小雅、颂则三颂也。赋、比、兴 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 赋者直陈其事,如葛覃、卷耳之 类是也。比者以彼状此, 如螽 斯、绿衣之类是也。兴者托物兴 词,如关睢、兔置之类是也。盖 众作虽多,而其声音之节,制作 之体, 不外乎此。故大师之教国 子,必使之以是六者三经而三纬 之, 则凡诗之节奏指归, 皆将不 待讲说,而直可吟以得之矣。
三百篇中有美有刺, 所谓 “思无邪”也。先具此质,却论工拙。
自汉以来,各自立一家之体, 则诗人之风,如建安之风豪健, 晋宋之风放荡,齐梁之风流丽, 其余随其所长,各自为一家一风。 然古人不必指事言情,而后鉴戒。 其刚柔、缓急、喜怒、哀乐之间, 风教存乎其中矣。
张文潜云:“《诗》三百篇, 虽云妇人女子小夫贱隶所为,要 之,非深于文章者不能作。如‘七 月在野’,至‘入我床下’,于七月 已下皆不道破, 直至十月, 方 言蟋蟀, 非深于文章者能为之 邪?”
吾闻之, 凡诗之所谓《风》 者, 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 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 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 之正, 故其发于言者, 乐而不过 于淫, 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 独得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 则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 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 齐, 而所谓先王之风者, 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 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 语和而庄, 其义宽而密;其作者 往往圣人之徒, 固所以为万世法 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 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 所为; 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 之心, 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 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本之《二南》以求其端, 参 之列国以尽其变, 正之于《雅》 以大其规, 和之于《颂》以要其 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 句以纲之, 训诂以纪之, 讽咏以 昌之, 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 微之间, 审之言行枢机之始, 则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 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自圣门学诗,大者兴观群怨, 次则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然《国 风》、《雅》、《颂》,篇章简古, 咏 叹悠长,或一物而屡陈言,或片 语而三致意, 盖六经之文体要当 尔。
周、汉之交, 实古今气运一 大际会。 周尚文,故《国风》、 《雅》、《颂》皆文; 然自是三代之 文, 非后世之文。
《国风》、《雅》、《颂》,並列 圣经。第风人所赋, 多本室家、 行旅、悲欢、聚散、感叹、忆赠 之词,故其遗响,后世独传。楚 一变而为骚,汉再变而为选,唐 三变而为律,体格日卑,其用于 室家、行旅、悲欢、聚散、感叹、 忆赠, 则一也。《雅》、《颂》閎奥 淳深, 庄严典则,施诸明堂清庙, 用既不伦; 作自圣佐贤臣,体又 迥别。三代而下, 寥寥寡和, 宜 矣。
风人之诗既出乎性情之正, 而复得于声气之和,故其言微婉 而敦厚, 优柔而不迫, 为万古诗 人之经。朱子说《关雎》云:“独 其声气之和, 有不可得而闻者,” 盖指乐而言。子谓乐之声气本乎 诗,诗之声气得矣,于乐有不闻 可也。世之习举业者,牵于义理, 狃于穿凿, 于风人性情声气, 了 不可见, 而诗之真趣泯矣。
风人之诗, 不特性情声气为 万古诗人之经, 而托物兴寄,体 制玲珑, 实为汉魏五言之则。其 比兴者固为托物, 其赋体亦多托 物。如《葛覃》之“黄鸟”“灌 木”,《汝墳》之“条枚”“条肄”, 皆赋体之托物也。至其分章变法, 种种不一,或首章一法,后二章 一法而小异,如《关雎》之类; 或前二章一法小异,后一章一法, 如《葛覃》之类; 或首章一法, 中二章一法,后一章小异,如《卷 耳》之类。而文采备美, 一皆本 乎天成。大都随语成韵, 随韵成 趣, 华藻自然, 不假雕饰。退之 谓“《诗》正而葩”,盖托物引类, 则葩藻自生, 非用意为之也。
诗与文章不同, 文显而直,诗曲而隐。风人之诗,不落言筌, 意在言外。曲而隐也。风人有寄 意于咏叹之余者,《关雎》、《汉 广》、《麟之趾》、《何彼秾矣》、 《驺虞》、《简兮》、《缁衣》、《蒹 葭》是也。有意全隐而不露者, 《凯风》、《匏有苦叶》、《硕人》、 《河广》、《清人》、《载驱》、《猗嗟》、《株林》、《隰有苌楚》、《蜉 蝣》是也。有反言以见意者,《陟 岵》是也。说见于后。有似怨而 实否者,《载驰》是也。有似疑而 实信者,《二子乘舟》是也。有似 好而实恶者,《狡童》是也。有似 嘲而实誉者,《简兮》是也。朱子 以为“贤者仕于伶官而作, 若自 誉而实自嘲。”予则以为诗人之作, 似嘲而实誉也。有似谑而实刺者, 《新台》是也。此皆所谓不落言筌 者也。孟子谓“以意逆志,得之。” 诗虽以不落言筌为尚, 然唐人又 以气格为主, 故与论《国风》、 汉、魏不同。说见唐论及晚唐绝句。
杨用修云:“《三百篇》皆约 情合性, 而归之道德,然未尝有 道德性情句也。《二南》者,修身 齐家其旨也,然其言琴瑟、钟鼓、 荇菜、芣苢、夭桃、秾李,何尝 有修身齐家字, 皆意在言外,使 人自悟。”愚按: 此论不惟得风人 之体, 救经生之弊,且足以祛后 世以文为诗之惑。惟首句“约情 合性”四字,本乎《大序》“发乎 情、止乎礼义”之说为未妥。 《大序》非子夏作也。
赵凡夫云:“诗多曲而通、微 而著, 复有音节之可娱, 听之无 不兴感。”予尝谓《国风》妙在语 言之外、音节之中, 与凡夫之说 异而同。
赵凡夫云:“诗主含蓄不露, 言尽则文也,非诗也。”愚按: 风 人之诗,含蓄固其本体, 若《谷 风》与《氓》,恳款竭诚, 委曲备 至, 则又无不佳。其所以与文异 者, 正在微婉优柔,反覆动人也。
赵凡夫云:“读诗者字字能解, 犹然一字未解也。或未必尽解, 已能了然矣。”此语妙绝, 亦足论 禅。今之为经生者,于《国风》 搜剔字义,贯串章旨, 正所谓字 字能解、一字未解也。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杜维沫校点本 风人之诗, 诗家与圣门, 其 说稍异。圣门论得失,诗家论体 制。至论性情声气, 则诗家与圣 门同也。若搜剔字义,贯穿章旨, 不惟与诗家大异, 亦与圣门不合矣。
朱子云:“学者于诗, 须先去 了《小序》,只将本文熟读玩味, 仍不可先看诸家注解,看得久之, 自然认得此诗是说个甚事。”此谓 说诗当顺其文气之自然耳。
风人之诗, 最善感发人, 故 孔子曰:“诗可以兴。”如《魏风· 陟岵》云云, 朱子以为“孝子行 役,想像其父母念己之言”是也。 然不言己思父母, 而但言父母念 己, 则己思父母之情何如! 闻之 者皆足以感发矣。
《秦风》诸篇已去西戎之习,而有中夏之声。其《蒹葭》、《晨 风》、《渭阳》,语尤微婉。按季札 观周乐,歌《秦》,注谓歌所常用 之曲。 曰:“此之谓夏声。 夫能夏 则大, 大之至也, 其周之旧乎?” 故即《驷驖》田猎之诗,而末章 声气, 亦甚悠闲也。《小戎》三 章,托从役者家人思念之词,每 章前六句述车甲之盛,故其语森 严而矫峻,后四句叙思慕之情,故其语微婉而优柔。 王元美云 “《小戎》失之太峻”,以前六句言 耳。
《小雅大东》, 言天汉、织女、 牵牛、启明、长庚、天毕、南箕、 北斗, 于《雅》诗中为最奇。 《离骚》诡异之端, 实本于此, 然语益瑰玮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 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 者必此也。“可以”云者, 随所以 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 其兴 也深; 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 以其群者而怨, 怨愈不忘; 以其 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 之外, 以生起四情; 游于四情之 中, 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关雎》, 兴也; 康王晏朝, 而即为冰鉴。 “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观也;谢 安欣赏,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 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 于有诗。
