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伐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伐檀

魏风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縣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縣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魏为战国时晋地,在今河西,山西一带。本篇为伐木之歌,伐木者边劳作边歌唱,故用语尖锐直露。伐,砍伐;檀,青檀树,木坚硬,可作车料。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坎坎”,象声词,斫木之声,寘,同置。干,岸。且,表示二个并列的状态。首句是以景入手,描绘伐檀时的情景:“坎坎”的伐木声,从茂密的森林深处传来,循声而上,才看到了伐檀的场面。此外,先用象声词“坎坎”并反复出现在全诗中,还会使人感到伐木的时间流程——不是轻而易举地就把檀木伐倒了,而是砍呀砍!不知多久,才把那坚硬的檀木伐倒。然后,把木头拖到岸边,推到水中,清清的河水溅起了浪花,荡起一道道的波纹。涟,风行水成纹曰涟。猗,本是语词,有如“兮”发展至今,“涟漪”已是一个双音词了,有水上波纹之意。这个变化,大概是由于后人读此句望文生意而约定俗成了吧!

以上写景,是有声有色的伐木场面的画图,并且是有时间过程的连续的画面:由远至近的伐木之声,伐木、放倒、运到河岸,河水泛起波纹。当然诗中只扼要地说出了其中几个要点,并没有详细叙述,这正是古诗含蓄的妙处,未述部分,读者自可想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迁想妙得”,得之于象外吧!

文学的功用绝不仅仅在于再现客体世界,更重要的是要表情达意,表现丰富多彩的主观内心。因此,此诗紧接着就是抒情,由艰苦的劳动产生了联想:那些老爷们,你们不种植也不收割庄稼,为什么粮食却进入了你们的库房?(“三百廛”,犹言“三百户”。《毛传》:“一夫之居曰廛”。)不参加狩猎,为什么能瞧见你们的庭院前悬挂着猪獾等野物?“瞻”字用得很恰切,统治者的高宅大院,劳苦百姓近身不得,故曰“瞻”;而远远地看,却又能看见悬挂着的野物,则足见其多。以上直抒胸臆从正面质问,下面再用反语进一步加深讽刺意味:“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白吃,全句意为:你们是君子啊,是不白白吃饭的啊!这段议论,采用两个连续的反句及反语等修辞法,行文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此诗很可能是伐木时的劳动号子,前三句是干什么就唱什么,后面的议论是情感的抒发,一面干一面发牢骚。因为是号子,反复是很自然的,后两段只是个别字词的更动,意思是相近的。

《诗经·伐檀》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伐檀》

《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让我们打开中国最古老的诗卷,拂去岁月的风尘,倾听一下那历史的回音壁上传来的遥远的号子声。你听,在河边,在树林里,一群奴隶正在辛勤地砍伐着坚硬的檀木,一下又一下,没有止境,没有欢乐,鞭影在眼前飘过,他们齐声低沉地哼着:伐檀哟伐檀。那声音带着原始与蛮荒,带着希冀与愤怒。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诗歌在这里产生,苦闷在这里宣泄,反抗意识在这里成熟。这就是《诗经·魏风》中的《伐檀》篇。

