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下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下武》

下武维周,后能继前惟周邦,

世有哲王。世代有王都圣明。

三后在天,三位先王灵在天,

王配于京。武王配天居镐京。

王配于京,武王配天居镐京,

世德作求。德行能够匹先祖。

永言配命,上应天命真长久,

成王之孚。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之孚,成王也令人信服,

下土之式。足为人间好榜样。

永言孝思,孝顺祖宗德泽长,

孝思维则。德泽长久法先王。

媚兹一人,爱戴天子这一人,

应侯顺德。能将美德来承应。

永言孝思,孝顺祖宗德泽长,

昭哉嗣服。光明显耀好后进。

昭兹来许,光明显耀好后进,

绳其祖武。遵循祖先的足迹。

於万斯年,长啊长达千万年,

受天之祜。天赐洪福享受起。

受天之祜,天赐洪福享受起,

四方来贺。四方诸侯来祝贺。

於万斯年,长啊长达千万年,

不遐有佐。哪愁没人来辅佐。

《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郑笺云:“继文王之业而成之。”陈奂《诗毛氏传疏》补充说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宋代自吕祖谦、朱熹以后,释《下武》另有说法,如严粲《诗缉》、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或以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为下。清代的经学家解此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戴震《诗经补注》、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均坚守毛、郑之说,而翁方纲《诗附记》、桂馥《札朴》等则赞同宋儒之说。笔者以为,按验诗歌文本,毛、郑之说不误,“不尚武”、“以武为下”云云,过于迂远,不可信。今人陈子展《诗经直展》说:“《下武》,康王即位,诸侯来贺,歌颂先世太王、王季、成王之德,并及康王善继善述之孝而作。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其说出自陆奎勋《陆堂诗学》。陆氏以《尚书》等经文印证本诗,谓“‘下武维周’,犹《长发》之‘濬哲维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继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顾命》所云‘命汝嗣训,临君周邦’也;‘绳其祖武’,即所云‘答扬文武之光训’也;‘四方来贺’,即《康王诰》所云‘诸侯皆布乘黄朱,奉圭兼币’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也”。陈氏以为其所析“以经证经”,“不为无据”。今从陆、陈之说。

《下武》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将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修辞上,本篇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将顶针格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顶针修辞,但比起《下武》那样精工的格式,显然不及远矣。而且本篇以顶针格串联的前三章组成的赞颂先王的述旧意群,与同以顶针格(或准顶针格)串联的后三章组成的赞颂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过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维系。这种刻意经营的巧妙结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使读者面对这一表现《大雅》、《周颂》中常见的歌颂周先王、今王内容的文本,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快感。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的论断,确实,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读完《下武》,我们可能很快就忘了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之类赞颂之词,但对它章法结构的形式美则将记忆犹新。


诗经·下武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下武

 


 下武维周,① 周室追随先王踵武,
 世有哲王。② 世世代代明王相承。
 三后在天,③ 太王、王季、文王登遐,
 王配于京。④ 武王受命即位镐京。
 
 王配于京, 武王受命即位镐京,
 世德作求。⑤ 先世之德唯所是求。
 永言配命,⑥ 天长日久上合天命,
 成王之孚。⑦ 王者之信有所成就。
 
 成王之孚, 王者之信有所成就,
 下土之式。⑧ 天下四方奉为楷模。
 永言孝思,⑨ 天长日久孝顺祖考,
 孝思维则。⑩ 孝顺祖考臣民准则。
 
 媚兹一人,(11) 臣民爱戴天子武王,
 应侯顺德。(12) 当是他能顺行祖德。
 永言孝思, 天长日久孝顺祖考,
 昭哉嗣服。(13) 正大光明啊,祖业不折!
 
 昭兹来许,(14) 正大光明啊,导引后人,
 绳其祖武。(15) 踏上祖先所辟之途。
 於万斯年,(16) 啊! 亿万斯年,
 受天之祜。(17) 永远享受天赐之福。
 
 受天之祜, 永远享受天赐之福,
 四方来贺。 四方诸侯皆来祝贺。
 於万斯年, 啊!亿万斯年,
 不遐有佐!(18) 岂不远人也来相佐?