“采采芣苢”,意在言先,亦在 言后, 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来思, 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唐人《少年行》云:“白马金 鞍从武皇, 旌旗十万猎长杨。楼 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想知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 此善于取影者也。“春日迟迟,卉 木萋萋;仓庚喈喈, 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 薄言还归;赫赫南仲, 玁狁于夷。”其妙正在此。训诂家 不能领悟,谓妇方采蘩而见归师, 旨趣索然矣。建旌旗,举矛戟, 车马喧阗, 凯乐竞奏之下,仓庚 何能不惊飞, 而尚闻其喈喈?六 师在道, 虽曰勿扰, 采蘩之妇, 亦何事暴面于三军之侧耶?征人 归矣,度其妇方采蘩, 而闻归师 之凯旋。故迟迟之日,萋萋之草, 鸟鸣之和, 皆为助喜。而南仲之 功,震于闺阁, 室家之欣幸, 遥 想其然, 而征人之意得可知矣。 乃以此而称南仲,又影中取影, 曲尽人情之极至者也。
始而欲得其欢,已而称颂之, 终乃有所求焉, 细人必出于此。 《鹿鸣》之一章曰:“示我周行”。二 章曰:“示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 三章曰:“以燕乐嘉宾之心。”异于 彼矣。此之谓大音希声。希声, 不如其始之勤勤也。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庭燎有辉”,乡晨之景,莫妙 于此。晨色渐明, 赤光杂烟而 𪒡, 但以“有辉”二字写之。唐 人《除夕》诗“殿庭银烛上熏天” 之句, 写除夜之景,与此仿佛, 而简至不逮远矣。“花迎剑佩”四 字,差为晓色朦胧传神; 而又云 “星初落”,则痕迹露尽。益叹《三 百篇》之不可及也!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苏子瞻谓“桑之未落, 其叶 沃若”,体物之工, 非“沃若”不 足以言桑。非桑不足以当“沃若”, 固也。然得物态,未得物理。“桃 之夭夭,其叶蓁蓁”,“灼灼其华”, “有贲其实”,乃穷物理。夭夭者, 桃之稚者也。桃至拱把以上, 则 液流蠹结, 花不荣, 叶不盛, 实不蕃。小树弱枝,婀娜妍茂为有 加耳。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胡 然我念之, 亦可怀也”,皆意藏篇 中。杜子美“故国平居有所思”, 上下七首, 于此维系,其源出此。 俗笔必于篇终结锁, 不然则迎头 便喝。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句绝而语不绝,韵变而意不 变, 此诗家必不容昧之几也。 “天命玄乌,降而生商。”降者,玄 乌降也。句可绝而语未终也。“薄 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 归宁父母。”意相承而韵移也。尽 古今作者, 未有不率由乎此, 不 然, 气绝神散,如断蛇剖瓜矣。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知“池塘生春草”、“胡蝶飞 南园”之妙, 则知“杨柳依依”、 “零雨其濛”之圣于诗; 司空表圣 所谓“规以象外,得之圜中”者 也。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谢灵运一意回旋往复, 以尽思理,吟之使人卞躁之意消。《小 宛》抑不仅此, 情相若, 理尤居 胜也。王敬美谓:“诗有妙悟, 非 关理也。”非理抑将何悟?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比亦不 容雕刻;关情者景, 自与情相为 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 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天情物理, 可哀而可乐, 用之无穷, 流而不 滞, 穷且滞者不知尔。……当知 “倬彼云汉”,颂作人者增其辉光, 忧旱甚者益其炎赫, 无适而无不 适也。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大雅》中理语造极精微, 除 是周公道得, 汉以下无人能嗣其 响。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李白云:“兴寄深微,五言不 如四言, 七言又其靡也。”此独谓 《三百篇》耳。若后来韦孟等作, 有何兴寄, 但如嚼蜡耳。《风》 《雅》中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 妇叹于室”,“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萧 萧马鸣,悠悠旆旌”,“其新孔嘉, 其旧如之何”等句,后千万世, 纵有能言, 更从何处着笔耶?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颜之 推爱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爱之。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谢)安 石以为有雅人深致。愚按: 玄与 之推所云,是矣; 太傅所谓雅人 深致, 终不能喻其指。
余因思《三百篇》,真如化工 之肖物。如《燕燕》之伤别, “籊籊竹竿”之思归;“蒹葭苍苍” 之怀人;《小戎》之典制;《硕人》 次章写美人姚冶;《七月》次章 写春阳之明丽,……《东山》之三 章:“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 于垤,妇叹于室”,四章之“其新 孔嘉,其旧如之何”,写闺阁之致, 远归之情, 遂为六朝、唐人之祖; 《无羊》之“或降于阿,或饮于池, 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或负其餱;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字字写生, 恐史道硕,戴嵩画手, 未能如此极妍尽态也。
论诗当先观本色。《硕人》 之诗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而尼父有“绘事后素”之说, 即 此可悟本色之旨。彼黄眉黑妆, 折腰龋齿,非以增妍,只益丑耳; 矧效西子之颦, 学寿陵之步者 哉?……综而论之,妙在本色, 如邢夫人乱头粗服, 能令尹夫人 望而泣下, 自惭弗如。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东山》篇,每章着“零雨其濛”四字,便尔悲凉。思家遇雨,别有一番无聊,不必终篇,已觉黯然魂销矣。末后只描写鹳鸣果实,蠨蛸熠熠,户庭寥落,雨景惨澹而已,此外不赘一语,愈觉 悲绝。《三百篇》中,有比兴赋互 用者,有赋事在前,比兴在后者, 皆以末后不注破为妙, 不独此诗 也。
冯定远云:“《雅》、《颂》多 艰深,《国风》则通易。《风》或 出于里俗,《雅》、《颂》必朝廷作 者为之。虽有寺人孟子辈,然皆 列于《雅》,亦必是当时能文者。《尚书》是朝廷文字, 语多难解, 非特古今言语不同。盖古之文人 锻炼文字,其体如此, 不以平易 者为善也。《孔丛子》中已有明 说。”
“本之《二南》以求其端, 参 之列国以尽其变, 正之以《雅》 以大其规, 和之以《颂》以要其 止”,朱子以为“学诗之大旨”,究 非作诗之本义也。 作诗本意在 “诗言志”内,“辞达而已矣”内, 方见得诗本性情。前贤言不及此, 所以近人只在言语词句上用工夫, 遂流于肤阔而不真切也。
《风》、《雅》、《颂》其体不同, 用于乡为《风》,用于朝为《雅》, 用于庙为《颂》,不待用意而体自 别。即如人说话,对妻子是一样, 对父母是一样, 对君公大人是一 样,致词各别, 而体于是乎分 矣。
《三百篇》如三皇五帝, 虽法 制多有未备, 然所以为君而治天 下之道, 无能外此者矣。
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 物连类以形之; 郁情欲舒, 天机 随触, 每借物引怀以抒之; 比兴 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之欢愉 惨戚, 隐跃欲传,其言浅, 其情 深也。倘质直敷陈, 绝无蕴蓄, 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 王子击好《晨风》,而慈父感悟; 裴安祖讲《鹿鸣》,而兄弟同食; 周盘诵《汝墳》,而为亲从征。此 三诗别有旨也,而触发乃在君臣、 父子、 兄弟,唯其可以兴也。读 前人诗而但求训诂,猎得词章记 问之富而已, 虽多奚为?