《伐檀》这首诗分为三章,每章九句,三章之间,回环重迭,有变化地反复,体现了劳动歌谣质朴单纯的特点。我们先看看第一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坎坎”是象声词,檀木质地十分坚硬,斧子落下去发出沉重的“坎坎”声。“干”是河岸,树干砍倒后还要拖到岸边。河水清清,风行水面,吹起阵阵涟猗。或许在清清的河水里,奴隶们照见了自己憔悴悲伤的面容,照见了身上累累鞭痕,还有那穷凶极恶的监工、脑满肠肥的贵族“君子”,好象是清风吹醒了心中朦胧的平等意识,河水洗去了浑浊的天命思想,奴隶们突然想到了:为什么,有的人面对黄土,背负青天,暑气蒸体,寒风刺骨,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收获,打下的粮食却没自己的份,有的人不稼不穑,不耕不种,却坐享其成。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设陷阱,打埋伏,甚至流血牺牲,而猎获的野兽却要交纳充公,有的人四体不勤,不狩不猎,院子里却挂满了猎物。现实教育了这一群伐木者,生活唤醒了奴隶们的平等思想,他们唱出了奴隶阶级的共同疑问。不要小看了这几句朴素的诗,它代表了那个时代最进步的声音。不要忘记,当时,一般的奴隶还处在愚昧的神权思想控制下,脱不了奴隶主贵族散布的天命思想的枷锁,而在魏国,在一条河边,有一群伐木工却想到了人间的不平,观察到了社会分配的畸形状态,而且首先发出了愤怒的质问。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虽然,它还夹杂着重重的叹息。虽然,它还裹着怀疑的外衣。但,犹如清风吹散迷雾,它展示的是一个新的进程。有如星星之火,它将燃起奴隶反抗的熊熊烈火。这几句包含的容量很大,它通过质问,巧妙地引出奴隶们各种艰辛劳动的图景,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不公,这样,就由眼前的伐木延伸到日常的耕种狩猎中,时间和空间不再限于伐木场,表现了更广阔的背景。如果说以上是“热骂”,下面又来了两句“冷嘲”:“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那些贵族,可不是白吃饭的。其实,他们正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假如说他们吃了饭还干点什么的话,那就是,想着如何更多地盘剥鞭打叱骂奴隶。以“冷眼”写“热肠”,以反诘的感慨来表现肯定的指斥,诗的结构随感情的起伏而变化,表现了较成熟的技巧。

第二章和第三章也是九句,形式基本与第一章相同,用的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但有两点应当指出:第一,通过换字,不仅起到了押韵的作用,又显示了劳动程序的变化,如第一章说的是“伐檀”,第二章就写到“伐辐”,即把檀木加工成车轮中的辐条,第三章说到“伐轮”,即将各种零件装成车轮。在这种劳动工序的自然推进中,又显示出奴隶们的活儿一桩桩,一件件,没有止息,生命就耗费在这“坎坎”的敲打声中了。第二,感情逐步深化,揭露逐步深入。从前往后,奴隶主的榨取由“三百廛”到“三百亿”,由“三百亿”到“三百囷”,搜括猎物也由“悬貆”而“悬特”而“悬鹑”,不论大小,愈求愈精。这样,步步推进,愤怒责问和尖锐嘲讽的感情色彩也就愈来愈重。

诗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在阶级社会中,究竟谁养活谁?剥削的概念是什么?奴隶们是怎么觉醒的?这一系列问题在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那里也许要花费很多篇幅才能说清,而《伐檀》这首诗,几十个字就十分鲜明地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答,充分体现了诗歌高度概括和形象鲜明的特征。这首诗从“坎坎伐檀”写起,既是“赋”——写的眼前实景,也是“兴”——兴起后文沉重的叹息和疑问。诗采用了一般劳动歌谣的反复咏唱的质朴形式,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我们会感到,历史那么遥远,又是那么切近。另外,这首诗在简朴的形式中,透露出深刻的思想光辉,十分可贵,犹如璞玉浑金,越是古朴,越是动人。


《诗经》·《伐檀》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寘之河之干兮,棵棵放倒堆河岸啊,

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稼不穑,不播种来不收割,

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狩不猎,不冬狩来不夜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

彼君子兮,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素餐兮!不会白吃闲饭啊!

坎坎伐辐兮,砍下檀树做车辐啊,

寘之河之侧兮,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稼不穑,不播种来不收割,

胡取禾三百亿兮?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

不狩不猎,不冬狩来不夜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

彼君子兮,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素食兮!不会白吃饱腹啊!

坎坎伐轮兮,砍下檀树做车轮啊,

寘之河之漘兮,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且沦猗。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稼不穑,不播种来不收割,

胡取禾三百囷兮?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

不狩不猎,不冬狩来不夜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彼君子兮,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素飧兮!可不白吃腥荤啊!

