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东门之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 东门白榆长路边,
 宛丘之栩,① 宛丘柞树连成片。
 子仲之子, 子仲家里好姑娘,
 婆娑其下。 大树底下舞翩跹。
 
 榖旦于差,② 挑选一个好时光,
 南方之原, 同到南边平原上。
 不绩其麻, 撂下手中纺的麻,
 市也婆娑。 闹市当中舞一场。
 
 穀旦于逝,③ 趁着良辰同前往,
 越以鬷迈,④ 多次相会共寻芳。
 视尔如荍,⑤ 看你象朵锦葵花,
 贻我握椒。⑥ 送我花椒一把香。


 

(程俊英译)


 
 【注】 ①栩 (xu):柞树。 ②榖: 善。 榖旦:吉日。 差 (chai) :挑选。③逝: 往。④越以: 发语词,即“于以”。鬷(zong) :频,屡次。迈: 往,去。⑤荍(qiao):植物名,又名荆葵,花淡紫色。⑥握椒: 一把花椒。
 
 《诗经》时代婚俗所表现的形态特征是复杂的。它一方面保留着前代群婚、对偶婚的遗迹,另一方面也受到封建礼教教化力量的影响渗透。野蛮落后的婚姻普遍流行,人们的思想中尚未形成正统的“廉耻”观。春秋巨大的社会变革更促使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表现出了与西周很大的不同,人们对独立自由的要求趋于自觉,《诗经·国风》中以乐歌相语,自由恋爱择偶的诗篇即是对这一风尚的反映。《东门之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 “会男女”的风俗连环画。如果说 《宛丘》所表达的是一个男子内在深沉庄重的感情,那么这里咏唱的则是一个男子内心的轻快舒畅,一曲恋爱的欢歌。
 诗中男主人公 “我”在东门,宛丘舞会上爱上了一个舞姿优美的姑娘,那姑娘也颇有意,两人便挑选一个吉日良辰,在纺麻劳动之余,一块去到南边的游乐之原婆娑起舞,又趁着大好时光一次又一次同往跳舞的集市幽会。日近日亲,感情弥笃。情人眼中,那女子美好娇艳如同淡紫色的锦 葵花儿,姑娘也钟情这个男子,送他一把花椒表示倾慕。花椒是定情的信物,贻椒即表示愿与对方结成良缘。这一象征性爱的隐语传达出含蓄而又炽热的情怀。《诗经》中很多诗章描写了类似赠物定情的细节: 《邶风·静女》: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郑风·溱洧》: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另外,《离骚》有“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以要之”句,王逸注: “椒,香物,所以降神是也。”由此可知,这位“子仲之子”也可能兼作巫女,她带着花椒舞蹈,顺便就用它当了定情的信物。
 劳动过程之后的舞蹈是想“再度体验一种快乐的冲动”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 。和劳动中的舞蹈相比照,带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自觉的美感意识。纺麻劳动之余的“两性舞蹈”则更加富于涵意,他们跳舞为了娱乐自身,娱乐群体,同时也渴望着取悦于某个意中人。《东门之枌》中表现的舞蹈充溢着的是自然朴素的情感,已经完全脱去宗教巫术的“圣洁灵光”。群体歌唱的回声弱了,有了独抒性灵的乐章。前期诗歌那种与社会同体的窠臼在这里已被突破。
 《东门之枌》记录了爱情的心路历程。首章写一见钟情,二章写感情的发展,末章写感情的高潮。按传统诗学原则来讲,首章是“起”。高大的白榆,茂盛的栎树,“子仲之子”美妙的舞姿都可以说暗示了这段姻缘的顺利。二章是“中”,亦是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最后以 “贻椒”为罗曼史奏响一个胜利的乐章,是“结”。这首诗由首章的他指: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到末章的对称: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叙述角度由客观而主观,亦是情感历时的表现。枌树底下那位舞蹈的姑娘成了眼前这个如锦葵花般的女子,远的近了,朦胧的清晰了,爱,有了果实。
 《东门之枌》没有《褰裳》的艾怨,没有《子衿》的惆怅,没有《风雨》的凄惶,它无甚曲折,略显直露,不是以离合变化,而是以其单一的主题,以其舒畅、自由、健康的情调,以其热烈、真挚、明朗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毛诗序》解释这首诗说: “《东门之枌》,疾乱也。” 《郑笺》申之曰:“此本淫乱之所由”,但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只是它的清新纯朴,无丝毫“淫乱”之意,那些牵强附会之说实难令人信服。这首诗短短三章,有环境景物的摹写,有内心活动的观照,有特定形象的塑造,表情达意,层次清晰,不失为《陈风》中的佳篇杰构。