《三百篇》中,四言自是正体。 然诗有一言:如《缁衣》篇“敝” 字“还”字, 可顿住作句是也。 有二言:“鲿鲨”、“祈父”、“肇禋” 是也。有三言:如“螽斯羽”、“振 振鹭”是也。有五言:如“谁谓 雀无角”、“胡为乎泥中”是也。 有六言:如“我姑酌彼金罍”、“嘉 宾式燕以敖”是也。至“父曰嗟 予子行役”、“以燕乐嘉宾之心”, 则为七言。“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则为八言。短以取劲,长以取,疎密错综,最是文章妙境。
《二南》、 美文王之化也。然 不著一修、齐、治、化字,冲澹 愉夷, 随兴而发,有知如妇人, 无知如物类, 同际太和之盛, 而 相忘其所以然, 是王风皞皞气 象。
诗有不用浅深, 不用变换, 略易一二字,而其味油然自出者, 妙於反复咏叹也。《芣苢》、《殷 其雷》后, 张平子《四愁》得 之。
庄姜贤而不答, 由公之惑于 嬖妾也。乃《硕人》一诗,备形 族类之贵,容貌之美,礼仪之盛, 国俗之富, 而无一言及庄公,使 人言外思之, 故曰主文谲谏。
《陟岵》, 孝子之思亲也。三 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 而 不言己之思父、母与兄。盖一说 出, 情便浅也。情到极深,每说 不出。
《鸱鸮》诗连下十“予”字, 《蓼莪》诗连下九“我”字, 《北 山》诗连下十二“或”字,情至 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后昌黎《南 山》用《北山》之体而张大之, 然情不深而侈其词, 只是汉赋体 段。
颜之推爱“萧萧马鸣, 悠悠 旆旌”,谢玄爱“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四语, 予最爱《东山》三 章:“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鹳鸣 于垤, 妇叹于室。”末章:“其新孔 嘉, 其旧如之何?”后人阖情胎源 于此。又爱“蒹葭苍苍, 白露为 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苍凉 瀰渺, 欲即转离,名人画本, 不 能到也。 明陈卧子谓秦人思西周 之诗, 卓然特见。
《大》《小雅》皆丰,镐时诗 也。 何以分大小? 曰: 音体有大 小, 非政事有大小也。杂乎《风》 之体者为小, 纯乎《雅》之体者 为大。试咏《鹿鸣》、《四牡》诸 诗, 与《文王》、《大明》诸诗,气象迥然各别。
《斯干》考室,《无羊》考牧, 何等正大事,而忽然各幻出占梦, 本支百世,人物富庶, 俱於梦中 得之,恍恍惚惚, 怪怪奇奇,作 诗要得此段虚景。
《大东》之诗,历数天汉牛斗 诸星。无可归咎, 无可告诉, 不 得不怅望于天; 若此时之天, 非 西周盛王时之天者然。 司马子长 云:“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得 之矣。
《文王》七章,语意相承而下, 陈思《赠白马王》诗,颜延之《秋 胡行》,祖其遗法。
美盛德之形容, 故曰《颂》。 其词浑浑尔,穆穆尔,不同《雅》 音之切响也。《记》曰:“清庙之 瑟, 朱絃而疏越,一唱而三叹, 有遗音者矣。”故可以感格鬼神。
周《颂》和厚, 鲁《颂》夸 张, 商《颂》古质, 比《颂》体 之别。
《大雅》三颂, 与典谟、训诰 无异。而诗人宛转之致, 风人温 厚之辞,所谓“情动于中,嗟叹 之不足而咏歌之”者,则具于《国 风》、《小雅》,潜玩长吟, 众妙毕 出。
《小戎》四章,奇文古色,斑 斓陆离。读至“在其板屋, 乱我 心曲”二语, 逸情绝调,悠然无 尽。今之学诗者,无论古体近体, 凡收处皆当从此神会。
《三百五篇》散见于《周官》、 《仪礼》、《戴记》、《左氏内外传》、 《孝经》、《论语》、《孟子》及百家 子史之书, 百倍于他经, 以是知 诗歌之感人无穷, 故为教广。
《诗序》:“风,风也。风以动 之。”可知风之义至微至远矣。观 《二南》咏歌文王之化, 辞意之微远何如?
