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二子乘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你俩乘船走了,

泛泛其景。船儿飘飘远去。

愿言思子,多么思念你呵,

中心养养。心中恋意难除。

二子乘舟,你俩乘船走了,

泛泛其逝。船影渐远渐没。

愿言思子,多么思念你呵,

不瑕有害!切莫遭遇灾祸!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 “《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你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本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将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 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你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不也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呵!远行的人儿,你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二子乘舟》写得远比前面介绍的《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 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欷歔、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诗经·二子乘舟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 你们二人登上船,
 汎汎其景。① 飘飘荡荡越驶越远。
 愿言思子, 我时刻牵挂着你哟,
 中心养养。② 心中的思情绵绵。
 
 二子乘舟, 你们二人登上船,
 汎汎其逝。 飘飘荡荡驶向远方。
 愿言思子, 我时刻牵挂着你哟,
 不瑕有害!③ 可别有灾风祸浪!


 
 【注】 ①景: 远行貌。②愿: 思念貌。养养:通“洋洋”,思也; 或曰通“𤸜𤸜”。 ③瑕: 通“遐”, 远; 或曰通“胡”。 不瑕: 犹言“不胡(无) ”。
 
 此诗与《燕燕》同属送别诗,《燕燕》送的是女子出嫁,此诗送的则是男子的远行。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在山河阻隔、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们的辞亲远行,特别容易勾起伤怀。如果是在战乱频仍之中,这种“生离”,就如同“死别”,更教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江淹《别赋》)。由于时代的久远,《二子乘舟》的送别背景,已微茫难求。我们根本无法猜测,此诗的送行者究竟是父母、朋友,还是妻子、恋人?至于被送者,究竟是去谋生、求仕,还是行役、从军,也一样无从说起。不过这也无妨。我国的古诗艺术,本就讲究“虚、实”相成。背景“含糊”一点,有时反比指实更有味。
 从本诗开篇看,这一次的送别之地,是在河边。“二子乘舟,汎汎其景 (远)”,用的是描述笔法。节奏舒缓,画面却是跳跃的: 开始展现的,是两位年轻人(?)登船启程的近景; 随即镜头一拉,那一叶孤舟,早已在浩瀚的河面上飘飘远去,刹时便消隐在一片迷濛的烟波之中。从表面上看,画面的这种跳跃,改变了此诗的舒缓节奏,似乎不适于表现送行时的悠悠别情。但从送行人的心理来说,再“长久”的话别,也都是“短暂”的; 当他 (她)还在惜别的依恋之中,举目而望,江波却早已载着离人远去。画面的跳跃,正符合送行者此刻的特殊感觉,表现的是一种“离别匆匆”的惆怅和失意。“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句,则由写景转入直抒其情。“二子”抛下送行者逐浪远去。对于久处局限之地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离别尽管也难受,但未卜的前路,毕竟还有很大的诱惑力——那是一个陌生而无限广阔的新天地,是对年轻人的向往和追求的热切召唤呵。只要他们还没有饱尝人生旅途的艰辛和险恶,他们总要带着五彩的憧憬之梦,跃跃欲试地扑向这一召唤的。送行者就不同了,亲人的离去,所带给他(她) 的,固然也有希望和企待,但更多的则是一种失落的牵挂。不管是父母,还是妻子、朋友,当其伫立河岸,目送着离人在风波中远去,那颗依恋、牵挂的心,便如迭荡的浪波,从此再不能宁息了。上述两句所抒写的,正是送行者所共有的这种牵念之情。诗中抒写这一情感,用了 “养养”这两个奇特的字眼。按照前人的说法,“养养”就是 “思念”之意, 总嫌太 “直”了些。 近人闻一多先生训 “养养”为 “𤸜𤸜”(《风诗类钞》) ,顿觉境界妙出,将送行者远望中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传达得极其微妙。这样的用词,显然出于民间口语。较之于“思念”之类雅言,其生动、活泼自不可同日而语。
 诗之二章,采用的是民歌中常见的叠章形式。景象未变,情感则因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加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主人公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刚刚离去时,他 (她) 正 “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牵念; 而今,“二子”之影消去,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主人公于牵念之中,顿又生出深深的不安和担忧。“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正表现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变化。较之于前章那欲言还休的 “中心养养”,这结句简直就是语带惊惧的 “呼告”了。这热切而惊惧的呼告,包含了一位慈母、妻子或朋友,对于远行他乡的游子的多少关切之情!
 作为一首送别诗,《二子乘舟》写得远比 《燕燕》质朴而单纯。全诗毫不借助 “比兴”; 诗中的意象,只有一再重现的飘飘远去的小舟; 情感的抒发,也无 《燕燕》那样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形象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去的小舟,其余全是空白,正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因为背景简略,甚至也不交代送行人的身份面貌,其抒写的情感就具有更大的涵容量,适合于表现 “母子”、“男女”、友朋送别的 “人同之情”; 而语言质朴自然,给人的感觉也就格外 “明朗”。正如马茂元先生所说,这样的语言,“能够集中最丰富、最强烈的情感,投入于最单纯的一击” (《论〈古诗十九首〉》) ,表现出一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情感魅力。
 关于《二子乘舟》的背景,前人以为是为卫宣公之二子 “伋与寿”的受害而作 (《毛序》、刘向《古列女传》) ,恐怕是附会之说。闻一多先生猜测是 “似母念子之词” (《风诗类钞》) ; 也有学者断为一位“老父”送别二子之作 (邓荃 《国风译诗》) 。均有道理。读者倘若将其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歌,恐怕也无大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