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伐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伐木》伐木丁丁,咚咚作响伐木声, 鸟鸣嘤嘤。嘤嘤群鸟相和鸣。 出自幽谷,鸟儿出自深谷里, 迁于乔木。飞往高高大树顶。 嘤其鸣矣,小鸟为何要鸣叫? 求其友声。只是为了求知音。 相彼鸟矣,仔细端详那小鸟, 犹求友生。尚且求友欲相亲。 矧伊人矣,何况我们这些人, 不求友生。岂能不知重友情。 神之听之,天上神灵请聆听, 终和且平。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许许,伐木呼呼斧声急, 酾酒有藇。滤酒清纯无杂质。 既有肥羜,既有肥美羊羔在, 以速诸父。请来叔伯叙情谊。 宁适不来,即使他们没能来, 微我弗顾。不能说我缺诚意。 於粲洒埽,打扫房屋示隆重, 陈馈八簋。嘉肴八盘桌上齐。 既有肥牡,既有肥美公羊肉, 以速诸舅。请来舅亲聚一起。 宁适不来,即使他们没能来, 微我有咎。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于阪,伐木就在山坡边, 酾酒有衍。滤酒清清快斟满。 笾豆有践,行行笾豆盛珍馐, 兄弟无远。兄弟叙谈莫疏远。 民之失德,有人早已失美德, 乾以愆。一口干粮致埋怨。 有酒湑我,有酒滤清让我饮, 无酒酤我。没酒快买我兴酣。 坎坎鼓我,咚咚鼓声为我响, 蹲蹲舞我。翩翩舞姿令我欢。 迨我暇矣,等到我有闲暇时, 饮此湑矣。一定再把酒喝完。 《毛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则前人没有深考,我们认为: 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终于导致了国人暴动。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做。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详见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收《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 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诫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诗人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显然,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作者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 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分明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综观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致“嘤鸣”一词常被人用做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诗经·伐木伐木丁丁。① 砍树响丁丁。 鸟鸣嘤嘤。 鸟儿叫嘤嘤。 出自幽谷, 出了深谷底, 迁于乔木。 飞上高树顶。 嘤其鸣矣, 鸟儿为何嘤嘤叫, 求其友声。 要把朋友声音找。 相彼鸟矣,② 请看鸟儿多殷勤, 犹求友声; 要把朋友声音找; 矧伊人矣,③ 人比鸟儿更有情, 不求友生? 反而不把朋友交? 神之听之,④ 人的友爱神听着, 终和且平。 既保平安又和好。 伐木许许。⑤ 锯树呼呼响。 酾酒有藇。⑥ 筛酒扑鼻香。 既有肥羜,⑦ 我家宰了小肥羊, 以速诸父。⑧ 众位伯叔请来尝。 宁适不来?⑨ 哪儿去了还不来? 微我弗顾!⑩ 可别不肯来赏光! 於粲酒埽,(11) 打扫房子生光彩, 陈馈八簋。(12) 八大件儿席上摆。 既有肥牡,(13) 我把肥壮公羊宰, 以速诸舅。(14) 众位长亲请过来。 宁适不来? 哪儿去了还不来? 微我有咎!(15) 千万别见我的怪! 伐木于阪。(16) 砍树砍倒山坡上。 酾酒有衍。(17) 筛酒漫出酒缸边。 笾豆有践,(18) 盘儿碗儿摆齐整, 兄弟无远。(19) 老哥老弟别疏远。 民之失德,(20) 有些人们伤和气, 乾𫘳以愆。(21) 饮食小事成祸源。 有酒湑我,(22) 咱们有酒把酒筛啊, 无酒酤我。(23) 没酒也得把酒买啊。 坎坎鼓我,(24) 咱们冬冬打起鼓啊, 蹲蹲舞我。(25) 跳跳蹦蹦一起舞啊。 迨我暇矣,(26) 趁着今儿有功夫啊, 饮此湑矣。(27) 来把请酒喝个足啊。 (余冠英译) 【注】 这是民间宴请亲友的乐歌,由三章皆以伐木起兴可知。 第一章由丁丁伐木声引起嘤嘤鸟鸣声。“嘤嘤”象声叠词,见出鸣声的和谐、柔美。“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不单纯写鸟的飞翔,也是听者对鸣声的捕捉,这里鸣,那里鸣,山林幽谷之中到处都是鸣声喈喈,多么殷勤、多么欢乐啊。听着这样的鸟鸣,自然引起人们的联想: 鸟是呼群引伴的,鸟儿之间那么和乐,人类中更需要友爱,更需要亲情和友情的维系。于是诗人想象:若是如此,神灵就会降福给我们了。这里的比兴、联想是非常自然的,鸟的和鸣引起思亲求友的意绪往往是人之共感,后来陶渊明在思亲友的《停云》诗中也是这般写的: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杜甫 《春望》有 “恨别鸟惊心”之句,其思妇念子之情也是由鸟的鸣声引动的。 第一章对亲友之爱的呼唤由 “伐木许许”、“伐木于阪”这样的 “过门曲调”传递到第二章、第三章。这两章更具体地写出了施爱的举动。第二章写以最甜蜜的酒、最肥美的羔羊、最谦恭的态度宴请同姓和异姓的长辈。“以速诸父”、“诸舅”两小节于整齐中又有参差,以起互见、补足作用,第三章前四句亦复如此。由第二章的诸父、诸舅到第三章的兄弟,行文次第井然,也见出内外、长幼的次序。最后六句写歌舞的场面,歌声、鼓声、欢舞的人们交融在一起,真是痛饮无长幼,忘形到尔汝。宴会进入高潮,乐曲也进入最强音区,亲友之间的友爱自在不言之中了。这六句差不多都是排比,句句用韵,每句最后一字和倒数第二字都是韵脚,这样的节奏和韵律很适宜表现这热闹的场面和热烈的情绪。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