《颂》固以美盛德之形容, 然 必原其所以至之之由, 以寓劝勉 后人之意, 则义亦通于《雅》 矣。
《雅》、《颂》相通, 如《颂》 《闵予小子》、《访落》、《敬之》、 《小毖》近《雅》, 《雅》《生民》、 《笃公刘》近《颂》。
“穆如清风”,“肃壅和鸣”,《雅》、《颂》之懿, 两言可蔽。
《诗》,自乐是一种,“衡门之 下”是也; 自励是一种,“坎坎 伐檀兮”是也;自伤是一种,“出 自北门”是也;自誉自嘲是一种, “简兮简兮”是也; 自警是一种, “抑抑威仪”是也。
真西山《文章正宗纲目》云: “《三百五篇》之诗, 其正言义理 者盖无几, 而讽咏之间, 悠然得其性情之正, 即所谓义理也。”余 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 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 篇》之遗意也。
☚ 古诗诗话集锦 楚辞 ☛ 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的内容,按作品性质和乐调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国风”,就是各国土乐,是当时各诸侯国所辖各地区的乐曲,即民俗歌谣之诗。“雅”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周天子王城附近之乐。“雅”分“大雅”和“小雅”。“小雅”中的诗歌比“大雅”晚,风格上比较接近“国风”,“雅”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民歌。“颂”是朝廷祭祀鬼神赞美功德的乐歌。“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檜、曹、豳,共160篇。这是《诗经》中民歌的核心,是《诗经》的精华,表达了劳动人们反压迫、反剥削,追求理想的思想。“雅”共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大部分是叙述周的祖先重要史迹和武功,如《公刘》《绵》之类,保存了我国最早的一些史诗。“小雅”大部分是西周衰微以后的政治讽喻诗,出自贵族文人之手。“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的表达形式,主要采用四字句和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富有变化,完全随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而定。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复回旋的形式加重抒情成分,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和感染力。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使其特征更突出、更鲜明,或更能暴露其本质;兴,是起兴或发端,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眼前之景,然后引出所要歌咏的事。“国风”多用比和兴,“大雅”多用赋。《诗经》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历代的诗歌作者,没有一人不向《诗经》学习,并继承这一优良传统。 诗经 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置“五经博士”,始与《书》、《礼》、《易》、《春秋》等并以经名。诗歌总集。三百零五篇。按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依《毛诗序》的说法:“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风》有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凡一百六十首。多采自今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和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一带民歌,大抵为周初至春秋中作品,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作了广泛而深刻的反映,有的诗篇展现了农奴的生活境遇,揭露和控诉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豳风·七月》和《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些作品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昏庸和荒淫无耻,前者如《秦风·黄鸟》,后者如《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陈风·株林》以及《齐风》中的《南山》、《敝笱》、《载驱》等。也有一些劳动诗,如《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等,也有一些反映战争和徭役的诗作。《国风》中表现爱情生活的诗篇是相当丰富而缤纷多彩的,其中有的写欢会之喜,如《邶风·静女》,《郑风·溱洧》等;有的写相思之苦,如《王风·采葛》、《召南·草虫》等;有的表现对爱情生活的迫切渴望,如《召南·摽有梅》;有的表现对爱情生活遭受的束缚,如《郑风·将仲子》;也有写弃妇之诗,如《邶风·谷风》、《卫风·氓》等。《诗经·国风》中表现爱情生活的这类诗篇,长期以来一直广为流传。 《毛诗序》又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小雅》七十四首,大抵产生于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一部分是宴会乐歌,大部分是反映统治阶级危机并对此表示忧虑的政治诗,有些则表现了周王朝与四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与战争。《大雅》三十一篇,有祖先神祭歌如《生民》,有英雄祖先颂歌如《公刘》、《绵》,这些都是周代的史诗。但《大雅》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在于那些直接斥责最高统治者的讽刺诗,这些政治抒情诗是对周代厉王、幽王时期的政治混乱和统治危机的实录,对研究周代政治有史料价值。 《毛诗序》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颂》分三部分,《周颂》三十一首,都是西周初年的作品。作为宗庙祭祀的乐章舞曲,其内容多为宣扬周人以“德”配“天”的观念和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作为庙堂乐章,《周颂》主要是宣扬伦理思想的“德”、“孝”和等级制度造成的“威仪礼法”以及作为其化身的“天命”观念,宣扬抽象的道德观念,使用概念化的庄严语言,追求神秘的形式,这些特点使《周颂》成为典型的说教诗。《周颂》中还有一些春夏祈谷,秋冬报成的祭歌,其中以《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为代表。这些作品反映了西周农奴们在集体方式下进行大规模农业劳动的真实情况,对于了解当时的宗教仪式和农业生产等情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史料。《鲁颂》四篇,大概是公元前七世纪鲁国(今山东曲阜)的作品,歌颂统治者鲁僖公。《商颂》五篇,产生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之间,是殷商贵族祭祀祖先的颂歌。《那》描述祭祀的情形和场面,是迎牲前所用之歌,因而言及乐器演奏及歌舞之事;《祖烈》则为迎牲后之乐歌,故特别铺写祭祀时酒馔之美。由此可以看到商族祭祖的盛况及礼俗。《商颂》中的另外三首诗歌颂暴力与武功,都是具有史诗因素的颂歌,保留不少关于商族祖先和历史的神话传说。《商颂》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诗中塑造的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殷商奴隶制的特征及商人对暴力的崇尚。 《诗经》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生活是十分广阔的,这使它成为中国古代的诗史。在文学上,《诗经》的艺术成就也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诗经》的作者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善于选择典型的、带有本质性的生活现象和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细节来展现现实和抒发感情,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诗经》中的优秀诗篇,无不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无不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质朴的形式,歌唱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这些诗歌往往具有特别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表现出一种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其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创作方法,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的方法。这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既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既可以用于对话,也可以用于描绘;既可以叙述全景,也可以描绘一场面。《诗经》对赋法的运用是普遍的、大量的,而且也是非常成功的。“比”即比喻,打比方。《诗经》比的手法的运用也是极为广泛的,同时,比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用以比方具体事物,有的用以说理,有的用以写人,有的用以形容心理、情绪;有明喻,有暗(隐)喻,有借喻,有博喻,也有的通篇用比体,等等,不一而足。“兴”是诗歌的引起,在艺术上有很大作用,或寄寓,或象征,或渲染,或起韵,或引起联想,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避免了诗歌的呆板干瘪、枯燥无味。 第三,高度的语言艺术。《诗经》的语言丰富多采而且富于音乐美,其用韵格式确定了后代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对形成我国诗歌格律的民族形式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另外,在句法、章法上也具鲜明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二节拍的四言句,但在某些诗中,出现了杂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乃至七言、八言等各种长短不齐的句子,这里已经包含着一种新诗样式的萌芽,含孕着后代各种诗体的胚胎。《诗经》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章节回环复沓,这是民歌经常使用的形式。《诗经》中大量使用的这种重章迭唱的章法,在艺术上收到了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诗经》曾经秦火,西汉时期,传习《诗经》者有四家: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和鲁人毛亨。或以国名,或以姓氏,称为鲁、齐、韩、毛。鲁、齐、韩三家传的是“今文经”,在西汉时立有博士,盛极一时。东汉时,经学大师郑玄作《毛诗传笺》,《毛诗》始盛,而且影响极大。唐孔颖达作《毛诗正义》之后,《毛诗》的地位更高了。从宋代开始,“经学”上出现了所谓的“宋学”,有别于传统的“汉学”。在《诗经》研究上,以宋代朱熹《诗集传》、王质《诗总闻》为代表。“宋学”在元、明两代以至清初一直占统治地位。有清一代,经学最盛,其成果远远超过以前各代。不管是从文字、声韵、训诂方面,还是从名物考证、解说经义各方面来说,其精审、深醇、广博,都远非汉学和宋学可比拟,出现了一批有力度的著作,如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朱鹤龄《诗经通义》等,针对宋以来疑序、乃至废序的倾向,力斥宋学之非以弘扬汉学。姚际恒《诗经通论》、崔述《读风偶识》、方玉润《诗经原始》等诋汉讦宋,两斥其非,从文学的角度探索《诗经》,这是其极其可取之处。乾隆、嘉庆以后,朴学日盛,对汉儒文字、声韵、训诂方面之长加以昌扬发展,建立了多学科的体系,形成乾嘉学派,这一派在《诗经》研究上更是成绩斐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推陈奂《诗毛氏义疏》。在“今文”三家诗的辑轶方面,则以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成就最大。今人研究《诗经》的著作亦层出不穷,如吴闿生《诗义会通》、林义皇《诗经通解》、于省吾《双剑誃诗经新证》、《泽螺居诗经新证》、闻一多《风诗类钞》、《诗经新义》、余冠英《诗经选译》、高亨《诗经今注》等等,不可胜数。台湾在《诗经》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有:中央研究院院士屈万里《诗经释义》、《诗经选注》、《诗经诠释》,辅仁大学教授王静芝《诗经通释》等。 《诗经》 诗歌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崇儒,始称《诗经》。