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下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下泉》

冽彼下泉,地下涌出那冷泉,

浸彼苞稂。一丛童粱浸朽腐。

忾我寤叹,醒来叹息又叹息,

念彼周京。怀念周朝的京都。

冽彼下泉,地下涌出那冷泉,

浸彼苞萧。一丛艾蒿浸凋零。

忾我寤叹,醒来叹息又叹息,

念彼京周。怀念周朝的京城。

冽彼下泉,地下涌出那冷泉,

浸彼苞蓍。一丛蓍草浸烂死。

忾我寤叹,醒来叹息又叹息,

念彼京师。怀念周朝的京师。

芃芃黍苗,茂盛黍苗长势旺,

阴雨膏之。一场好雨滋润它。

四国有王,四方诸侯朝天子,

郇伯劳之。郇伯亲自慰劳他。

《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唐孔颖达疏申其意曰:“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上三章皆上二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二句言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贤伯。”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亦取“思治说”,但又称:“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而宋朱熹《诗集传》另发挥说:“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其《诗序辨说》又道:“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

此外,影响较大的有“伤周衰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刘沅《诗经恒解》云:“周衰,大国侵陵,小国日削,王纲解而方伯无人,贤者伤之而作。”另又有“美晋大夫荀跞说”,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据汉焦赣《易林·蛊之归妹》繇辞“下泉苞粮,十年无王;荀伯遇时,忧念周京”,认为“《下泉》,曹人美荀跞纳周敬王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何氏阐明齐(诗)说,深于诗义有裨”,从其说。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高亨《诗经今注》亦从之。据《左传》记载,春秋末期的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周景王死,王子猛立,是为悼王,王子朝因未被立为王而起兵,周王室遂发生内乱。于是晋文公派大夫荀跞率军迎悼王,攻王子朝。不久悼王死,王子匄被拥立即位,是为敬王。何楷说:“今考诗与《春秋》事相符合。焦氏所传确矣。”(同上)诚然如此。又《春秋》记周敬王居于狄泉,又名翟泉,在今洛阳东郊,有人认为即《下泉》一诗中之“下泉”,如此说成立,又是“美晋大夫荀跞说”之一证。鉴于以上根据,并吸取《毛诗序》等说的合理成分,笔者同意高亨《诗经今注》的说法:“曹国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首诗。”

此诗的前三章,是《诗经》中典型的重章叠句结构,各章仅第二句末字“稂”、“萧”、“蓍”不同,第四句末二字“周京”、“京周”、“京师”不同,而这又恰好在换韵的位置,易字目的只是通过韵脚的变化使反复的咏唱不致过于单调,而三章的意思则是完全重复的,不存在递进、对比之类句法关系。第四章在最后忽然一转,这种转折不仅在语句意义上,而且在语句结构上都显得很突兀。因此古往今来,不乏对此特加注意的评论分析。有人大加赞赏,如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感时追忆,无限伤心,妙在前路绝不说出。读末章正如唐天宝乱后,说到贞观盛时,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驰,而不觉言之津津也。”牛运震《诗志》说:“末章忽说到京周盛时,正有无限忾想,笔意俯仰抑扬,甚妙。”也有人极表疑惑,如宋王柏《诗疑》说:“《下泉》四章,其末章全与上三章不类,乃与《小雅》中《黍苗》相似(按: 《黍苗》首章句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疑错简也。”今人向熹《诗经语言研究》也说:“《下泉》末章与前三章句法内容不相类,却与《黍苗》首章相似。除了编简错乱,把《黍苗》诗的一章误入《下泉》,很难说出别的理由。”持怀疑论者有一定道理,但除非今后在出土文物中发现错简之前的原有文句,否则这种怀疑本身仍将受人怀疑。何况检《国风》一百六十篇,就会发现虽然三章复沓叠咏的有不少,如《周南·樛木》、《召南·鹊巢》、《卫风·木瓜》、《郑风·缁衣》等等,但三章复沓叠咏之后再加上句式不同的一章那样的结构并非一无所见(如《邶风·燕燕》即是)。语句部分重复在《国风》、《雅颂》中也可以找出一些(如“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就见于《蝃》、《泉水》、《竹竿》三篇中),更不能据此径自说某句是某诗的错简。并且,此诗第四章的前两句与前三章的前两句相比较,“昔时苗黍,今则苞稂;昔时阴雨,今则冽泉”(清陈继揆《读诗臆补》),可谓“字字对照,直以神行”(清陈震《读诗识小录》),在内容上也是互有关联的。笔者以为,正是因为以寒泉浸野草喻周室内乱势衰的比兴加上慨叹缅怀周京直陈其事的赋法本身已具有很强烈的悲剧感,而三章复沓叠咏使这种悲剧感加强到了极点,所以末章雨过天青般的突然转折,就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这样的艺术效果当然是独具魅力的。从这一点上说,完全有理由将《下泉》一诗置于《国风》的优秀篇章之列。


