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东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东山》我徂东山,自我远征东山东, 慆慆不归。回家愿望久成空。 我来自东,如今我从东山回, 零雨其濛。满天小雨雾蒙蒙。 我东曰归,才说要从东山归, 我心西悲。我心忧伤早西飞。 制彼裳衣,家常衣服做一件, 勿士行枚。不再行军事衔枚。 蜎蜎者蠋,野蚕蜷蜷树上爬, 烝在桑野。田野桑林是它家。 敦彼独宿,露宿将身缩一团, 亦在车下。睡在哪儿车底下。 我徂东山,自我远征东山东, 慆慆不归。回家愿望久成空。 我来自东,如今我从东山回, 零雨其濛。满天小雨雾蒙蒙。 果臝之实,栝楼藤上结了瓜, 亦施于宇。藤蔓爬到屋檐下。 伊威在室,屋内潮湿生地虱, 蟏蛸在户。蜘蛛结网当门挂。 町疃鹿场,鹿迹斑斑场上留, 熠耀宵行。磷火闪闪夜间流。 不可畏也,家园荒凉不可怕, 伊可怀也。越是如此越想家。 我徂东山,自我远征东山东, 慆慆不归。回家愿望久成空。 我来自东,如今我从东山回, 零雨其濛。满天小雨雾蒙蒙。 鹳鸣于垤,白鹳丘上轻叫唤, 妇叹于室。我妻屋里把气叹。 洒扫穹窒,洒扫房舍塞鼠洞, 我征聿至。盼我早早回家转。 有敦瓜苦,团团葫芦剖两半, 烝在栗薪。撂上柴堆没人管。 自我不见,旧物置闲我不见, 于今三年。算来到今已三年。 我徂东山,自我远征东山东, 慆慆不归。回家愿望久成空。 我来自东,如今我从东山回, 零雨其濛。满天小雨雾蒙蒙。 仓庚于飞,当年黄莺正飞翔, 熠耀其羽。黄莺毛羽有辉光。 之子于归,那人过门做新娘, 皇驳其马。迎亲骏马白透黄。 亲结其缡,娘为女儿结佩巾, 九十其仪。婚仪繁缛多过场。 其新孔嘉,新婚甭提有多美, 其旧如之何!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之乱)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此说无确据。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说“非大夫美之而作”是,但说“周公劳士之作”则未必然。因为从诗的内容看,这实在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事或与周公东征相关,却不必是周公所作。 全诗四章,章首四句叠咏,文字全同,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咏的是士卒在归来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气,在写法上与《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近。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复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既是“以哀景写乐”,又不全是。盖行者思家,在雨雪纷飞之际会倍感凄迷,所以这几句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每章的后四句,则是叙事性内容;大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两章写主人公还乡途中的悲喜交集,喜胜于悲的心情。诗人首先抓住着装的改变这一细节,写战士复员,解甲归田之喜,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其次写归途餐风宿露,夜住晓行的辛苦。把诗中人比作桑林的野蚕,颇有意味: 令读者感到他辛苦是辛苦,但也有摆脱羁勒,得其所哉的喜悦。(一说这几句是写回忆军中生活,虽也可通,总不如解为直叙归途中事顺理成章。)二章写途中想象家园荒芜、民生凋敝,倍增怀念之情。诗中所写的杂草丛生、野兽昆虫出没、磷火闪烁的景象,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及曹操《蒿里行》所写类似,可见战士家乡当时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乱,难怪在家乡越来越近时,诗中人的心境更加复杂。一方面是“近乡情更怯”,另一方面则是“近乡情更‘切’”!所以诗人一面写着可畏的景象,一面又说着“不可畏也,伊可怀也”那样自相矛盾的话。 后两章承上写主人公途中的想象,却是专写对妻子的怀思。有推想妻在家中的忧思(“妇叹于室”),有回忆新婚的情景,也有对久别重逢的想象。诗中特别提到葫芦(瓜瓠),是因为古代婚俗: 夫妇合卺时须剖瓠为瓢,彼此各执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礼。这里言在物而意在人。末章进而回忆三年前举行婚礼的情景,写莺歌燕舞,迎亲的车马喜气洋洋,丈母娘为新娘子结上佩巾,把做媳妇的规矩叮咛又叮咛(“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些快乐情景既与前文的“妇叹于室”形成对比,同时还暗示着主人公曾经有过“新婚别”的悲痛经历。回忆还会引起诗中人对重逢更强烈的渴望。俗话说“久别胜新婚”,诗的结尾说:“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既是想入非非的,又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际关系较为单纯,夫妇关系实是最深挚的一种人际关系。战士在军中及归途更多地想到妻子,特别是“暮婚晨告别”的妻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体。 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丰富的联想,它也许是国风中想象力最为丰富的一首诗,诗中有再现、追忆式的想象(如对新婚的回忆),也有幻想、推理式的想象(如对家园残破的想象),于“道途之远、岁月之久、风雨之凌犯、饥渴之困顿、裳衣之久而垢敝、室庐之久而荒废、室家之久而怨思”(朱善),皆有情貌无遗的描写。而放在章首的叠咏,则起到了咏叹的作用,这咏叹就像一根红线,将诗中所有片断的追忆和想象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浑融完美的艺术整体。 诗经·东山