共收诗歌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而无辞。诗经中绝大多数的创作年代已不可考;可考者,最早的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最晚的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这些诗都是合乐歌唱的,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风》、《雅》、 《颂》三大类。《风》是地方乐调,有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 豳、陈、曹, 计160篇。《雅》是正乐,是西周中央王畿的乐调, 分《小雅》和《大雅》; 《小雅》74篇, 《大雅》31篇。《颂》是庙堂乐歌,有《周颂》(31)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现实状况,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诗歌比较成熟地运用了赋、比、兴等文学创作方法。赋、比、兴与风、雅、颂又合称为“六义”或“六诗”。 诗经 儒教经典。收集有古代乐歌歌词三百零五篇,所以简称为 《诗》 (诗的原意就是 “言志” 的歌词) 或 “三百篇”。《诗经》分为 “风”、“雅”、“颂” 三大类,“风” 是周王朝属下各诸侯国的地方乐歌,所以又称 《国风》; “雅” 的意思是 “正”,是周王朝直辖区的乐歌,其中包括朝聘燕享等仪式上表演的礼乐;“颂” 的意思是 “舞容”,是祭神的宗教音乐,祭祀天地祖宗之神时,要载歌载舞,赞美人王的功德,即所谓 “舞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故称“颂”。其创作时代上至周初,下迄春秋中期,是中国最早的乐歌总集,系周王朝的乐官所编辑,作为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教科书。古今对《诗经》 的理解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从汉代开始,经学家就认为 《诗经》 是孔子删定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诗原来有三千余首,孔子删去其意义重复的篇章,取其可运用在道德教化上的三百余首,编成了这部《诗经》。又说,这三百余首歌词,都经过孔子弦歌正音,以求符合雅颂的标准。也就是说,《诗经》是孔子垂教后世的法典,绝不是现代文学意义上的诗歌总集。孔子论《诗经》 的特点,说是 “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这种看法就成了历代经学家阐释 “三百篇” 的基本前提。在这一前提之下,汉代今文经学家各抒己见,发挥 “三百篇” 的微言大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致董仲舒、刘向都有 “《诗》无达诂”的感慨。古文经学家则根据 “以史证诗” 的原则,对 “三百篇”都作了题解,这就是著名的 《毛诗序》。在南宋理学家朱熹推翻汉儒旧说之前,《毛诗序》 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 《诗经》 的理解。例如 《国风》,今人说这大都是 “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的民歌。但在古代,并不这样理解。《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据《毛诗序》,这首诗的主题是:“惧谗也。”说的是大臣出使在外,担心自己被君主身边的小人离间,所以有 “一日三秋” 之叹。《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据《毛诗序》,这首创造了“秋水伊人” 经典意象的名诗的主题是: “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伊人” 就指的是 “知周礼之贤人”,而不是有情人企慕的对象。古代经学家将其中的男女等意象看成是一种象征,一种比喻,就象 《楚辞》 中的 “香草美人” 那样,而且给这种借男女等意象来 “言志” 的表现手法取了一个名字,叫作 “比兴”。有了这个“比兴”,《国风》 中的男女之诗自然成了 “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的咏叹调,于是就有了垂教后世的意义。今人在解读这些诗篇时,先假定它们是民间创作,再假定作者是远离政治舞台的普通男女,于是从字面上看,当然就成了情歌。这种看法,南宋理学家朱熹已开其端。他认为汉儒的 “比兴” 说完全曲解了诗人之意,于是重新注释 《诗经》,将男女之诗斥为 “淫诗”,认为孔子把这些 “靡靡之音” 编入 《诗经》中,是作为 “反面教材”,让后世读者知道 “人欲横流” 的种种丑态,所以孔子说: “ 《诗》 可以观。”孔子所说的 “思无邪”是要读诗之人思想端正,而不是说作诗之人心中都不存邪念。其实,《诗经》 中诸如此类的作品,其主题究竟是什么,是永远说不清的问题。汉儒 “《诗》无达诂” 的感叹,已经触及到阐释学上的这一难题。简而言之,古人心中的《诗经》 与现代读者心中的 《诗经》 常常是两部书。 诗经 [原文](节选) 风·邶风 击 鼓 (记述战士久戍在外,对家人怀念不已,恐怕不能偕老白头)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雅·小雅 采 薇 (戍卒在归途中,忍饥受寒,更想起戍边的艰苦,因而发出哀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荤狁之故。不遑启居,荤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监,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荤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何草不黄 (出役士兵的怨诉。多时奔走四方,家人不得团聚)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雅·大雅 大 明 (诗赞美文王武王克商而有天下。从商事写起,引起下文,着重写王季、文王得到好的配偶,生了贤子孙,兴旺周家。末写武王伐商,武功辉煌)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商,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矣。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佑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皇 矣 (诗描写周家的兴起,着重写王秀、文王的父德,详细记叙文王伐密伐崇的武功,生动具体,气势磅礴)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灾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列。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常 武 (宣王自将伐徐,命皇父帅师以平定之。诗人赞美王师之威武雄壮,而归结以文德服人)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潢,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颂·鲁颂 閟 宫 (诗赞美僖公,从其远祖美嫄、后稷、大王、文、武、周公的功绩写起,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叙僖公之功业,则以祀、戎二事为重点描绘,突出其伐淮夷之功,文多溢美,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此处只节选两段)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稼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公车千乘,朱英绿滕,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承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寿胥与试。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颂·商颂 长 发 (诗写商之祖先契的诞生及其立国,又写相土的威武,而重点则铺写汤的功业,伐桀而有天下,并得贤相伊尹)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戎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道。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庞。何天之龙,不震不动,不戁不竦,敷奏其勇,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殷 武 (诗写汤孙殷高宗伐荆楚武功,并臣服各地诸侯。旧说以为祀高宗,可供参考)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厥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断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鉴赏]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尊称为《诗经》,以后历代均沿用它作为书名。它编成于春秋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诗歌总集,又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较早的诗集之一。 《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分周南、召南、邶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等十五国风;《雅》又分小雅、大雅;《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几个部分。这里一般认为《风》即地方土调,《雅》是所谓正声(朝廷的乐调),《颂》是庙堂乐章。 《诗经》的编辑成册,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44年)记载,吴公子札聘鲁,请观周乐鲁乐工为他歌奏的诗,以及他对各类诗歌的评论,其次第和现行本子《诗经》相同,只是《豳风》、《秦风》是在《魏风》、《唐风》、《陈风》的前面,而“自郐以下无讥焉”,则是他认为《郐风》、《曹风》没有评论的必要。所以从这一史实可以说明:《诗经》这部书在那时或早于那时就已编成了。又据《史记》等书记载,孔子曾删定《诗经》。故《诗经》编成于春秋是无疑的。 《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也即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五百年。其中《国风》的写作时间贯串《诗经》所反映的整个时代,《周颂》产生于西周前半期,《大雅》产生于西周,《小雅》产生于西周末东周初,《鲁颂》、《商颂》产生于东周春秋时期。这五百年,是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走向衰亡的时期。也是周王朝从盛到衰的时期。这时期,有所谓成康之治、厉王被放、宣王中兴、幽王遭杀、平王东迁以及春秋时代各国诸侯的活动,《诗经》正是这五百年中的产物,反映这五百年的历史时代。 《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对中国二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诗经》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由于它产生的时间早,因此反映的军事资料史料价值也很高。它们记叙的军事方面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古代帝王用兵之道 《大雅·公刘》写公刘行师之法,《大雅·皇矣》、《大雅.大明》、《商颂·长发》、《商颂·殷武》分别写周文王、周武王、商汤、殷王武丁的用兵之道。这几首诗歌反映了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方式。如《大雅·皇矣》详细记叙了文王伐密伐崇的武功,主张“无然畔援,无然歆羡。”就是说不要跋扈妄然出兵,不要贪心侵入人地。同时,作战时要“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代崇墉”要首先考虑谁是自己的盟国,紧密团结自己的兄弟,用钩援梯和临冲车去攻打崇侯的都城。 二、反映了当时车战的一些实际情况 《小雅·采薇》描写“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意思是高大兵车谁乘坐?是将帅们驱驰来回往返。车上乘坐的是将帅,兵士凭它作隐蔽。《大雅·皇矣》“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意思是临冲战车缓缓动,崇侯城池高又雄。都是当时车战的实际情况描写。 三、反映了古代训练、出征的一些情况 《小雅·采芑》,内容是赞美周宣王卿士方叔率军出征,克狄制胜的。全诗共四章,前三章详细叙述了方叔治兵,末章赞美其成功。从车马装备、主将戎装,到进退号令、队伍阵容,都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活画出一幅古代出征前的练兵图。