这是《诗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篇目之一,甚至中学语文课本亦选为教材,但是对这首诗的主旨及作者身份的看法,其分歧之大却是惊人的,不仅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最早《诗序》以为是“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仕进耳”;朱熹又以为“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贪,失其旨矣”(《诗序辨说》);梁寅《诗演义》又称为“美君子隐居之志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和朱谋《诗故》另创新说,何认为是“魏国女闵伤怨旷而作”,朱认为是“父兄训勉子弟之词”。其他大同小异者尚有,不一一列举。今人由于对诗所属时代的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及作者的阶级属性、生活状况认识不同,因而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诗人是农民,这篇是反封建的诗歌;也有的认为是奴隶,本篇是抨击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还有的只是笼统地说是古代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诗歌。另一类则与上述意见针锋相对,或认为是奴隶主贵族“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剥削”;或认为是“劳心者治人的赞歌,它所宣扬的是一种剥削有理、‘素餐’合法的思想”。后一类看法貌似新颖,实际多从古人说解中引出,附和者甚寡。

本文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拙作《诗经选注》的看法,即: 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本篇三章复沓,除换韵反复咏叹,更有力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外,还能起到在内容上有所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便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用,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则说明剥削者对猎获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杂言诗最早的典型。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牛运震《诗志》谓其“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对此诗的艺术性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诗经·伐檀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① 伐檀之声叮当响,
 置之河之干兮,② 砍下树木放河旁,
 河水清且涟猗。③ 河水清清波荡漾。
 不稼不穑, 不种不收不着忙,
 胡取禾三百廛兮?④ 为啥三百捆稻谷车上装?
 不狩不猎,⑤ 白天黑夜不打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⑥ 为啥你庭院獾肉挂满墙?
 彼君子兮, 那个贵族老爷子,
 不素餐兮! 白白吃饭饭不香!
 
 坎坎伐辐兮,⑦ 锯辐之声沙沙响,
 置之河之侧兮,⑧ 锯下木料放河旁,
 河水清且直猗。⑨ 河水清清碧波长。
 不稼不穑, 不种不收不着忙,
 胡取禾三百亿兮? 为啥三百捆稻谷车上装?
 不狩不猎, 白天黑夜不打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⑩ 为啥你庭院兽肉挂满墙?
 彼君子兮, 那个贵族老爷子,
 不素食兮! 白白吃饭脸无光!
 
 坎坎伐轮兮,(11) 斫轮之声响四方,
 置之河之漘兮,(12) 做好车轮岸边放,
 河水清且沦猗。(13) 河水清清闪金光。
 不稼不穑, 不种不收不着忙,
 胡取禾三百囷兮? 为啥三百捆稻谷车上装?
 不狩不猎, 白天黑夜不打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14) 为啥你庭院鹌鹑挂满墙?
 彼君子兮, 那个贵族老爷子,
 不素飧兮,(15) 不劳而食象啥样!

 
 【注】 ①坎坎: 伐木之声。檀: 檀树。②置: 放。河干: 河岸。③涟: 波纹。朱熹解释说: “风行水成文也。” (《诗集传》) 猗:与兮同,语助词。④廛(chan): 束,捆。与下文亿、囷同义。⑤狩:夜晚打猎。⑥貆(huan): 同獾。⑦辐: 车轮的横木条。⑧侧: 河边。⑨直: 直的波纹。⑩特: 三岁小兽。(11)轮: 车轮。(12)漘(chun) : 河边。(13)沦: 水波纹。(14)鹑: 鹌鹑,比麻雀大,肉味鲜美。(15)飧 (sun) : 与食同义。
 