(程俊英译) 【注】 《诗序》云:“《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这是说武王伐纣克殷后二年(前1025)死去,其子成王继位而年尚幼,由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姬旦代行国政时,纣王之子武庚拉拢武王之弟管叔等人,联合原商之嬴姓同盟国(在灭夏过程中出过力,商王朝建立后也成为统治民族)徐、奄、盈以及熊、薄姑等东方氏族、邦国发动叛乱,于是周公领兵东征,诛杀武庚、管叔等人,历经三年才平定了叛乱,解除了周初统治的危机。可视为周人第二次克商,是西周史上的一件大事。周公东征三年而归,慰问并奖励将士,大夫赞美他,因而作《东山》诗。然以诗代归士述室家想望之情,西周大夫不能如此立言; 况此诗又毫无称美周公一语,其非大夫所作显然。朱子《辨说》云: “此周公劳归士之词,非大夫美之而作。”认为是周公所作。然此诗乃一归士自叙其离合之情,于一般归士无涉,可见主周公所作亦与诗的内容、情调不符。即使此诗的社会背景与周公东征有关,从内容看,此诗亦当为战士所作,是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全诗四章章十二句。首章写征人久戍得归,悲喜交集。次章写途中想象家园残破荒芜,倍增怀念之情。第三章写想象妻子在家思念自己。卒章回忆出征三年前的新婚生活,急盼早归团聚。每章都以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四句开端,以简括的叙事和绘景作复沓,写出征人西归时阴雨绵绵的凄凉环境和难以言喻的忧伤心情。朱熹《诗集传》说: “章首四句,言其往来之劳,在外之久,故每章重言,见其感念之深。”特别是“零雨其濛”一句,用 “细雨织愁”的渲染描写,状其愁怀之深沉; 而四章重复歌唱,又使这种反复烘托出的悲凉气氛浓郁弥漫,笼罩全诗。既增强了诗歌韵律的节奏和优美感,又直接配合各章的内容,创造出感人至深的意境。《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的是同一抒情手法。行者思家,惟雨、雪之际最难为怀。愁思如同断续不止的雨、雪啊,无边无际,没完没了! 这四句开头,犹如银幕上的背景,衬托出一个久戍还乡的风尘仆仆、疲惫不堪的战士,正在濛濛细雨中赶路;而各章四句以下的内容就是从征人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的联想的片断。其中有回忆有想象,交织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首先出现的画面,是“我东曰归” 时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的激动和喜悦,表达出征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然而非人的军旅生活记忆犹新,还心有余悸。“蜎蜎者蠋”四句就是对过去行军打仗情景的回忆,那真是苦不堪言。诗人以烛为喻,和人对照,人“敦彼独宿”车下的形状如烛“烝在桑野”,但烛于桑间是得其所哉,人在野地露宿是不得其所。这是对当时统治阶级滥施兵役的揭露和控诉。回忆引起内心的痛苦,而西望家乡又不知现在家乡怎样了。作品正是通过以悲写喜而又富于实感的片断回忆为反衬,充分表达了征人西归时又高兴又辛酸、“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一说末四句不是回忆,而是征人归途中无处住宿,只好孤独地蜷曲在路边的破车下,表现归途的艰辛。也不无道理,可供研究。 其次出现的画面,是紧接“我心西悲”的思绪而来的对久别的家乡的想象。“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征人离家越近,忧虑越深,伴着濛濛细雨,脑海里自然展现出家园荒败的景象:蔓藤挂满屋簷,屋里爬满地虱,门前到处是蛛网,田土变成了野鹿场,入夜萤火飘荡! 往日房舍的整洁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已不复存在,剩下一片可怕的凄凉。然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两句承上转折反衬,越是残破越牵挂。诗巧妙而生动地透过征人的幻觉,入木三分地既写出了近乡归客的疑惧心理,又进一步表现了征人对故乡一往情深的热爱。作品虽然写的是想象,然而也可看作是频繁而持久的战乱对人民生活的破坏的形象缩影。这第二章诗写战乱中家园的荒芜,曾被后人推崇为南朝诗人鲍照的 “芜城赋之祖” ,并非过誉。 再次出现的画面,由承上从面到点、因物及人而来。妻子怎么样了?征人思妻,作者却巧妙地通过联想,幻现出妻思征人的情景。“鹳鸣于垤”是起兴,以禽鸟的呼朋唤友引出妻子因思念征人而叹息。“有敦瓜苦”是比喻,以苦瓜而结在苦蓼上喻妻心之苦而事又苦。这就把三年不见征人的妻子在家的勤劳和艰辛以及“洒扫穹窒”以待征人的深切怀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妻思念自己,是更深一层写自己思念妻子。这种变直抒胸臆为以人衬己的写法,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不落俗套。恰如杜甫 《月夜》所写对妻子的思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可谓一脉相承,深得诗歌表现艺术的三昧。 最后出现的画面,是对三年前新婚的回忆,以此将征人想家思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从“仓庚于飞”用兴并点明时令起,便出现了欢乐幸福的新婚燕尔场面,好象黄莺也来助兴闹新房了。新嫁娘的娇美,迎娶队伍的热闹,岳母对女儿的叮咛,仪式的讲究,无一不勾起这甜蜜的回忆。这一章越是写得热烈红火,当征人的思绪在“零雨其濛”中又回到悲苦的现实中来时,就越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能见到妻子吗?若能见到,久别胜新婚,那情景又将如何?……想到此,归心似箭,感情的潮水已推向顶峰,直逼出结尾的反问来: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文势放纵之极,而至此如异峰突起,戛然而止,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真是出人意表,余味无穷。文似看山不喜平,信然! 此诗历来被认为是《诗》中最出色的抒情佳作之一。它之所以写得好,除了调动多种艺术的抒情手段,诸如章首的和声重叠、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对比、情景的水乳交融,以及语言上双声、叠韵、重言的运用等等之外,至关重要的是“情真”二字。诗贵乎情,情贵乎真。有真情才有真性灵、真景物、真境界,才有神韵。而这些又必须源于对真实生活的切身感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用心灵和热血去谱写它。曹操在《苦寒行》中说: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可见其感人之深,影响之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