《诗经》·《东门之枌》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东门种的是白榆,

宛丘之栩。宛丘种的是柞树。

子仲之子,子仲家中好女儿,

婆娑其下。大树底下婆娑舞。

穀旦于差,良辰美景正当时,

南方之原。同往南方平原处。

不绩其麻,搁下手中纺的麻,

市也婆娑。姑娘热情婆娑舞。

穀旦于逝,良辰佳会总前往,

越以迈。屡次前往已相熟。

视尔如荍,看你好像荆葵花,

贻我握椒。送我花椒一大束。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情歌,它反映了陈国当时尚存的一种社会风俗。朱熹《诗集传》曰:“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诗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在某一美妙的好时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转。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这里说的某一美妙的时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特别时间“穀旦”。对这一词汇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读本诗,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久已隐去的古风及其原始含义,从而认识某些节庆的起源以及少数民族中至今尚存的某些特殊节日及其节日风俗。同样,诗的地点“南方之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场所。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穀旦”,毛传云:“穀,善也。”郑笺云:“旦,明。于,日。差,择也。朝日善明,日相择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穀旦,犹言良辰也。”朱熹《诗集传》云:“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南方之原”,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解曰:“谓南方高平之原。”

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欢日。上古的祭祀狂欢日有多种。比如农耕社会中作为时历标准并祈祷丰收的火把节、腊日节等远古年节;祭祀生殖神并乞求部族繁衍旺盛的上巳节等各种祭祀日。不同主题的祭祀狂欢日有不同的祭祀和狂欢内容,比如驱傩、寒食、男女短期的恢复自由性交等。据朱熹《诗集传》,陈国“好乐巫觋歌舞之事”,陈国的古风可以说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因此就有这样的“穀旦”。

前人曾经常指责所谓的“郑卫之风”,认为它们“淫”。今天在我们看来,所谓的“淫”无非是指这些“风”热情奔放,是男女欢歌狂舞的音乐。实际上,这又何止郑风、卫风。陈风从诗文内容上看就是非常“淫”的。《汉书·地理志》说:“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就本诗而言,其内容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可以推断,这一“穀旦”是用来祭祀生殖神以乞求繁衍旺盛的祭祀狂欢日。

《礼记·夏小正》说二月“绥多女士”。绥,《诗经·卫风·有狐》毛传云:“绥绥,匹行貌。”二月中成双结对的男女特别多,所以也有“怀春”一词。这不仅仅反映出与季节变化相应的生理本能;更有意义的是,也反映出这个时节的文化习俗。《周礼·地官·媒氏》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高禖是古代仲春二月祭祀的唯一神祇。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云:“以其(指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注引《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可见,高禖是婚姻神、生殖神。

在祭祀生殖神的佳期里男女可以放开禁忌而自由恋爱乃至交合,因此这种时候情歌和乐舞便特别兴盛。这种佳期以后逐渐成为民间的固定节日。魏晋以前尤为流行的上巳节就是同性质的节日。从上巳节流行的流卵、流枣等习俗看,上巳节即是祭祀生殖神乞求生殖的节日。《太平寰宇记》卷七六曰:“四川横县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有求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至今,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仍流行的三月三即是古俗的遗存。壮族的三月三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其时,青年男女盛装聚会并对歌数日。男女青年还抛绣球以互通情怀。布依族在同期也举办与壮族歌墟相当的跳花会,人们也常因期间的男女交谊活动而称“鹊桥会”。黎族更是直接把三月三称为谈爱日。可见,这样的节日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择偶属性。(西方也同样有公历2月14日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而这种风俗,也正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说,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重新恢复旧时的自由的性交关系”。当这样一种风俗被奉祀生殖神的祭祀仪式所吸纳固定后,便成为狂欢的节日。

举行狂欢有一定的地方,这也与祭祀仪式所要求的地点相关。祭祀中有庙祭和墓祭两种。庙祭有一些相应的建筑,如宫、台、京、观、堂、庙等,《诗》中的灵台、閟宫、上宫都是与上述祭祀狂欢相关的地方。墓祭则多在郊野旷原。溱洧、汉水、淇水等河边旷野也都是与上述祭祀狂欢相关的地方。历史上,燕之祖、齐之社稷、宋之桑木、楚之云梦是远比“南方之原”更为著名的祭祀狂欢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