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已有谋略思想,赞扬主将“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有好的克敌谋略。 四、反映了古代军制情况 《小雅·瞻彼洛矣》:“以作六师”,《大雅·常武》:“整我六师”,都是统帅六师的意思。可见当时军队已有建制。《鲁颂·厥宫》:“公车千乘”,“公徒三万”,指鲁僖公兵车有千乘,部队有三万。这些都是古代军制最早的记载。 五、反映了当时战争的频繁,士兵生活的艰苦,妻子思夫,丈夫思归,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战情绪 这一类诗篇主要在《国风》和《小雅》中,比较典型的是《豳风·东山》、《小雅·何草不黄》。其中描写了军营的非人生活,风餐露宿,住在战车底下(“敦独宿,亦在车下”)。并发出愤怒的呼声,为何把他们不当人(“独为匪民”),不是野牛不是虎,为何总在旷野中劳苦(“匪儿匪虎,率彼旷野”)。 《诗经》记载的军事资料虽然都很简单,但在西周以前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便显得十分可贵了。 诗经 诗经(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 金开诚著 中华书局1963年2月第1版,1980年8月第2版。本书系介绍有关 《诗经》的知识小丛书。目的在于帮助读者了解 《诗经》的来龙去脉。为了读者阅读方便起见,书中引用的诗篇一般都附了今译,其中大部分采自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本书第五章采用朱自清先生的 《诗言志辨》和顾颉刚先生的 《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中不少论点,是一部较好的浅近而又实用的 《诗经》参考书。 ☚ 国风今译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 诗经 诗经(中国历史小丛书)阎振益著 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1983年6月修订再版 本书系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分5个专题。我国上古的歌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内容、《诗经》的艺术技巧和《诗经》的地位和影响,较详细地给予介绍和论述。是一部很实用的《诗经》普及读物。 ☚ 泽螺居诗经新证 诗经译注 ☛ 诗经shī jīng我国第一部古代诗歌总集,保存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后来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哥儿已念到第三本~ 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九·199)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詩 > 詩經 詩經 shījīng 即《詩》。 诗经【同义】总目录 诗经三百篇 诗经诗总集。春秋佚名辑。《诗经》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辑有从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五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笙诗”,只存目无诗)。《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曰“诗三百”。及汉世,被朝廷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古有采诗及献诗制度。《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大体为朝廷派“行人”到民间采集的民歌,借以观察民情风俗,审知政治得失者;雅、颂部分当是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中给天子的献诗。《史记·孔子世家》中谓“古者诗三千余篇”,经孔子删订,存三百○五篇。今经学者考证,《诗经》经多人长期搜集整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孔子出生之前最后编定成书,且孔子尝言“诗三百”,是孔子未曾删诗。“诗”原是配乐的歌词,与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经春秋战国的战乱,乐舞失传,仅存歌词(皆四言诗),即今之《诗经》。此书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诸说。诗之“六义”(或“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者诗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即前三者为不同体制,后三者为表现手法。至于《毛诗序》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观点,对《诗经》的一种曲解。《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共一百六十篇,是各诸侯国的风土歌谣,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一百○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七十四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共四十篇。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总计三百○五篇。《诗经》早在春秋时代即已广泛流传,儒家奉为言志、外交、教育子弟的教本。秦火之后只靠口头传诵,有少数散佚。汉初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齐(辕固生)、鲁(申公)、韩(婴)三家诗,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属今文经学;《毛诗》则属古文经学。《鲁诗》、《韩诗》汉武帝时并设博士之官传讲。《齐诗》于汉景帝时亦设博士讲学。其后《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南宋。今仅存《韩诗外传》六卷。而《毛诗》独传。《毛诗》相传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初由鲁人毛亨传给毛萇,即所谓《毛传》。西汉时尚未立于学官,至东汉遂盛行 章帝时立于学官。经学大师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均治《毛诗》,使我国这部最早的诗歌总集的高度思想艺术成就得以发扬。《郑笺》(郑玄《毛诗传笺》)之后,《毛诗》独行于世。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广泛影响后世诗学的发展。研究《诗经》,代不乏人,著作不下千种。重要参考书有郑玄《毛诗传笺》、朱熹《诗集传》及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等。 诗经中国西周至东周春秋时期的诗歌汇集。据传系孔子编纂删定,用以教授弟子。汉以后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共305首。其中有周朝史吏从各诸侯国搜集到的土风歌谣,也有公卿大夫所献乐章和谏讽自规之作。全集分“风”、“雅”、“颂”三编。《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俚曲,包括15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收入160篇。《雅》诗是西周王室的宫廷诗篇,分《大雅》和《小雅》,共收入105篇。《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诗是周王和诸侯的宗庙祭祀的乐篇,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收入40篇。全集诗文内容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和周王畿地区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和社会文化观念等。其中反映早期宗教道德向世俗道德观过渡的有怀疑天命的思想,《大雅·大明》:“天命靡常”。《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有的诗反映了对劳动的赞美,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提出抗议。《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小雅·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在家庭生活上提出“孝”作为道德规则,《大雅·下武》:“孝思维则。”兄弟之间提倡“和乐”;夫妻之间提倡“如鼓琴瑟”(《小雅·常棣》),相亲相爱;朋友之间提倡“辑柔尔颜”(《大雅·抑》)。还宣传了“乐酒今夕,君子维宴”(《小雅·頍弁》)的及时行乐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诗经》是研究周朝社会伦理思想的珍贵史料,对后世社会文化、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主要注疏本有汉毛苌《毛诗》,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南宋朱熹《诗集传》,明王夫之《诗广传》,清魏源《诗古微》、陈奂《诗毛氏传疏》等。 《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编成于春秋时代,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首。分风、雅、颂3类。风(国风)是地方曲调,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160篇,包括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 诗经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定,但不可靠。原称《诗》,汉代被奉为经典后,始称《诗经》。本与乐舞结合,后代仅存歌辞。收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歌谣,多为民歌,共160篇。“雅”为西周天子辖区的雅乐歌辞,共105篇。又分大、小雅,前者31篇,用于诸侯朝会; 后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宗庙祭祀舞曲歌辞,共40篇,又有周、鲁、商之别。多产生于黄河流域,不少产生于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它广泛反映了周代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和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结构回环复沓,语言丰富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注本很多,重要的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 ☚ (二)先秦至隋代文学作品 生民 ☛ 诗经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定,但不可靠。原称《诗》,汉代被奉为经典后,始称《诗经》。本与乐舞结合,后代仅存歌辞。收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歌谣,多为民歌,共160篇。“雅”为西周天子辖区的雅乐歌辞,共105篇。又分大、小雅,前者31篇,用于诸侯朝会; 后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宗庙祭祀舞曲歌辞,共40篇,又有周、鲁、商之别。多产生于黄河流域,不少产生于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它广泛反映了周代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和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结构回环复沓,语言丰富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注本很多,重要的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 ☚ (二)先秦至隋代文学作品 生民 ☛ 诗经 278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只称《诗》,后世称为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晋代以后 “毛诗” 比较通行。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对中国2000多年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史料。 ☚ 先秦诸子散文 国风 ☛ 诗经 268 诗经周代诗、歌、舞的集成。《诗经》的颂、雅、风记录了周代的礼仪舞蹈,祭祀舞蹈,及各诸侯国的民风、民俗舞蹈。古代的诗、歌、舞本是一体的,只是因为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记录舞蹈之形和音乐之声,而只留下具有文学价值的诗,但我们可以从中扑捉到舞蹈的形象和音乐的节律。