诗经·下泉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下泉

 


 冽彼下泉, 地下泉水透根凉,
 浸彼苞稂。① 浸得童梁难生长。
 忾我寤叹, 日日夜夜唉声叹,
 念彼周京。 想念周京心凄凉。
 
 冽彼下泉, 地下泉水透根凉,
 浸彼苞萧。 浸得蒿艾难生长。
 忾我寤叹, 日日夜夜唉声叹,
 念彼京周。 想念周京心凄怆。
 
 冽彼下泉, 地下泉水透根凉,
 浸彼苞蓍。 浸得蓍草难生长。
 忾我寤叹。 日日夜夜唉声叹,
 念彼京师。 想念周京痛断肠。
 
 芃芃黍苗, 蓬勃一片黍苗壮,
 阴雨膏之。 雨水滋润生势旺。
 四国有王, 四方诸侯仰周主,
 郇伯劳之。 又有郇伯慰劳忙。


 
 【注】 ①苞: 丛生。稂 (lang) : 童梁。
 
 本诗为曹国贵族伤周王室卑微,诸侯小国时有遭受大国侵凌的危机,发为感慨唏嘘的哀吟。
 地下流出来的泉水,何其寒冷,以致浸透大片丛生的童梁草的根。与《小雅·大东》 “有冽酒泉,无浸荻薪”不同: 一是希望“无浸”,一是“已浸”,而无希望了。
 二、三章首二句仍用比体。凛冽的泉水,浸透丛生的蒿草根。“萧”,蒿类植物,即艾蒿。《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再说凛冽的泉水,浸透丛生的蓍草根。“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称蓍草,可药用,我国古代常用以占卜。这里用稂、萧、蓍诸种植物尽被水浸害,比喻小国遭受大国的侵凌。
 前三章诗的后二句句式全同。“忾”,叹息声。“寤”,睡醒。《史记·赵世家》: “七日而寤”。“忾我寤叹” ,或曰:“醒后我只长叹息”;或曰:“我一直醒着叹息”;或曰:“我清醒地在唉声叹气”。从三句连用和前后句意看,这句实际是说无时无刻不在叹息,极言愁苦之深。这里的“念”,如借用《关雎》中的一句便是: “寤寐思服” (白天黑夜无时或忘);而这“念” 又是步步往前,步步推进,步步加深,感情越来越沉重,绝不都是一个样。大抵一章之“念”是凄凉,孤寂冷落,二章之“念”是凄怆,悲哀痛苦,三章之“念”是凄断,伤痛欲绝,字面含意虽同(“周京”、“京周”、“京师”) ,而蕴贮之感情,却是“一转一深,一深一妙”的。《诗经》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之一是: 重章叠句。有时表示出事物的进展程度和顺序 (如《王风·采葛》) ; 但也有时重复歌吟,只是为了换韵,加强抒情效果 (如《鄘风·桑中》) 。本诗前三章的章句完全重复或基本重复,而每章的前三句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不说是完全重复,也是基本重复的。唯独每章的末句同为“念”,却是愈“念”愈有所不同,这又须于“言外求之” 了。
 末章调子似稍轻快,仍用比体,写法稍有变化。“芃芃黍苗”是“果”,“阴雨膏之”是 “因”,比喻诸侯小国若没有周王朝的支助很难生存; 而“四国有王”,何尝不是由于 “郇伯劳之”! 又前者是 “果”,后者为“因”。正是当西周盛世,四方诸侯之国仰望周王,同时还有协助周王管理诸侯的郇伯时来慰劳,而今呢?如花落水流,皆成过去! 抚今思昔,感慨万分,于末章尤见精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