 

(韩峥嵘译)


 
 【注】 ①下: 后。武:继。维: 语助词。②哲: 圣明,贤而有智。③三后:指太王、王季、文王。④配:指配合上天。京:镐京,周的都城。⑤世: 继承。求:通逑,配合。作求: 指作配(相配)于三王。⑥言:语助词。命:天理。⑦成:成就、完成。孚:信、威望。⑧式: 法式、榜样。⑨思: 语助词。⑩则: 法则、效法。(11)媚: 爱。兹: 此。(12)应: 当、顺应。侯: 语助词,同维、乃。顺德: 美德、和顺之德。(13)昭: 昭明、宣扬。嗣服:后进。(14)兹: 通哉。来许: 同嗣服义。(15)绳: 继续。武: 足迹,引申为功业、品德。(16)於: 叹词。斯: 语助词。(17)祜(hu) : 福。(18) 遐:通胡、何:不遐: 何不、怎么没有。
 
 这是一首赞颂周武王的诗。《毛诗序》说: “《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 《韩诗外传》说此诗系“成王三年周公作”,殊难坐实。不过,此篇属周朝早期作品,且“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 (陈子展《诗经直解》) ,则是大体可以成立的。
 全诗六章,章四句,形式工整。依其内容,这六章可归并为两大部分。前四章为一个部分,首先以“下武维周,世有哲王”提领全篇,颂扬周人能承祖业,代有明君,为后文作好铺垫; 接着点出三王升天之后,武王顺应天命登上王位,建都镐京; 然后叙武王能继先祖懿德,成就美好品行,上合天理,下得人心,对武王给予热情洋溢的赞颂。第四章末二句“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则承上启下,把诗意向前推进了一层。后二章为一个部分,以 “昭兹来许”紧承上文,赞美武王功德昭示后世,王朝后继有人,得到上天的福佑; 最后以“四方来贺”,不乏辅佐,国运绵远,万世不衰总结了全篇。对这两部分内容及其关系,袁梅先生以“继往推本于三后,开来立极于子孙” (《诗经译注》) 加以概括,可谓精辟。
 这首诗的主旨是赞扬周武王能继承光大先祖的“文”德功业,为臣民和后继君主树立了效法的榜样,推进了王业的发展。通篇都是歌功颂德之词,内容显得空乏单调。但作品中强调君王要注意自我修养,以诚信立威,以孝道治国 (按,王引之《经义述闻》: “孝者美德之通称”) ,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作天下楷模,这些可说是反映了周朝初期统治阶级的精神风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要求。
 此篇用的是“赋”的手法。“赋”法以铺写为其特征,而对人物、事物作具体的描摹刻画则是不可少的。《下武》一诗却偏偏不是这样。全诗从首至尾,既无人物形象的摹写,也无具体事物的勾画,几乎全是议论的颂美之辞。然而反复吟诵之下,总觉得此诗虽不形象生动,少一些情韵,但也不平板枯燥,“味同嚼蜡”。诗以周代世有贤王起笔,以武王能继祖德承上,以其德行昭示后世转折,以后继有人周祚绵长收合,前因后果,首尾照应,逐层推进,落落有致,全篇结构既周密完整又有起伏变化,从而规避了平铺衍展的毛病。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蝉联”辞格。六章之中,前后四章章末章首两句相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 (任昉《文章缘起》) ,可算是此种修辞手法的“正格”; 中间两章却以第三句相承,形成章与章之间的扣合关联,可谓此种手法的“变格”。正变相配,章章相衔,密切了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感情气势,形成全诗形式灵巧而美观,音节流畅而和谐,结构紧凑,一气贯注,抒情性强的特点。加之作者态度谨诚,言辞恳切,就使这首并不可人的诗变得颇堪讽诵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