如《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显然,这是一个节日集市上的民俗舞,其诗歌的节奏感极强。再如《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这是一个女子观看自己的情人在跳“武舞”和“文舞”的情景。诗经的四言诗和当时流行的舞蹈音乐节奏有密切关系。 ☚ 舞蹈著作 中国舞蹈发展史 ☛ 诗经 《诗经》shijing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因儒家将它列为经典,故称《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 “风”、“雅”、“颂” 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 《大雅》、《小雅》,颂有 《周颂》、《鲁颂》、《商颂》。时间大致从周初至春秋中叶;地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据近人统计,《诗经》中涉及的动物超过90种(六畜因毛色、年龄之不同而异其名者,还不计在内),植物132种 (其中风部100种,雅部29种,颂部3种),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已认识上百种动物和百余种植物了,这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此书在我国亦素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论语·阳货》) 而见称。 ☚ 沃森和克里克 内经 ☛ 诗经 《诗经》shijing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篇(另有“笙诗”6篇,仅有篇名,为后人妄加),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的作品,约成书于春秋中叶。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书,遂有《诗经》之称。 ☚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 楚辞 ☛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后世称为《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因而有“《诗》三百”之称。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 《雅》包括 《大雅》 和 《小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相传“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后人或认为书中不少作品的辑集与这种采诗制度有关。又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是孔子删定的,近代有人对此种说法提出异议。其中《国风》部分,是各国的土乐民歌,为《诗经》的精华部分。不少篇章描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剥削和压迫的愤怒、不平,反映了他们的劳动和爱情。《雅》大部分是士大夫的乐歌,其中被称作“变雅”的贵族讽谕诗,反映了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表现了对周王朝政权趋于衰落的不安和忧虑。这是《雅》中较有价值的部分。《颂》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祈福禳灾、祭祀鬼神、祖先的庙堂之音,其中一些诗虽然提供了周兴起、周初经济制度和生活的若干情况,但其作用仍然在于歌功颂德,宣扬统治者承天受命的宗法思想。《诗经》中的诗以四言为主,普遍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朴实、优美,韵律和谐,写景、抒情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诗经》毁于秦火,到汉代传诗者有申培的鲁诗、辕固生的齐诗、韩婴的韩诗、毛亨和毛苌的毛诗,共四家。现所传的《诗经》是毛氏所传的。 ☚ 九歌 三家诗 ☛ 诗经 《诗经》Shijieng又称《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周代诗歌305篇,大致为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5世纪),约500多年间的作品。诗篇的来源,一是周王朝自下而上采集的民间歌谣,由乐官整理加工后献给天子;二是周王朝公、卿、大夫和士进献的讽谏及歌功颂德的作品。周王室乐官不断采集编选,到春秋中期,《诗经》一书已初具规模,又经孔子整理修订,遂成定本。《诗经》分“风”、“雅”、“颂”3部分。“风”绝大部分是地方民间歌谣,也有极少数贵族作品。其中共收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国风”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现了奴隶们的愤怒和反抗,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主要是贵族作品。“大雅”全部是西周作品,“小雅”兼有春秋作品。这些诗篇歌颂太平盛世及周族的祖先,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颂”有“周颂”、“鲁颂”、“商颂”3部分,计40篇,是贵族在宗庙祭祀时的歌舞乐章,全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周颂”叙述了周族的起源,歌颂周先王的业绩和王室的文治武功。“鲁颂”主要歌颂鲁僖公的才略功业。“商颂”则是宋国歌颂其祖先——殷商先王业绩的颂歌。《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状况,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汉代《诗经》被奉为经典,此后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著述繁多。目前通行的《毛诗正义》有《十三经注疏》本,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中华书局有新印本。南宋朱熹撰《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新印本。清代马瑞辰的《毛诗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和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都是较好的读本。 ☚ 尚书 左传 ☛ 诗经 《诗经》Shijing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称作《诗》,从汉代起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诗经》。其中收录作品305篇,它们产生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2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7世纪),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作品。相传周朝设有采诗官,定期到民间采集歌谣,各级公卿大夫也常向朝廷献诗。这些作品经过朝廷乐官的整理编订,逐渐形成了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诗》是各级贵族学校的教材,诸侯和大夫也常在外交场合赋诗,儒家对它尤为重视,用它教授弟子并经常在著述中称引。秦始皇焚书之后,《诗》由于儒者的口头传授而保存下来。汉初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都已亡佚,只有由鲁人毛亨、毛苌传授的《毛诗》流传至今。《诗经》中的作品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的不同,分成“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各诸侯国的地方音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简称《国风》。其中大部分作品出自下层人民之手,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风格质朴清新,是《诗经》中的精品。“雅”是周朝国都周围地区的音乐。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各级贵族的作品。大雅产生较早,其中有一些周朝的史诗,还有不少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品。小雅产生较晚,除了一部分表现各级贵族闲雅生活的作品外,不少作品反映了西周后期政治的腐败,批评了统治者的昏聩荒淫,有一定讽谏意义。“颂”是用于庙堂祭典的舞曲。颂诗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主要用于各种祭典,风格雍容舒缓,缺少文学色彩。但其中的一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有一定史料价值。《诗经》中很多作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产物,它们对现实生活作了具体逼真的表现,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前人把《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赋是用铺陈的方式直抒其情,直述其事,适于对表现对象作细致逼真的刻画。比就是譬喻,《诗经》中的譬喻用得非常灵活,使作品生动形象。兴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开头,是先借他物为发端以引出表现对象的手法,在诗中具有联想和象征作用,能使作品更加委婉巧妙,含蓄隽永。赋、比、兴手法常在作品中交错使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诗经》中主要是四言诗,也有少量杂言诗。它们普遍采用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方式,造成回环往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作品的语言丰富精彩,生动传神,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善于运用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生动细致地抒情状物,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诗经》在历史上是读书人的必读书。它的写实传统、赋比兴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经》的重要注本有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南宋朱熹的《诗集传》以及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 ☚ 中外作家、作品 楚辞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 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6篇 “笙诗”,只存篇名。在先秦,《诗经》称为 “诗” 或 “诗三百”,到汉代被朝廷尊为经典,才称为 《诗经》,此名沿用至今。 ☚ 2.古代文学作品 楚辞 ☛ 诗经本名《诗》,汉代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编成于春秋中叶,产生于今陕、晋、豫、鲁、鄂等地,反映500年间社会现实。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国风》部分,学者一般认为是民间诗歌,多揭露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最有价值。《雅》、《颂》部分,或宴会乐歌,或祀神祭祖,虽也有些暴露时政之作,但以歌功颂德、宣扬天命为多。形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三五六言,也有七八言等。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其优秀篇什,语言丰富多采,朴素优美,音节和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汉代有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前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后逐渐衰亡。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毛诗》为古文诗学,魏晋以后通行,有汉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宋朱熹《诗集传》则杂采《毛诗》、《郑笺》,间有三家诗义。《诗经》对中国2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 诗经 诗经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起称为《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情风貌、阶级关系。