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农战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农战思想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思想家关于把发展农业和进行战争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在诸侯争霸中取胜的一种战略思想。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商鞅(约前390—前338)。他把富国强兵作为治国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基本手段便是农战政策。他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商君书·农战》)他颁布“垦令”,用政策措施把尽可能多的人束缚在土地上,使之专心务农。他推行“开阡陌封疆”和一系列奖惩措施,如对努力耕织而增多粟帛者,免其徭役;对“怠而贫者”,则全家没而为奴;规定每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对从三晋招徕的移民,分给土地和住宅,免其徭役和兵役,使之专心务农;允许有余粮的农民用粮食买官爵,以提高粮价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商鞅把农业看成是为战争提供物资和兵源的唯一可靠的基础,视农与战是紧密结合的政策整体。农战思想是商鞅推行变法的理论基础。后来韩非(约前280—前233)继续发挥商鞅的农战论,倡耕战论,主张把耕战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大力推行。韩非主张把无益于耕战的五种人(儒者、游侠、纵横家、患御者、商工之民)列为“五蠹”,加以清除,从而把农战思想推向了极端。 农战思想 农战思想nong zhan sixiangthought of strengthening nation on thebasis of agriculture and army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商鞅等倡导的重农重军以富国强兵的经济思想。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亦称卫鞅。贵族后裔。青年时曾是魏国宰相公孙痤的家臣,“好刑名之学”,学习李悝、吴起和公孙痤等早期法家理论。公元前361年入秦,任“左庶长”、“大良造” (秦最高军政长官),主持“变法”。秦孝公封之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商君,故又称商鞅。在历史上,商鞅以实行“变法”著称。他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封建等级制;鼓励耕织,重视军事工作;反对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制度。而农战思想和法治思想是贯穿在一系列“变法”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商鞅言论在其死后由其思想信仰者编撰成书,取名《商君书》。 ☚ 因粮于敌 屯田治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