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东方未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东方未明
(余冠英译) 【注】 这首诗抒写劳动者对奴隶主贵族频繁不已的劳役的怨愤。全篇采用纯粹的“赋”法,但并没有对劳役的繁重艰苦展开正面铺写,而是在 “不夙则莫”的长期劳役生活中截取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东方未明”时监工催促奴隶早起的情景,加以集中描写; 在这个瞬间,又抓住“颠倒衣裳”和 “狂夫瞿瞿”两个细节加以突出渲染。这两层集中,把劳役的沉重压迫和奴隶的不满怨愤都凝聚起来了。 一开头就展现出在一片昏黑中奴隶们仓皇起身的情景。“颠倒衣裳”这个生动而富表现力的细节,不仅显示了奴隶在统治者淫威面前囚犯式的本能行动反应——几乎是一听到吆喝便紧张慌乱地摸黑起身,而且瑟瑟缩缩地胡乱穿衣,这才弄得颠倒衣裳,不分上下;而且可以想见监工狐假虎威、一迭连声地穷凶极恶的吆喝喊叫。三四两句不妨看作奴隶们的心理反应: 这颠三倒四不象人过的日子是谁造成的呢? “自公召之”而已。第三句表面上是重复上一句的“颠” “倒”,实际上内涵已经发生了由实到虚的变化。前后对照,正活现出一个行动上慑于淫威、内心充满怨愤的被奴役者形象。第二章从文义上看,是对首章的同义重复。但在情绪表达上,却是在反复渲染中强化。连章吟诵,仿佛可以听到被奴役者越来越强烈的怨愤。文字的更换与句式的变化带给读者的正是这种加强感。 第三章不再采用重章迭句的结构方式。这是由于诗情发展到这里,需要对“劳者歌其事”的“事”作一个明确的交待,并且就势对全篇作一收束。这“事”便是“折柳樊圃”,而催逼奴隶去干“事”的监工此刻正横眉竖眼地瞪视着奴隶。“狂夫瞿瞿”,是奴隶眼中的监工形象。虽只极俭省地画了一双瞪得溜圆的眼睛,却传神地描绘出了凶神恶煞般的形象,不妨说,这就是靠皮鞭和棍棒维持生产秩序的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象征。面对如此凶狠的“狂夫”,奴隶内心激起的是更大的怨愤。“不能辰夜,不夙则莫”,透露出起早摸黑地服劳役,绝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成年累月。这个收束,一方面扩大延伸了“东方未明”的时间,别一方面又深化了奴隶内心的怨愤,收得干脆、有力。 到这里也就可以明白作者何以集中写“东方未明”的瞬间情景。奴隶们白天被迫进行超强度的劳作,只望晚上能睡个囫囵觉,但奴隶主却连这点起码的要求也不予理睬。成年累月的积愤便在这未明即被催起的瞬间爆发。而通过这瞬间的爆发,又正可窥见奴隶成年累月的超强度劳动和非人生活。这正是集中的妙用。 《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明,东方还未露曙光, 颠倒衣裳。衣裤颠倒乱穿上。 颠之倒之,衣作裤来裤作衣, 自公召之。公家召唤我忧急。 东方未晞,东方还未露晨曦, 颠倒裳衣。裤衣颠倒乱穿起。 倒之颠之,裤作衣来衣作裤, 自公令之。公家号令我惊惧。 折柳樊圃,折下柳条围篱笆, 狂夫瞿瞿。狂汉瞪眼真强霸。 不能辰夜,不分白天与黑夜, 不夙则莫。不早就晚真作孽。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说:“《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掌计时的官员)不能掌其职焉。”古代学者意见分歧不多。今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全诗三章,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铺叙具体的劳动场面,或者诉说劳动如何艰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间出现的难堪而苦涩的场面来写: 当一批劳累的人们正酣睡之际,突然响起了公家监工的吆喝声,催促着他们去上工。这时东方还没有一丝亮光,原来寂静的夜空,一下子被这叫喊声打破,劳工们一个个被惊醒过来,黑暗中东抓西摸,手忙脚乱,有的抓着裤管套上胳膊,有的撑开衣袖伸进双腿。一时间,乱作一堆,急成一团,真可谓洋相出尽。人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监工的这一叫喊,劳工们竟吓得如此手脚失措呢?不消说,这是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受到残酷压迫的结果,日常只要稍不留意就会遭到公家处罚,受皮肉之苦乃是寻常之事。因此尽管还在黑夜,监工的一声吆喝,谁还敢怠慢一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殊的时刻,突出“颠倒衣裳”这一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典型细节,在两章诗中反复叙写,一再渲染。通过这一强化,既画出了这伙苦力慑于淫威的惧怕心理,又写出了他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像牲口一样被驱使,没日没夜为主人劳作,却得不到丝毫人身自由。“颠倒衣裳”这一描写,清牛运震《诗志》以为“奇语入神,写忽乱光景宛然”,确实,它起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这两章看似平静的叙述,实际上已蕴藏着劳工们的不平之鸣,两章末句“自公召之”、“自公令之”,正透露出这些被劳役者已开始意识到——他们受苦受难的根源来自“公”。 紧接着第三章便从他们当下的劳作写起。原来他们半夜被驱赶来是砍柳枝编菜园篱笆,监工的正瞪着可怕的大眼监视着。“狂夫”的称谓隐含着被劳役者对监工凶狠面貌的揭露和怨恨。末两句“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则是“东方未明”的延伸,点出这些被劳役的人们不但要起早,而且还要摸黑;这也不是偶然性的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穷年累月莫不如是。诗人由此拓展了本篇的内容,也暗示了被劳役者胸中的不满与反抗,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如同《硕鼠》歌唱的那样:“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据李塨《诗经传注》、方玉润《诗经原始》、丁以此《毛诗正韵》、王力《诗经韵读》等之说,本诗每章两韵: 一、二句一韵,三、四句一韵。译诗韵脚从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