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定成书,其作者不可考。《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结合的形式,后因社会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下歌词,即成为现在所见的一部诗集。其作品按音乐上的不同特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指各诸侯国民间流传的乐歌,所说的“国风十五”,就是指15个诸侯国的民歌,共160篇。是《诗经》中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部分。“雅”是西周王畿地区(天子京城一带)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舞曲,共40篇。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的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人民对征战的厌恶,有的记叙奴隶的生活,有的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者的无耻丑行,有的歌颂劳动人民的纯真爱情,有的表现妇女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和为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精神,等等。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单纯开朗的性格和质朴纯洁的心灵。《诗经》所涉及地域很广,是朝廷派专员到民间“采诗”而得。《诗经》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是平铺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经》作品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很大。《诗经》的句式以四言诗为主,也有杂言,灵活多变。基本风格特点是纯朴自然,善于运用章节的回环复沓来表达思想感情,词汇丰富,韵律和谐,并大量使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增强了音律上和修辞上美的效果。《诗经》中修辞造句的方法、语言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影响。《诗经》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孔子把它作为教本。遭秦焚书之后,在汉朝重新得到流传,主要有齐、鲁、韩、毛四家,后齐、鲁、韩三家逐渐衰废,只有毛诗流传至今。《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现实、描写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的《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有法文、英文、德文等《诗经》的译本。 ☚ 宋玉 离骚 ☛ 诗经shī jīng《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枲耳(12)。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相传周王室有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的制度,称为“采诗”后人或以为其中不少作品的辑集与这种制度有关。又据《史记》记载,认为系孔子所删定。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另见诗)。 诗经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诗三百》,汉代始称为《诗经》。相传春秋时期由孔子编定。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各地民歌,质朴自然,文学价值最高; 雅分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四十篇。雅、颂大多数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品。主要产生于黄河流域,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湖北等地。内容十分广泛,关于周代建国经过、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以及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对统治者的揭露批判等,都有丰富生动的描述。总体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一二五六七八言的,多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章法结构,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声调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对中国二千多年来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也是珍贵的上古史料。 ☚ 和平与进步广播电台 法家 ☛ 诗经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作品均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以前。原来称作《诗》或《诗三百》,战国以后才被尊为经。传说古代有采诗制度,《诗经》的蒐集编纂即与此有关。孔子删诗之说虽不可信,但他对《诗经》做过校勘和正乐的工作,因此对《诗经》的整理、保存和传播作出了贡献。全书共305篇,另有“笙诗”6篇,有目无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计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15国风160篇。雅即《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即《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雅诗与颂诗中主要有春祈秋报祭祀社稷和神灵的农事诗、表现民族历史的叙事诗、描述贵族生活的宴飨诗、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怨刺诗等。风诗中相当一部分是民间歌谣,其中有些篇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以恋爱婚姻问题为题材的篇章为数甚多,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爱情的憧憬与追求。诗篇在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结构上不少篇章采用了重章叠句,在韵律上多采用偶句押韵法,在语言上使用了很多重音词、双声词和叠韵词。不少篇章描写生动,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具有自然、质朴、纯真的风格特征,富有艺术感染力。《诗经》多侧面多层次地描写了广阔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不同阶级、阶层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建立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其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是对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人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合称“四家诗”: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为赵人毛亨、毛苌所传。鲁齐韩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在前汉时都立有博士;毛诗晚出,为古文诗学,至后汉郑玄为其作笺时,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于是毛诗盛而三家诗亡。今天通行的毛诗,即毛传郑笺孔颖达正义的《毛诗正义》。宋朱熹编《诗集传》,则杂采《毛传》。《郑笺》,间有三家诗义。 ☚ 李斯 老子 ☛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朝廷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迄今。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作品,作品多来源于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由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史官、乐师们编辑成书。共收入作品 305篇,按性质和乐调不同,分为“风” 、“雅” 、“颂” 3类。其中 “风” 指国风,即各地土乐,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等15国风,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最有情采,是 《诗经》 中民歌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同时也反映了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的抗议和控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等。“雅” 是西周京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分 “大雅” 、“小雅” ,多数为贵族文人的作品。“大雅” 用于诸侯朝会、“小雅” 用于贵族宴享。“颂” 共40篇,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它和 “雅” 一样以歌颂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基本倾向。 诗经 《诗经》或称《诗》。书名。周代诗歌的选集。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民间歌唱的诗。《雅》是朝廷歌唱的诗。《颂》是宗庙祭祀的诗。绝大多数诗篇作于公元前900—700年间。西汉先后传授《诗经》的,主要有:申培的《鲁诗》,韩婴的《韩诗》,辕固的《齐诗》,合称“三家诗”,为时所尚。另有毛亨作《诂训传》,称《毛诗》。东汉时“三家诗”渐衰,《毛诗》势盛。后“三家诗”皆佚亡而《毛诗》孤传。今天看到的《诗经》即《毛诗》。《诗经》中反映的古代社会经济生活是多方面的。提到的农作物有黍、稷、粟、禾、谷、梁、麦、来、牟、稻、稌、秬、秠、穈、芑、荏菽、藿、麻、苴、纻等。有的已有早播、晚播、早熟、晚熟等不同的品种。提到的农具有钱、镈、铚、艾和耜,对后者还加上了形容其锋利的词。提到了 ☚ 开源节流 禹贡 ☛ 诗经shi jingThe Book of Songs,China’s first ancient poem collection 《诗经》shi jingThe Book of Songs;Classic of Poetry (earliest Chinese poetry collection) 《诗经》Book of Odes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约成书于春秋时代。相传为孔子删定,共三百零五篇。大抵为周初至春秋中叶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反映了其地在该时期约五百余年的社会风貌,并保存了大量商周史料。诗篇采用赋、比、兴手法,语言生动,富于艺术感染力。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 (今文)、毛(古文)四家,齐、鲁、韩三家于魏晋时衰亡,韩诗仅存外传。东汉以后所称《诗经》,皆指《毛诗》。注本有东汉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是孔子所编订。现存作品三百零五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作品。内容分《风》、 《雅》、 《颂》三部分,《风》是民歌,《雅》是朝廷和贵族宴飨交际的诗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许多作品描写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爱情与婚姻,奴隶主的享乐,社会的动乱和战争等,是研究当时社会的宝贵史料。因此,孔子将《诗经》列为教授学生的课目之一,战国时, 《诗经》更成了儒家的经典。 《诗经》大量使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叙述事物或表达情感,“比”是比喻,“兴”是利用景物引出要抒发的内容。这种艺术手法为后人沿用模仿。(参考图119、12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