 《伐檀》是伐木工人的诗歌,它揭露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的丑恶行径。它是《诗经》 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两千多年以来,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问题在于,它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怎样才能正确地予以阐明呢?它之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并不是仅仅因为它具有质朴明快的语言,反对剥削的主题思想,主要原因是它具有委婉曲折、抒情欢悦、似柔乃刚的艺术特色。
 其一,此作不是使用一般的陈述句来揭露奴隶主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而是用反诘排句和反语来质问和讽刺剥削者。这就使诗作别具一格,具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连用四句排句,质问剥削者,不种不收,为何抢走三百捆稻谷? 黑夜不狩、白天不打猎,为何庭院挂满野獾肉? 四句反诘诗句喷薄而出,犹如连发重型炮弹,发发击中敌人,使其毫无反手余地。如若用四句陈述句揭露剥削者,显然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七月鸣, 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为公子裳。 ” (《七月》) 用这些诗句来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盘剥,就流于平平,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
 尤其是紧承以上四句,诗作又用“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两句反语,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更加具有深刻的讽刺含意。此作两千多年以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即得力于这两句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警句。前四句已经明明指出,那个“君子”不劳而获,而这两句却不直说他白白吃饭,反而委婉曲折地用反语轻轻一掉说: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两句在诗章的最后出现,真好象奇峰突起、彩云飞天,给人留下寻觅不尽的余味。表面看来,委婉曲折,似露非露,诗语似柔,其实至刚。它好似用橡皮包着钢条抽打敌人,给敌人致命地一击! 相比之下,《相鼠》诗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把剥削者比作耗子,骂他们缺乏礼仪,还不如死掉的好。《硕鼠》把剥削者比作田鼠残酷掠夺人民。它们对奴隶主贵族的斥骂,是非常辛辣的,也颇为痛快淋漓,然而却没有给人留下更多的余味。所以,古人论诗,强调“情贵隐”,认为“盛气直述,更无余味” (《临汉隐居诗话》) ,是颇有见地的。
 我们看到,在《诗经》 中有许多象《伐檀》这样的作品,或以含蓄委婉、或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讽刺剥削阶级,都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应当说,《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滥觞,对后代讽刺文学的发展曾经起着积极的影响。
 其二,此诗优美、抒情、欢悦,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典型之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伐木工人在砍伐树木时,边唱边舞的诗,所以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读完开头三句,似乎深深的感到,我们身临其境,真切地听见伐木工人坎坎伐木的刀斧之声。他们把砍好的树木整整齐齐地放在河边,他们举目看见清清的河流,河水泛起层层的碧波! 在此等境界中,此等心境下,他们揭露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可憎可恶,却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这是《诗经》其它同类作品无法相比的。例如,《硕鼠》诗写道: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字里行间,充斥着沉郁悲凉的气氛。《伐檀》则不同。虽然它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却充满优美、抒情、欢悦的气氛。它是在轻松愉快之中,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此作对清清河水的描写,读来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不过,《诗经》中描写风景山水之作,为数甚多,诸如: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硕人》) “溱与洧,方涣涣兮。” (《溱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节南山》) 等等。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看到的山水风景,写在诗里,就变成了美丽的风景山水诗。由此可见,《诗经》本应是山水风景诗之祖。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山水风景诗的写作,才逐渐广泛和成熟起来。
 其三,回旋重迭,反复吟咏,又给这首诗增添了不朽的艺术特色。一般说来,回旋重迭、反复吟咏,这在《诗经》中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但是,这个特点在《伐檀》中,却与众不同。它在句式结构上,比较整齐对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性。此诗三章,每章九句。第二、三章与第一章,只是在一些字词上有所不同,如由“伐檀”换成“伐辐”、“伐轮”; 由“河干”换成 “河侧”、“河漘”; 由 “涟猗”换成 “直猗”、“沦猗”; 由 “三百廛”换成“三百亿”、“三百囷”;由 “县貆”换成“县特”、“县鹑”; 由“素餐”换成“素食”、“素飧”。尽管用词有许多不同,但在词意上,不过大同小异而已。这样回旋重迭、反复吟咏,就大大加强了诗作的讽刺力量及其抒情性和美感享受。
 我们读完此作,好象它那 “坎坎伐檀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悦耳歌声,还久久萦绕在脑际。这正是这首诗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所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